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相关性,优化初中语文与历史的融合教学

2018-03-26 05:52陈平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融合研究初中历史初中语文

陈平

【摘要】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历史上有唐宋更替,文学上有唐宋八大家;历史上有百家争鸣,文学上有四书五经。文字、文化的传承也使得中国古老的历史能够源远流长,永不断代。世界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仅有中华文化得以延续,说到底还是因为有汉语、汉字和汉文化。文章试图就初中语文和初中历史进行相关性研究,从中找出语文与历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具有的一致性,并试图从另一个层面总结和归纳出它们在教学中也是可以融合与相通的,从而在初中语文和历史教学中采用相关性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文史学习相关与融合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历史;融合研究

初中历史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集中,三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学习中国通史,从中国古代史到现代史再到近代史,从远古的原始人到石器时代再到现在的电子时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不论是真草隶篆,还是楷宋明繁。正是中文的不间断传承才使得中国历史和文化不间断地保留到现在。我国古代的司马迁著有《史记》,它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我们研究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读本。目前研究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多数是根据《史记》的内容为线索进行的,而《史记》的许多内容也都收录到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本文将从“历史人物的相关性、历史事件的相关性、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这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和历史教学的相通与融合的研究作简要介绍如下。

一、把握历史人物的相关性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历史上,历史人物总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也是初中语文课本中常常会选录的内容。比如“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悠久灿烂 ,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语文课本上的《屈原》也正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反映。屈原本为楚国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由于遭贵族排挤毁谤,在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都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為了纪念屈原,将五月初五的传统端阳日(屈原逝世也为五月初五)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只有结合历史,课文《屈原》才能理解更深,学习更有趣。

岳飞的《满江红》,正是源于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中原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而“靖康之耻”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语文课本中有宋词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靖康之耻的过程,这对于理解岳飞在写这首词的悲愤心情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也为理解整首词意义提供了历史背景,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岳飞甘为国家献身的满腔热血与恢复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憧憬,这样才能切身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项羽的《垓下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章,全文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将此翻译为白话文,则是:“力量可拔山啊气概可盖世,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宝马不奔驰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该如何安排你呢?”单纯从这翻译的内容也看不出什么意思,但是,如果翻开《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一下子就能理解更深。《史记》中介绍,项羽军至垓下,兵少食尽,被刘邦的汉军及诸侯官兵重重包围,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是楚歌,心中大惊:汉军已经全部占领楚国了?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想起心爱的宝马乌骓、美人虞姬,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就慷慨激愤地写下了《垓下歌》,然后拔剑自刎。通过这段历史,就能从诗里看到项羽一生的业绩和豪气,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文学与史学的融合性理解,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丰富,教师讲解起来也会更加生动。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相关性

历史事件是语文课本上常选的教材内容,从古代历史到近代历史,很多历史事件都能在历史和语文教材中找到。比如语文课本上的唐宋八大家,历史记载翔实;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韩愈的《师说》亦如此。历史上、文学上都极负盛有名的王安石,在语文教材中有多篇选用,《泊船瓜洲》《伤仲永》《游褒禅山记》《梅花》《元日》等都是王安石的名篇。联系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

三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节点,语文课本上的《赤壁之战》就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了理解本文,不妨从历史上看看赤壁之战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课文中交代,曹操北方大军八十万人,而孙权方面只有区区三万人,说明赤壁之战前,曹操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因此,“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史典范。其次,就当时的战略格局,曹操经过长坂坡激战正要追杀刘备,要想赢得赤壁之战,就需要孙权与刘备联合破曹,否则很难胜过曹操。因此,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盟的胜利,也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开始。了解了这些历史经过,就明白了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此为契机,在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中,可引导学生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对比阅读,去体味史书与文学作品的异同。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卖炭翁》,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白居易所写文章的全部内容,就需要对唐代的历史进行一次回顾,要把“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白居易所说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真正含义。开元盛世出现在公元714年到741年,唐朝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富庶的国家,宫市昌盛,贸易繁荣。但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由盛转衰,民不聊生,宫市也从繁荣的市场慢慢变成了官方掠夺老百姓的地方。公元810年前后,正是宫市为害老百姓最深的时候,白居易写了这篇《卖炭翁》。结合历史做分析,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我们不难看出,白居易是在讽刺当时腐败社会,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社会发展的脉络更是在历史和文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初中语文和历史教材中也有着明显的印迹。单从《史记》上选载的文章,就足够与历史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也是初中语文中一篇著名的词,下阕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整个下阕把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都进行了叙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大统,在历史上意义重大;汉武帝更是开疆扩土,开创了汉武盛世,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影响极远;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对内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扩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大唐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宋太祖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元太祖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奠基人,灭西夏、攻金国、推西征,将元朝的疆域推进到红海边上。上述的几位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對中国的历史发展和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语文课本上也能把历史串起来,这样了解了历史又帮助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再比如,在学习语文课本里的《木兰辞》时,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很难理解,去参军,还得自己准备鞍马行头,为什么不是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只去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历史课本,就知道这是当时府兵制的制度体现。府兵制是我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该制度存在历时约二百年。

综上所述,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和历史观养成的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文史不分家”的理念,语文和历史备课中可以相互借鉴。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背景讲述,使语文的学习更生动有趣,理解更加深刻。在历史课上,也可以引用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让单纯的历史演变在文学故事中能更加鲜活。还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再现文史事。总之,初中语文与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进行相关性研究,进行融合式备课和融通式教学的,这对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史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高丽金.浅淡历史教学中与语文学科的渗透[J].才智,2009(29):111-112.

[2] 宫少华.让语文历史联合备课实现教学双赢[J].语文建设,2014(6):17-18.

[3] 杨尚丽.论新课程学习中语文与历史的结合[J].科学大众,2016(12):24.

[4] 王月娥.论中学语文与历史两门学科的渗透与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3):87.

猜你喜欢
融合研究初中历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化工单元课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能力融合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