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直接接受和领悟间接经验的桥梁

2018-03-26 05:52胡同玉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间接经验教者镜像

胡同玉

【摘要】人类有两套思维系统:一套是经过教育培养、知识武装而形成的抽象逻辑思维,又称之为“子思维”;另一套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镜像神经元发挥作用的直觉顿悟思维,称为“母思维”。现在,更多的科学家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顿悟机制,这恰是人类理解的奥秘。我们试问,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的本质难道不正是传授间接经验吗?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直接接受和领悟间接经验。

【关键词】知识呈现方式;顿悟模型;母思维;子思维

一、知识呈现方式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现代教育立足于扶植培养子思维系统,结果是我们的思维普遍缺乏表象,最严重的后果,是年轻一代的思维缺乏 悟性,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降低。因而有人讲我们的教育是在犯罪,虽然言过其实的争议有很多,但现状却容不得我们回避。

二、知识呈现方式指向的思考

知识的呈现方式即教材中知识应如何表达,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者必须充分思考作为确定对象的知识如何变得被人理解,并且能与学习者本体的思维世界达成一种相互开放的对话关系。如何构建这种可以对话的关系,这才是教者在上课之前、在组织上课前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恰在于直接接受和领悟间接经验。其关键就是要把知识放置在一定的相关环境与背景之中,即知识要以情境的方式呈现,尽可能借助可以直观的感性材料来呈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让知识看得见的理性要求

1.学生个体经验作为知识呈现资源的理性

知识呈现要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重要资源,建构主义认为,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他们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才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好的情境方式是插图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情境设置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呢?可以说情境设置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学生生活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材知识内化的效果。一个恰当的情境或者说镜像必然能最大程度的结合班级学生的经验,具有最广泛的共性镜像,才能具有广泛性的效果,才能构建班级浓烈的探讨氛围,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在反思中构建道德自我。

镜像具有个体性,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是千差万别的;班级授课面对的学习者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所以镜像设置覆盖的域度是非常考验教者的,它需要教者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年龄阶段,把学习者的年龄阶段结合时代特点、研究学习者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才能尽可能做到因班设置情境,才有顿悟的可能。

2.知识呈现过程的理性

知识呈现过程指的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课堂活动流程,表现为 “课堂活动有序”“知识生成有道”,即教者调动学生真正参与教材知识的体验与建构中运用的策略与技巧。教者常常纠结的不是学生的真正参与,而是知识传授的多少。

《哲学生活》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考试的重点,教材中是以“医生说要吃水果,不是苹果也不是香蕉”的插图,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插图的情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具有共性,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接近,但直接这样抛给学生是什么结果呢?无论是哪种,我想教者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从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的感悟,没有知识的内化,最后大多数是考试之前拿出来强记、再记。

3.教者在要求母子思维中的要求

新课程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还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師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热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镜像课堂的理性立足

1.当堂检测,判断题的妙用,理性越渐清晰,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综合探究,主观题的妙用,尽显思维的整合。

3.问题探讨中多一份追问,理性向前一步,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但不包括立法平等,为什么呢?因为法律只能体现人民的意志,不包括所有人。

4.坚定课堂目标,完成课堂任务。理性思维顺着主流。回答问题过程中的主要工具,反复利用熟悉关键工具的妙用。

因人施教,整合试题错误的共性集中解决,寻找个性问题解决,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处理好去个性和倡个性的关系。

猜你喜欢
间接经验教者镜像
成功创业就业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权衡比较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活动的经验本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数学教学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