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瑶
【摘 要】青州作为中国农民画之乡,虽然没有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地的名气大,但在题材的选取上,青州农民画家经常会自发地表现青州印迹。本文从云门山“寿”石、弥河银瓜和仙客来花三个具有青州特色的题材为例,分析当下青州农民画的内容表现与风格特征,以及题材背后所体现的当下青州人民的生活面貌。
【关键词】寿山福海;瓜瓞绵绵;希望
青州农民画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状态,广受百姓的喜爱;70年代青州的农村呈现“村村壁画满墙,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绘画盛况;80年代随着国家提倡市场经济,很多农民走向经商致富的道路,放弃农民画的创作,青州农民画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低靡期,几乎“销声匿迹”;但是在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奔向小康,文化精神建设的需要,使得青州农民画重新得到重视,获得新生,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青州农民画院和青州农民画博物馆。青州农民画家当下在创意与温馨的天地中自在悠游,雨露清新,茁壮美好,绘制出青州之美。
一、云门石“寿”——寿山福海
青州云门山石“寿”,是青州重要景点之一,也是青州的地域标识。关于云门山的“寿”字,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明嘉靖年间,青州衡王发出告示所送寿礼最珍者,请首席就座。届时青州文官武将、豪绅贵族,无不携带厚礼,蜂拥而至,但献礼完毕后,却无一人敢坐上席,只一名乞丐例外。眾人都惊叹,乞丐能有送出什么贵重之礼?乞丐带领衡王至午朝门外,挥手向南,称“祝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云门山有一巨大“寿”字,闪闪金光,震撼不已。其实这个“寿”字是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但是“寿”字传奇性的故事却一直在青州百姓中口耳相传至今。“寿”字无论是在造型、笔法上具有艺术性,又因处在一座山石上,气势撼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的震撼,引得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瞻仰此地,从而成为青州的文化胜地之一。
鲁守年的《瓜果梨枣,谁见谁咬》,马季青的《回娘家》,王有玉的《金秋》,张敏的《和谐青州》等作品都选取了云门石“寿”作为题材来表现今日青州的和谐美好。
在构图上,《瓜果枣梨,谁见谁咬》中以一条蜿蜒的小路为线索,前景中描绘农民生活的家居环境,果蔬丰收的景象,沿着小路的尽头就是云门山“寿”字的伫立。《和谐青州》中,以青州古城的牌坊为元素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显现出隐在画面大树树干中的“寿”字。在《金秋》中画家与前两幅的纵深感不同的是创造性的将“寿”字置于背景的平面之中。《回娘家》中则结合前面三幅的构图方式,既有平面的延伸,又有从前至后的纵深,在交错的空间中,展现“寿”字。从这四副作品来看,无论是采用横构图还是竖构图,云门山“寿”字的形象都处于画面的远景之中,但却并未因远而“虚”,沉淀在身后反而给人一种敦实之感。
在颜色搭配中,无论“寿”字是处于《和谐青州》以蓝绿为底的冷色调中,或是红黄为主的暖色调中,“寿”字本身始终是红色,并配以黄色的底色。而这红黄二色的搭配恰巧鲜活了画面的生动性,所谓“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好一派灵动的气象。
二、弥河银瓜——瓜瓞绵绵
弥河银瓜,俗名“火银瓜”,乾隆年间被定为贡品,已有250年的历史,因其肉白嫩甜脆,而享有很高的声誉。民间流传民谣:“弥河清,弥河长,弥河的银瓜称霸王,个儿大,甜又香,脆梨苹果赶不上。”李爱梅、李一峰、马保红、刘新景等人将这甜在心里的弥河银瓜表现在画笔中。
《四季欢歌颂党恩》中以绿色山丘为背景,成熟的银瓜一片金黄之色,烘托出夏季旺盛的生命力与收获的喜悦之感;《弥水长银瓜香》画面中一块银瓜正跃跃欲试的脱离土地,待主人采摘,一看这又是个丰收的年份。《青州银瓜香又甜》的画面中小孩怀抱一个有她半个身子大的银瓜,圆嘟嘟的脸上满面笑容,充满着幸福与满足感;刘新景的《弥河两岸银瓜甜》中描绘夏天银瓜成熟之际,河岸的银瓜生长茂盛,一团一簇竞相展露健壮的身躯,蜻蜓在河上嬉戏,一幅好不欢快的景致。四幅画面中都将银瓜画得极其硕大,这是青州农民充满收获的季节。晨曦中,拂着晶莹的露珠,拨开翠绿的瓜秧,横七竖八的银瓜若隐若现的安卧在绿油油的瓜藤中,瓜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剪下那银白细嫩、状似口杯的瓜儿,细细品尝之沁人肺腑,满口香甜,醇和浓郁相宜。那种残留在舌尖的味道让人怀念一年,等待一年。亦是青州人民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表征。
弥河银瓜,瓜瓞绵绵,热切的生命欲望,直显着粗犷的原始冲动。使得以银瓜为题材的农民画构图灵活,没有学院派的严格透视,造型上重夸张、讲变形,表现无拘无束,将银瓜画得饱满、硕大,色彩上对比强烈,热烈明快。虽然有的作品显得稚拙、粗犷,不合艺术的常规,但是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需要,从不矫揉造作,透出了质朴、率真,表现出淳风之美。
三、仙客来花——花开富贵
