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经济地理学看中国城市化

2018-03-26 12:14逯源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

逯源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城市化的过程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我应该认识这些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所带来的,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城市化;农民

一、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城市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组织系统演进规律,需要探讨其内部各子系统(人口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土地系统、交通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制度系统等)及其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人口、土地、环境、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空间信息、政策等)运动及配置(输入一输出一路径调控)的作用机理。

(二)新经济地理学对城市化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公认为,在规模收益递增、市场开放度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的相互作用下会形成三种效应: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这三种效应形成了聚集力和扩散力两种相反的力量,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的产业份额、市场规模以及资本的增减,从而解释了城市经济格局形成的背后机制。

城市是聚集经济的产物,聚集经济来源于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接近效应是指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进行生产,企业之所以向城市聚集,是因为城市的市场规模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相应也大,从而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接近大市场,也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生活成本效应是指企业的集中对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支付的运输成本较少,使得商品的价格相应也较低,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相应提高,生活成本效应促使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存在为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了聚集经济的效应,下图展示了聚集经济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但是,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效应,即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拥挤效应是指不完全竞争性企业趋向于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

二、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在讨论中国问题时,分析的起点不是缺乏管制的自由市场经济,也不是政府缺位导致外部性问题普遍存在,城市规模严重偏离最优。中国的现实是特大和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远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末的规划,而公共品供给数量和结构却是多年前的规划决定的。因此,判断中国城市是不是过大,完全是个比较对象选择的问题。不仅单个城市的规模存在扭曲,中国的城市体系也存在扭曲。城市最优规模的决定必须依赖一些价格信号,而实际上,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管制,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些市场的价格并未准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价值,即使存在价格机制,行政力量主导的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也并不充分地对价格起反应。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城市空间零碎

中国城市土地是由建设用地指标的中央分配和对土地用途的城市规划决定的。在通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的供应和相应的住房供应能够由价格机制调节,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在2003年以后的中国却出现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市场需求相背离的现象。人口流入地的土地供应有所收紧,而在人口流出地却大量供应土地。上述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错配,在人口流入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房价持续快速上涨。而在人口流出地,伴随着新城的超量建设,却出现了大量空城和鬼城,房地产市场库存严重。2003年之后,大量配置到中西部的建设用地指标还被用于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园或开发区,但这些工业园总量过剩,空间分布零散。

2.城市人口流动受阻

由于户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挂钩,劳动力流动事实上并不自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一定是向着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人力资本回报更高的地区流动。但是在当前的体制下,越是在人口流入规模大的特大和超大城市,户籍制度越是形成人口流入的障碍。在个别特大城市实施的积分落户制度仍然在歧视低技能劳动者。由于缺乏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就使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陆铭等,2011),人力资本回报差距甚至有所扩大(Xing, 2016)。由此,又进一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持续存在人口流入的压力。大量流入的人口不能获得和本地城镇户籍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形成了社会的分割(陈钊、陆铭,2015)。

三、城市化的总结

由于发展起点是计划经济,这使当代中国继承了特殊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再加上2003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倾向于中西部和农村的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在人口流入地长期存在对移民的歧视和公共品供给不足,对劳动力的流动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在讨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时,我们必须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讨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市场需求不相协调,如何有序的进行城市化,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中重点。一个什么规模的城市應该容纳多少人口,配备多少基础设施,也是作者关心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研究水平有限,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谢燮,杨开忠,刘安国.新经济地理学与复杂科学的区位选择模型[J].经济地理,2005 (4).

[2]李福柱.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地理,2011 (12).

[3]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 (2).

[4]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 (12).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