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中驰
摘要:提起高中物理课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课本内容中的力学部分。力学既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在考试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又是学习遇到的难点,很多人为这部分知识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我自己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变成了我们物理学习的绊脚石,现在我把自己的粗浅看法和大家共享,希望可以为我们之后物理的学习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经典力学 现存问题 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物理考试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经典力学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而且可以无限制地创新题型,这就让我们学生非常头疼,总有背不完的公式和做不完的题型。力学内容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动量关系,其次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万有引力,最后是功能关系。我们想要提高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一、经典力学概述
经典力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高中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学习者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力学是量子力学被人们发现以前的总称,牛顿是这方面研究的奠基者,他在1687年出版的书中提出一系列力学理论,这些都为后期发展打好了基础,再到后来的L.欧拉、拉格朗日和哈密顿,他们都推动了这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典力学是二十世纪以前的力学,它和量子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典力学有着自己的基本定律,即是牛顿运动定律,换句话说,就是和牛顿定律有关并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的物体运动变化,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典力学逐渐暴露出局限性,我们高中生之所以还要学习经典力学,就是因为它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了生活常识。同时它与量子力学也是紧密相连,只有学好了经典力学,才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量子力学。
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教育界积极促进新课程改革,但是有很多高中学校并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就直接影响到了物理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理科学习,绝对不能照搬文科死记硬背的方法,需要学生学会抽象空间思维以及逻辑推理,因为力学部分的知识虽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但是不能用肉眼看见,我周围有很对同学在学习中忽视了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其次,我们在学习中对经典模型总结不到位,我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淹没在题海中,但是传统的题海战术有很多的缺陷,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三、提高学习效率的措施
(一)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大部分都是抽象的研究对象,所以就要求我们具有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明白其运动形式或者受力方式,理解其中蕴含的原理。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并且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去思考。在摩擦力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去列举一些常见的由于摩擦力而产生的一些现象,比如汽车在冰面上打滑的現象,进而再去思考为什么汽车在路面上可以行进,为什么汽车上坡会比较费力。把这些都联系到滑块在粗糙的斜面上的运动,就可以明白其原理和受力情况。
(二)总结经典受力模型
在物理学习中,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若干的简单问题结合形成的,而且我们也会在日常做题中发现,好多问题都是我们以前做过的,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所以我们要想学好经典力学,就必须对基本的定理和公式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在平时做题中注意对经典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们所能依靠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基础定义和公式的解释,我们需要在课后进行理解并且掌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日常的做题中进行归纳总结,做为一名中学生,我想题海战术一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做题,不断地做题,在做题中不断归纳总结,以达到一种对于题目的敏感。
(三)合理的运用图形
在经典力学的学习中,有一个最难的问题,那就是受力分析的问题。无法明确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时候,画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完美地去再现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为我们标明所有的已知条件,从而解决问题。以研究对象为中心,建立直角坐标系,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该是我们解决力学问题的第一反映,这样,我们高中学生学习经典力学究会变得容易很多。
四、结语
我们自从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就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灵活性、逻辑性以及实践应用性等特点,高中阶段我们最先遇到的就是高考,所以我们一定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以上内容仅仅是从我的生活实践出发,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希望可以通过之后的不断学习来完善这方面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松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点滴思考——观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经典力学》有感[J].湖南中学物理,2011,(12).
[2]刘祥龙.对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的分析探讨——必修(2)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分析[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0,(03).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三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