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姝
【摘 要】2014年9月28日-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强中华人民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恰当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对于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砚山县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砚山县
2014年9月28日-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解决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加强中华人民大团结。把爱国主义、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根植在青少年的心田,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i要做到中华文化认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华文化”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科学界定了这个问题的概念,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认同之路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一、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是达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对于达到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明确了中华文化的范围才能掌握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可以有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解答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范围是什么,即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二是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集大成”,既说明了中华文化包括各个民族文化又代表着中国各个民族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各民族文化的贡献基础上的。各民族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不仅需要本民族的文化也离不开其他不同民族的文化贡献。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欣赏、借鉴,就会极大的丰富国民的精神生活,同时逐渐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
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成长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民族的文化体系也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和不断成长的。民族个体在本民族文化体系的熏陶下成长,将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自身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归属,因此,个体文化认同最初是从本民族文化开始的,在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中华文化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是整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到层次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中华文化的认同过程中,处理好具体认同和整体认同的辩证关系,使认同本民族文化和认同中华文化共同发展而不相违背。
(二)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
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奠定民族团结的基础。
1.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
国家象征符号包括动态标识和静态标识。静态标识包括重要的文化遗产、国家庆典、国家节日,以及国旗、国徽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动态标识包括升旗仪式和国庆典礼上的广场阅兵等。国家象征符号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也是国家认同的文化载体,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引导力量。
2.中华文化认同是奠定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理应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华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中华文化软实力也需要加强。
3.中华文化认同是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在东北地区,女真、匈奴、乌桓、东胡、鲜卑等民族共同开拓了蒙古高原。在云贵川地区,苗蛮、白衣、滇僰、百濮共同开发了四川盆地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为祖国的伟大版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各民族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和疆域地理文化的认同,加强全国人民对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热土的守护决心,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云南省砚山县民族团结教育对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砚山县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创建的示范地区,具有民族团结教育力度大,形式创新的优点,对于中华文化认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一)组建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宣传各民族文化
砚山县组建了“砚山县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对群众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宣传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将各族群众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向群众进行普及教育。使各族人民做到理解、尊重、包容,做到和谐相处、相互扶持发展。
(二)开展民族互联活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
“通过开展“心连心·鱼水情”活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等纷纷向各族群众走访慰问。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圣诞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族群众相互参与,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不断增进各族的感情,进一步密切民族关系。
(三)将民族团结创建与民族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田心民族学校开展创建突出“六个一”。“采访中,田心民族学校校长沐肖飞介绍说,田心民族学校在开展创建活动中,结合学校的特点,探索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即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上一堂民族知识课、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生、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会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 ii
注释:
i人民日报官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50232166-1.htm
ii砚山县人民政府民族团结教育手册,2014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何成洲.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8.
[2]云南省党委宣传.“四个认同”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6.
[3]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307.
[4][法]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1
[5]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6]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
[7]郝时远、阮西湖主编:《当代世界民庚问题与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28。
[8]郝时适:《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216[9]王埃亮.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M].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138.
[10]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1]胡阿祥.何谓历史,何谓中国[J].新世纪图书馆,2012,8.
[12]王树民.中华名号溯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69.
[13]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