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特点和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践能力、较好的职业道德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法。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改革;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100
[中图分类号]TU7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4-0-02
1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1.1 专业综合性强
工程管理专业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等多个领域,着重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不同于土木工程等专业只强调技术的精通,工程管理专业更多的是要求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因此,学生除了应具备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并灵活运用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1.2 服务领域广阔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工程技术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建设单位、银行以及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领域从事项目决策与策划、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项目造价与合同管理、工程财务管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房地产开与经营等相关工作。因此,理论上学生就业机会更多,选择面也更广。
1.3 专业特色鲜明
虽然全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但由于不同院校的优势资源和专业特色不同,因此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也不尽相同,有侧重于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还有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以及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细分领域,虽然同属于工程管理专业,但特色培养使学生在某些特殊领域更具竞争优势,就业前景更广阔。
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随着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的转变,工程领域不断会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新管理方法出现,而这些变化很难在教材中及时体现。这就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永远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工作,甚至出现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用的现象。
2.2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实践教学是提升培养应用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实践教学面临着组织难度大、经费和课时有限、学生安全不易保障及实习机会难以获得等多方面的困难,从而使这一环节难以有效实施,造成实践教学难以发挥作用。另外,部分实践教学是安排在每门专业课程中,相对比较孤立,使学生缺乏对工程管理全过程的了解,从而缺乏对项目的全局观和宏观把控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会出现岗位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的现象。
2.3 未形成体系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体现了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4个平台的要求,但课程彼此孤立,没有实现有机融合。一方面,使学生在众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专业方向,即没有站在工程管理的角度或视角下学习课程;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对工程管理知识的系统认识,只知局部,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这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會需要,学生就业前景不佳。
2.4 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的优秀教师队伍,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不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又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师资队伍的尴尬对于学生适应企业需求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都会是一大羁绊。
2.5 毕业生供需矛盾
市场上对于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每年也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原因在于:第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强,以及有限的专业课时造成培养方案口径宽,但专业性不足,即培养的是“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管理型人才;第二,人才需求单位希望得到的是能直接胜任具体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再通过具体技术工作的锻炼和培养将其打造成为综合型的管理人才,虽然毕业生具备成为管理人才的知识基础,但却不能直接胜任最前期的技术性工作,从而导致人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这也将影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
3.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能力扎实的师资队伍。此外,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上。可以通过企业挂职、参加社会培训、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双能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方面
第一,理顺专业课体系,避免授课内容重复、顺序颠倒。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课程设置应考虑的重点。因此,应增加教师团队间的沟通和交流,理顺各门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之间的授课顺序,整合课程间的重复内容,使学生更科学、系统和高效地接收知识。
第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与执业资格接轨。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及时根据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调整课程内容,例如:我国已在2016年5月开始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领域全面实行“营改增”,教学过程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税费测算的内容,保持学生接受的理论教育与实际一致。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工程管理相关职业所需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围绕工程管理相关职业发展来进行。因此,可以考虑将专业教育与注册造价师、建造师、咨询师和估价师等执业资格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3 实践教学方面
3.3.1 提高实践教学系统的连续性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目前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践、毕业设计和实习。这三个方面均存在实践内容零散、系统性弱的特点,其中系统性最强的是实习环节,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参与企业一个项目的全过程。这就使学生很难了解一个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衔接关系,并且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导致对工程管理缺乏宏观的和系统的认识。
如果可以将实践学时集合到一起进行工程管理系统性的综合实践将会弥补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系统性差的缺陷。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和课程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安排综合实践:一是项目建设过程的综合实践,涵盖招标—投标—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结算—决算全过程;二是项目建设前期决策阶段综合实践,涵盖投资意向—初步定位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全过程。
3.3.2 提高实践课时占比
要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根据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经验,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较少,很难完成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同时,根据国外经验,工程管理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达35%,而我国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时基本难于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是当务之急。
3.3.3 采用实际工作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案例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全面采用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最好选择最新的、有一定体量的、稍有难度的工程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保证学生能力培养,并且实现与实际工作的无缝衔接。
3.4 学生职业引导方面
3.4.1 增加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是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一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工作机会。太辛苦的工作不能做、工资少的工作不能做,对工作挑三拣四,毕业生就业难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在大学期间通过增加相关讲座或实践来端正学生对工作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工程項目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安全高于一切,因此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作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首要原则。
3.4.2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起点。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践和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严格的考核管理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意识。
3.5 校企合作方面
3.5.1 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提供校外实习基地,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企业可以派出培训人员为学生进行培训、授课或专题讲座等。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供学生研究和学习,同样学校也可以为企业输送符合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5.2 获得认证课程
认证课程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名企业认证课程;二是行业协会认证课程。通过课程认证,一方面能保证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行业的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也会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位证书增加含金量,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霞,戴昕,刘焕君.“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2]胡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13(10).
[3]边晶梅,孙集僮,周超.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4]吴宇蒙.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