一方面,仙客来的花朵形状似展翅欲飞的翩翩蝴蝶,在大地万物沉寂的严寒中婷婷玉立,宛若翩然仙子立于绿色若荷状铺展的叶子上面,仙风仙骨迎面而来;另一方面,仙客来还是长寿之花,可活数十年,有些品种,从19世纪活到了21世纪。优雅、谦卑的仙客来花与青州合适的土壤环境相遇后很快成了青州市花。
杨贵平所画《青州市花仙客来的传说》,以现实中的仙客来花为原型,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婉转,透露出青州百姓他们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的自然形式的强韧心向。馥郁的氛围飘流于画面之中,清幽的馨香洋溢于兰芷之发,仙女一身打扮,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言语,青春韶华,谐和自然,撷万卉之妙,绮锦衾复覆,花锦簇而腾秀。它无形地寄寓在青州的天地之间,不囿于大地而能于万木中超升、穿流,那迎风吹拂的花瓣显示了它的存在和力量,尽显青州朝气蓬勃的气象。
四、文化表征
艺术所要呈现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与人的需要和理想结合在一起的人化的世界。在青州农民画中,这三个题材反复出现,预示着确有某种普遍而横稳的规范的存在。“对于艺术涵义系统而言,所谓的规范性是导源于创造主题思想意识的特定倾向。一般说来,倘若没有某种相对规范、恒稳的题材思想意识的作用,艺术主题便不可能恒常化,也不可能形成恒常的主题。”①这三个题材被广泛应用于青州农民画的创作中,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某种相对规范和恒稳的主体思想意识的存在,而且,这种主体思想意识为社会所认同。
这种认同来源于是青州农民画家正视生活、热爱生活,不高居象牙之塔,不为头戴神秘光环的神灵,清新质朴与民众亲近,从日常生活中把握符合青州地區切身的意愿、希望和理想。云门石“寿”希冀家眷亲属增寿延年;弥河银瓜盼求日常生活丰衣足食;仙客来花祈求社稷自由美好。它使青州农民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更为完善,它表征了青州农民对生活的一般要求和愿望,对无限生命的祈求和希望。
以“寿”字、银瓜和仙客来花为题材的青州农民画是青州人从心中长出的画,花开花落,自生自发,质朴率真。追求对生活的激情以及乐观的心态,只图内心安定,不求荣华富贵,满足当下已有幸福生活。在青州农民画中以“寿”字、银瓜和仙客来花为题材大量的表现,寓意长寿、吉庆、平安等,在今天青州人的心理中这种理想不是消失了,而是自发地强化了。
这种强化体现在艺术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上,她们画的是生活的情景,表现的是他们生活的感受,用心和笔去描绘乡土、乡亲和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勾画了广阔天地中的现实与理想。通过色彩斑斓、乡土气息浓郁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青州农民画中满载着淳朴的美,真挚的爱,动人的情,它体现着青州人民大众追求的理想。反映了青州人民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理想的夙愿、对幸福的祈望,并由此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了青州地区美好生活的风貌和气派。
吕品田先生认为“人决定文化而同时接受文化的塑造;文化具有生产性同时又有被生产性。”②“寿”字、银瓜和仙客来花,是青州显著的地域特征,也因其独特形成了当地与其他之地不同的风俗人情,这种相异的风俗既是他人认识青州也是青州丰富自己的途径和手段,也成了青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受惠于青州这一方水土的这青州人,由于他们共有同一的文化传统和带有一定乡土情味的共同价值观,彼此之间由地方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生发出的认同感、归属感是广大民众亲密和谐的纽带。
就如张道一先生所言“人从懂事的时候起,就会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我是谁?”总要不断地为自己定位——时间的定位、空间的定位、传承历史的定位。地域性文化的具体显示,对每个人来说也是时间的、空间的、传统的定位的标志。”③独一无二的“寿”字、银瓜和仙客来花就成为青州人热爱乡土山水、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看到以“寿”字和弥河银瓜为题材的青州农民画,便对本乡本土的人怀有亲近感和眷恋之情,会使人想起青州那生长的故土,那乡音、乡情之美。
五、结语
青州农民画家并不单纯地为审美目的而从事艺术活动,也不单纯出于审美要求而热衷农民画,农民画造型活动和造型艺术,在青州农民心中绘画似乎总是关联着比审美意义更为宽泛的社会生活意义,关联着体现丰富社会生活要求的活动背景。与生活相关联的审美活动,其意义和目的往往不具有独立性,只有结合特定地区的文化背景才能证实它的旨趣和价值,这也是云门石“寿”、弥河银瓜和仙客来花何以成为青州农民画家热衷体现的题材与表达情感的原因。
注释:
①②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4,14.
③张道一著.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8.
【参考文献】
[1]于玮亭主编.青州农民画[M].青岛出版社,2017.
[2]张道一著.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