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旖琳
【摘 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在政策扶持和经济转型的需求下,农村电商蓬勃向前势在必行,但当前的物流条件制约了农村电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农民渴望产品通过电子平台走向市场,却无法利用物流很好输送,因此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成立电商园区、合作社,尝试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推动相关立法进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电商;物流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网民占比持续上升,成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而2015年“互联网+”计划的提出以来,互联网与“三农”相结合,更孕育着农村网络消费市场的无限潜力。但要使农村这个暗潮涌动的大市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释放其活力,就必须发展农村电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引擎,而其中生鲜农产品电商是重点。
过去农产品出售缺乏便捷畅通的流通模式,要经过“生产地--配送中心—零售市场--消费者”等环节,加上农产品本身季节性特征,极易导致农产品滞销。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供应能力有限,加上农产品产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使得即使农家特色产品很受欢迎,农产品供应难以及时迎合市场需求。而农村电商一改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方式,突破了销售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当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并帮助农村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直接接触,交易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更为及时,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制约农村电商开展的病根在于物流
尽管农村电商发展系大势所趋,然而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一直影响农村电商的推广应用。所以农村电商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问题。造成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滞后难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交通运输落后。我国地域广阔,尤其农村部分地区地处偏远,未连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并且公路频繁的翻修,糟糕的路面状况也给车辆通行和货物运输带来困难。同时农村的交通工具多用于农耕,比如拖拉机等,速度慢、性能差,缺乏用于配送的专业运输工具。第二,物流基础建设根基薄弱。由于电商覆盖的空间范围较大,而农村村落较为分散,目前除了邮政ems能送到村门口,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忌惮于农村过高的物流成本,快递网点都仅覆盖至乡镇。并且农村快递市场监管不力,导致垄断经营、收费标准不一等问题突出,运营情况堪忧。
二、物流短板带来的电商挑战
运输成本陡增。交通的不便捷以及环节的冗杂增加了运输成本,且生鲜农产品对仓储空间、保鲜冷冻、装卸等要求更严格,物流公司必须对仓储、冷藏、運送等方面的技术、设备不断升级,原本农产品可以价廉质优取得市场优势,但高昂的流通成本让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却因此削弱了竞争力。
溯源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消费痛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城市人群更倾向对绿色食品的追求。然而基于目前农村物流现状,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长,消费者欲了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信息更加困难,消费者对生鲜质量的不完全信任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何建立更可控的农产品信息管理安全追溯体系,净化城市食物链也是农产品物流中面临的难题。
农产品易受污染损毁。除此之外,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批量运输量大,保质期短等特性,加上目前物流的保鲜装卸技术难以完全满足农产品运输需求,使得原本优良的农产品易遭受运输污染。而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被挤压等毁损问题,又将引发消费者与农村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快递公司三方的一系列责任认定,但农村电商对相关法律不甚了解,也给农村电商在实际运营中带来风险。
三、物流改进的对策
1.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要实现不同地区农村的不同农产品在不同季节、全国各区域的流通,就需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立现代农产品配送体系。然而基于农村资金、技术、人才、道路资源的劣势,在村村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难以实现。不妨首先在几个初具电商规模并且生产销售相近农产品的村镇间构建大型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先集中该区域内的农产品,再通过该配送中心分散至全国市场。其次,着重完善该配送中心的鲜活农产品仓储设备,减少在运输包装中出现的变质可能性,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同时建立冷链物流以及信息化分拣系统,提高配送效率。在自建物流初期,也可以通过与目前运营较为成熟的顺丰、申通等第三方快递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快速、长足发展。
2.成立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合作社等组织。过去传统电商的市场是大家的,其所覆盖的地方人人可及,但农村电商因为物流问题,也就有了严格的地域限制,而这种限制也正意味着一片待发展的蓝海市场,形成了天然的地域性保护。因此,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乡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园区,较小、偏远的村镇可以合作社的形式将各电商农户整合,形成规模化、组织化的电商销售主体,化零为整,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互利共赢。
打造一个好的平台,首先就能有效解决物流问题。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组织,能有效推动电商的集聚发展,为其提供整合性物流发货平台,并增强同第三方快递公司的议价能力,以及同村镇当地货运的沟通能力,还能鼓励快递、保险、代运营等各类专业服务入驻。
打造一个好的平台,开发“产地→平台→消费者”的模式,还有助于完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缩短供产到销售的繁杂环节,减少城乡信息沟通的障碍,同时以组织作为销售主体的形式,对同一区域相同农产品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追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运营,采用生产管理数据化的方式,让消费者对原产地、产品等级等认证信息一目了然,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保证的信心。同时通过电商园区、合作社纽带的连接,农村电商个体间共享农产品产供销信息,还能促进农村电商的产业化、区域化发展。
3.开设实体店,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农村地区物流服务不健全,以及跨区域的流通损耗,大大降低了农村电商消费者的产品体验度。因此在生产端要利用有限资源实现产品聚焦,关注一线、特殊城市等市场需求;供应链服务专注规模化平台搭建,提高配送时效;零售端可以开设实体店,实现线下宣传。比如在当地客流量较多的景区内开设体验店,线下试吃,线上预订,并通过网店满足顾客的后续回购需求。同时打造以美食为纽带的线上城市轻社交平台,顾客分享美食故事,让当地的名优特产带上一段回忆,增加体验度。
4.农村电子商务立法。电商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易就电子合同的订立、内容、履行等方面产生大量纠纷,且电子证据的获取和固定难度较大。即将出台的《电子商务法》为规范电子商务提供重要保障,在二审稿中也提及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而农村电商相比其他电子商务在市场准入、责任主体以及农产品质量、等级认证标准等方面更具特殊性,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大,订单履行可能出现交付迟延或履行不能,加之农民履约观念不强,容易造成违约,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就要求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制度对农村电商做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04):169-171.
[2]白灵.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