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语文教学是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就是组织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巧妙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语文课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来组织教学的,准确、精炼、到位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达到“润心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提问艺术;准确;到位;精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63-1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发挥得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学生却是“左耳进,右耳出”,没能收到德育的实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未能做到“渗透”。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有人说:老师的话就像甘露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何谓春雨?唐代诗人杜甫曾写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那么,在教育呼唤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早就应该改变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了。不言而喻,而今时尚有效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如果套用唐诗,便可将这种教学称之为“随问潜入课,润心细无声。”对此,笔者做以下解读:
一、何谓“润心细无声”?
“无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化知识为浅显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老师所设下的问题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真正地做到“愉快学习”。
不言自明,要想做到“无声”,首先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准确、到位、精炼。这里的提问题并不需要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法,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其理解为这样,那么所谓的“无声”倒不如“有声”了!
何谓“准确”?就是指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扯三拉四,“眉毛胡子”一块抓,要有所选择。正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抓问题要抓关键问题。例如在《小木船》教学中,本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是否一对好朋友?为什么?生答:刚开始不是,但后来是,并且回答了原因。师接着问,你觉得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有好朋友吗?如此巧妙设疑启思,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团结互助,相互体谅才是真正的友谊,并学到了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怎样做人的道理。我曾亲眼目睹一位教师教《小木船》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内容,他东拉西扯地提了一大堆问题,诸如文章“中心”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段意是什么?等等,其实,这样的问题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其提这样的问题,倒不如不提,与其提得多,倒不如提得少。所以,提问题要力求准确,把握好“尺度”,方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何谓“到位”?即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恰好能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如在学习《一个苹果》时,当学到“当防空洞里八人分吃苹果时,苹果回到“连长”手里,还剩下一大半”这一件事,教师便可以问,“为什么苹果还剩下一大半?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很容易答出:“大家都舍不得吃,说明这八个人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样的问题一步到位,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若问:“这些人是怎样吃苹果的?”等等一类问题,便有可能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何谓“精炼?“精炼”是指所提的问题在“精”,而不在“多”。有的教师可能曲解提问艺术,认为只要问题多,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殊不知,多而无益,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不可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训练。其实强调“精炼”,还要强调问题的准确到位。只有问题得当,恰到火候,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感到愉悦而轻松,因此问题的“准确、到位、精炼”是课堂提问艺术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做到“润心细无声”?
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渗透,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这些年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进行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意学”。教师的提问要有高质量的要求,要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上设计问题,以保证学生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语文课。
其次,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的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在平时多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主要是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学会思考。要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那就要求教师必须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提问艺术,而且还要有驾驭提问的能力,例如,有一位教师想通过提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结果反被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搞糊涂了,这又怎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精心钻研教材,大胆而新颖地设计提问程序,把准问题的“质量关”才能收到“隨问潜入课,润心细无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