余开苹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体育课程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提高其体育素质能力。当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实现“乐学”的教学目的。而寓教于玩是一种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体育课程中,探索“教”与“玩”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主题展开相关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课程;寓教于玩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主导地位,善于发挥“教”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兴趣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等出发,制定以“玩”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一、小学体育中教与玩结合的意义
教与玩相结合,即是在教学活动中贯穿“玩”相关的体育训练,让教学和趣玩相互融合,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教与玩相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盛的特点,而且兴趣比较广泛,从这个方面出发,落实“教”与“玩”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能够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将兴趣化为学习动力[1]。比如在跑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插入倒退跑、障碍跑以及环形跑等多种灵活的跑步训练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挑战多样化训练方式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还能有效锻炼其身体,愉悦其心情,可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与“玩”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可以突显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对体育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体育活动中需注重兼顾小学生的大脑发育,科学的体育教学法可调节其运动量,促进其氧运输系统功能的良好发展。最后,“教”与“玩”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因为该教学法可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并促进其个性发展,利于增强其体质素质,还可培养其思想品德,甚至可以讓学生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二、小学体育中教与玩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教”与“玩”的结合,可以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实现体与智的统一。比如教师可以创设鱼网这个生活化情境,然后提出体育游戏的玩法,展开教与玩的体育活动。小学生可以手拉手围成大圆圈,形成一张“鱼网”,其他同学则充当鱼的角色,站成纵队。充当鱼网角色的孩子两臂上举,形成拱形,扮演鱼的孩子沿着大圆圈逐个钻过去。由教师发出口令,充当鱼网的学生可在口令下达之后即刻开始捕鱼。在这个教与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合作捕鱼的快乐,充当鱼的学生可以学会掌握协调钻跑的动作要领,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融入趣味化游戏
体育课程要实现“教”与“玩”的结合,可以融入趣味化的游戏,营造活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可以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其处于活跃状态[2]。比如在传授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玩袋鼠跳等带着趣味性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布袋与身体形成一体,控制身体平衡,每一步都尽可能跳远,待平衡后再跳下一步。若是学生摔倒,可自行爬起来,在布袋没有滑落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游戏。这个趣味化游戏可以实现教与玩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跳的技巧,并且学会控制运动训练的肢体平衡,同时还能通过游戏愉悦学生的情绪,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创新体育教学中的“玩”法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也容易喜新厌旧,即便是体育游戏,如果过于单一、创新性不足,也很难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新“玩”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教与玩相结合的效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玩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赛,其对象都是学生。而实际上,教师也可以将球作为学生的比赛对象之一,即实施人球比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运球追赶比赛,让运球技能较好的学生在前面运球,而其他学生可以运球追赶,若是追上了前面的学生,则可给该小组加分。通过这样的玩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好胜心,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还能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课程应该注重教与玩相结合,迎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学习需要,使其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其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迎合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寓教于乐 快乐体育——“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256-297
[2]徐祁平.小学体育“教”与“玩”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学周刊,2016(27):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