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
摘 要:同心圆模型作为传统的企业文化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存在对实操指导不明确、易造成整体考虑不足等缺陷,已不能满足企业对文化建设与管理越来越重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模型,使企业文化工作开展有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在本人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探索中,发现明朝王守仁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并由此产生了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实践的设想。而这种将古今中外的管理理念和学术成果进行探索性融合的尝试,也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号召的响应,并希望对“文化自信”的维护与发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模型;实践;同心圆模型;知行合一
一、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简介
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是由加拿大学者佩格·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可·斯特姆斯伯格提出的。其将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由内至外分成了四个(或三个)圆圈,依次代表了企业文化的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在一些著作或论述中,制度层和行为层会被合并在一起表述)和物质层。见下图所示:
在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中,各层次的划分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联系,也对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具体详见下表:
二、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进行优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直观、简洁展现了企业文化的组成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具有可用于优化创新的兼容空间(衍生出了雷达模型、陀螺模型等),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对相关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不足也越突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自身存在的缺陷
同心圆模型由于自身体量有限,存在在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方面的先天缺陷,具体为:
(1)没有考虑到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缺乏动态和权变的要素;
(2)未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联动发展机制;
(3)对于企业文化的各组成部分设置了过于明显的边际,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主要停留在企业文化结构、内容的层面,缺失落地实操的路径和方法。
2.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不断深化的需要
随着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日益加深,很多组织已不再局限于理念层面的建构,而越来越重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即企业文化各层面内容的策划、实施、宣贯、评价、优化、构筑联动机制等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同心圆模型中,虽然描述了从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对于如何围绕核心的理念层进行联动和融合,如何从里到外层层渗透和演化,并没有相应的路径或体现;这就会造成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所倡导的理念与实际之间“两张皮”、亚文化割裂或压制主文化等问题。
三、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优化的成果--知行合一模型
综上可见,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改善以构建出一个可以落地的企业文化模型,也有过很多有益的探索。根据多年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本人认为,可以将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和要求,概括成“知”和“行”两个部分;而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系统建设与管理,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1.模型结构
■
图2 企业文化知行合一模型
企业文化知行合一模型,其基本形态也是同心圆。从内而外,依次为原理层、逻辑层、应用层。图2中左侧图为各层面的划分、右侧图为各层面的具体内容。模型结构组成详见表2所示:
2.知行合一模型构建的前提假设
(1)承继同心圆模型中对企业文化结构和内容的划分;
(2)所指的企业文化非狭义层面的--即并非仅指理念层(魂文化)的内容;
(3)是在同心圆模型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应用,体现出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间相互促进的过程;
(4)承继王守仁先生对知行关系辩证统一的观点;但在模型构建时,为方便理解,故对“知”与“行”进行了拆分;
(5)为保证有效的落地与应用,模型中涵盖的各部分内容,使用主体应始终保持在同一组织范围内。
3.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的继承与发扬
(1)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的继承
①同样采用同心圆的表现形式,并沿用相应的逻辑与机制;
②前提假设中,承继了同心圆模型对于企业文化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的结构划分和内容。
(2)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的发扬
①知行合一模型的每一个层次都站在企业文化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的整体来推演,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统一性、系统性;
②知行合一模型更注重从企业文化理念层向其他层次转化的过程,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企业文化实操有更明晰的指导、更明确的流程、路径与方法;
③知行合一模型更突出企业文化各部分间联动的原理和机制;
④知行合一模型源于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理论的忠實承继,因此内含了权变的要素,通过知行的相互转化过程,实现对内外部不确定性的获得、分析、判断、加工、处理的及时性与统一性。
四、企业文化知行合一模型的内容
1.原理层
核心就是明朝王守仁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相关论述;是其他层次内容的统领,是模型需要始终坚持和围绕的中心。
(1)统一性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2)内在联动性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3)相对差异性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模型选择“知”作为起点,“行”作为归属,以此形成完整的闭环。
2.逻辑层
展示整个模型的運作逻辑、方式与原理,这是联结原理与应用、将原理向应用转化的中间层。逻辑层由左边的“知”和右边的“行”两部分共同构成。同时,根据实际运用的需求,对“知”和“行”进一步细化,划分为“知什么”、“如何知”、“行什么”、“如何行”四个维度。
(1)各维度的关系
按照原理层的核心机理,逻辑层的各要素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具体关系如下所述:
①知什么和如何知,分别就是需认识的内容、认识需遵循的途径与规律;
②行什么和如何行,即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之间的关系;
③知什么,最终体现在行什么上;行什么,受知什么影响;
④如何知,是如何行的指引;如何行,是如何知的体现;
⑤知什么最终固化为如何行;如何行的内容,来源于知什么;
⑥如何知是行什么的基础和前提,行什么是如何知的目标与方向。
(2)具体内容
①知什么
明确“知什么”,才能保证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没有偏差,为真正地践行企业文化打好基础。主要而言,包含了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历史与传统。企业的历史与传统造就了企业与众不同的特性,尤其应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性的事件,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这个企业及成员在面对特定的情况时,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第二,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依托和价值所在,体现出主要价值输出的方式、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的管控与规范化程度、企业的风险喜恶程度等;
第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透过企业文化理念,可直接了解到企业是如何对待员工和客户的,是如何去评判与提炼其过去所获得的成果或经验的,也可以获知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与判断。
②如何知
明确了“知什么”,则需要去获得这些需要掌握的内容。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来获得相应的准确信息;因此,其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要保证准确地知;第二,“如何知”自身的逻辑关系。
保证准确地知。准确地知,是一切行为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如果知受到了影响,那么后面的一系列判断与决策,就不免会产生偏差,甚至会背道而驰。为了实现所知准确,我们就需要对准确信息予以定义,对信息制作、加工、维护与传播,接收、评估与判断信息,选择有效获得信息的方式等。
“如何知”自身的逻辑关系。即通过什么渠道,保证全体成员能够准确、全面了解到相关的内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发布、学习、加工、纠偏的认知流程:发布就是根据各受众特点,采用让广大员工方便接收的方式和容易理解的形式,以达到既定传播效果;学习即发布后需将鼓励员工自发学习与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体现企业目标与个人价值的有机融合;加工是指员工会受到自身背景、经历、思维习惯等因素影响,将学到的内容转化为带有自身属性的信息予以固化,并在言谈举止中反映--这就是说有对存在的偏差进行干预,即“纠偏”之必要;纠偏源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要认识、认同新事物,改变原有思维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消解此过程中的反复和认知偏差,就需要持之以恒、防微杜渐的纠偏。
③行什么
“知”明确了之后,就自然地转化到“行”的阶段;否则,所谓的“知”并非真知。行的关键就在于从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流程和规程等,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必须基于将全部员工的注意力和努力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方向引导,并通过创新克服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的流程、规程、规章、规范、工序等。
企业中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其所在的岗位和实施的工作,在公司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都应该能够明晰自己的行动应呈现出来的价值,并充满了成就感。
④如何行
如何行,就是通往“行什么”这一目标层面的方式、渠道;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路径-目标”理论的体现--根据职工个人、环境因素特点,在工作中为下属提供满足需求的机会,并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
从另一角度来说,“如何行”可以从信息传播方式来进行分析。在企业中,一般而言,这种传播方式包含了制度、规章、指引、岗位操作手册、岗位说明书等;通过这些载体,是让每一个岗位最终形成稳定、有效的流程链,最终凝结成产品和服务的保证--从中,员工明白要完成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要遵循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运用什么、要规避什么,知道怎么样可以一步步产生符合公司要求的成果。
同时,各种传播载体之间,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内容与具体操作的紧密度等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划分。比如说制度、规章、指引之间,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明确相互的逻辑关系:制度可以是最宏观的要求,然后规章细一点,再到指引就是具体操作的步骤;同时,为了更好地在实操中落实,还可以通过示范树立、案例剖析、日常强化等非硬性约束手段,将员工引导向期望的行为与结果。这种多维度、分层次的细化,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是避免发生认知空白或判断失误的有效方式,并可以反过来推动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认知。
3.应用层
要真正地实现企业文化,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将企业文化体现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中。企业文化知行合一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这样的一个规范性的流程。以下是基于某一研究主体,按照知行合一模型的原理,设置的具体应用框架:
(1)知什么
第一步:了解企业在发展历程中经历的与研究主体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或优秀案例、企业及各层级员工群体对于研究主体的态度等;
第二步:研究主体对企业的形成产品和服務的重要性与影响程度;
第三步:(如之前已有相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则分析相应的来龙去脉;(如之前未有相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则提炼出研究主体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
(2)如何知
第一步:根据受众和内容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研究主体对应的企业文化理念信息;
第二步: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员工学习研究主体相关的企业文化信息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标准,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相关内容;
第三步:通过持续的引导,使员工对研究主体相关企业文化信息的加工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四步:(结合“行”的相关要求与效果)对员工言谈举止中呈现的对研究主体相关企业文化内容的理解偏差进行纠偏:一方面是从认识、观念等思想层面进行引导;另一方面,是从记忆、认知层面进行引导。
(3)行什么
第一步:结合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内容或成果,从客户的角度,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
第二步:结合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内容或成果,从员工的角度,对产生产品和服务的流程、规程、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进行优化;
第三步:结合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内容或成果,从企业的角度,对环境、行业、市场、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内外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预测与监控。
(4)如何行
第一步:根据不同组织和岗位层次,层层细化由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对生产、服务管理的要求;
第二步:建立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在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及评价、考核的标准与依据;
第三步:对生产、服务中与研究主体相关的关键环节、流程等进行监督、检查与反馈;
第四步:将研究主体衍生的企业文化信息回归到“知”的范畴,引发新的“知行合一”的循环,进一步推动、加深地研究主体的认知和理解。
五、结束语
对于企业文化模型的探索,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希望建立起既包含理论依据、又可作实操指导的两位一体的模型,填补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理论上的空白。以此思路探索形成的企业文化知行合一模型,其实质是在忠实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的扬长避短,增强了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的权变要素、内部逻辑机理和实操指导意义,并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从理念到应用的通道和流程。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相关认识还有需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也恳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1-246.
[2]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管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9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