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宏
[摘要]语言教学是文言诗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要对文言诗文语言进行品析和鉴赏,首先要了解我国文言诗文语言运用艺术的三种形态——炼字、选词、锻造句子。
[关键词]文言诗文;语言艺术;存在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1302
文言诗文作为古人运用语文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历代名篇佳作的荟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人在创作时,注重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使行文具有严密简洁、典雅工整的特点,在字里行间彰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学者王荣生指出,文言诗文教学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并要求通过具体分析鉴赏,领略文言诗文的“所言志,所载道”。可见,语言的品析与鉴赏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文言诗文的语言运用艺术通常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炼字、选词、锻造句子。
一、炼字
古人作诗写文特别注重炼字。清人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渐。”并主张“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张岱年《戴震全书》)。他认为理解文字的运用之妙是理解文章旨意的必经之路,是通达圣贤心灵的桥梁。可见,品味文言诗文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和鉴赏该文本中的炼字艺術。
首先,何谓炼字?简单而言,即作者在写作时对文字的反复推敲和琢磨。它并不是随意地运用文字,它有着一个共同的境界追求,即“一字传神”。在作诗写文中,为了使行文更加严密凝练,思想和情感更加深邃,古人往往会对句中某一字的运用进行反复考究、琢磨,而这样的字被称为“文眼”或“诗眼”,往往一字传神、一字见意,有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炼字亦是有法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炼字》中强调“缀字属篇,必须炼择”,“炼择”即选择、取舍。古人在作诗写文时,对哪一类字需要反复锤炼和推敲也有潜在的规则,他们特别注重意境与篇章结构的和谐性和完整性,基于这一点,炼字则从整体出发,注意篇章的浑然天成。正如刘煕载所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也。”(《艺概·经义概》)同时,古人亦常在极具表现力的动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以及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虚词等文字上下功夫,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关于炼字的文坛佳话多不胜数。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特别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诗,他认为,着“闹”“弄”两字,诗篇境界全出。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曾评价,“闹”字使无声的姿态表现出了一种有声音波动的动态美,让读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幅繁花缀枝、随风摇曳、相互挤簇的动态画面,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而一个“弄”字,细致地描绘出淡淡的月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下,花枝和着清风摇曳,影影绰绰的影子轻轻晃动的美好夜景,展现了一幅灵动的月色之景,同时暗暗透露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闹”字与“弄”字,便是作者突破一般的经验感受,经过反复琢磨,锤炼出新奇的字句,从而唤起读者美好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由此,炼字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二、选词
从语言运用而言,斟酌、挑选富有意蕴内涵和表现力的语词是扩大文言诗文表现张力的重要途径。古代文言诗文的选词艺术,有如下表现形式:
第一,精选名词。这些词往往形象鲜明,意蕴丰富,很多词就是一个个的散文意象、诗歌意象,其中不乏作为传统文化意象而存在的词。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红藕”,从字面理解,即是荷花,或者说颜色为红的荷花而已。然而,“红藕”在古代的民间故事或诗歌里,具有独特的爱情内涵。在《采红菱》之类的民歌中,就把采红菱视为一种追求爱情的行为,红菱便也成为男女之间交流情感的载体。在本词中“红藕香残”,并不仅指“花谢了,秋天来了”,以萧疏的秋意烘托词人离别的愁绪,同时,它还有另一番寓意,即爱情的消逝,随着丈夫的离别,他们曾经的幸福美好也渐渐消散,更加深了词人思念丈夫的愁绪。当学生理解了“红藕”的这一层含义,更能体会词人的情思和愁苦。
再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菊”“牡丹”这三个名词:
“莲”,有着多层的文化意蕴。它有着素雅的清新气质,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有着不攀富贵、不慕名利的傲骨,有着面对酷夏骄阳仍独自绽放的血性。
“菊”,在万物凋败的秋风中仍能灿然绽放的禀性,亦被历代文人所赞颂,引申为不畏严寒、不惧困苦的精神品质。而到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陶渊明笔下,菊
有着不从世俗、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之后演变成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象征。到了宋代,菊多代表隐逸文化。
“牡丹”,在唐代走向繁荣、走向世人的眼中。雍容华贵的花姿象征着一种无上的荣华富费和功名利禄,有着浓厚的世俗文化的意蕴。
第二,精选有表现力的动词。动词的恰当选择和运用,有助于描绘生动的场景,刻面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文意丰富的意境等。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选用的“穿”字,使画面化静为动;用“拍”而不用“击”“打”,也使整个画面更宽阔,更富有气势;用“卷”而不用“激”“报”,意在突出波涛的形态美,与下文的“江山如画”相对应。这些都是锤炼动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精选有表现力的语气词、连词等虚词。在文言诗文中,“对于虚词的巧妙运用,既可以调整诗歌节奏,达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的效果,又有利于语言逻辑性的加强,从而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刘非非《浅谈李白诗歌中虚词的使用》)。
例如语气词“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中,“也”起着停顿的作用,表现了当“义”和“生”不能兼得,面临两难的抉择之时,内心难免有些迷茫和忧愁。一个“也”字,不仅舒缓了语气,使语言韵律和谐,还展现了面对生死与大义两难之境的人的犹豫不决和迷茫哀愁的状态。再如连词“而”。“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而”,不仅延续了语气,还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它表现出一种感情的转折,一种背离自然、背离人生的痛感,把作者未老先衰的哀伤之态、苦闷之情生动地表达出来。
第四,精选有感染力的叠词。为了方便吟唱诵读,古人还常用叠词来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如李清照名作《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组叠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寻寻觅觅”,写出词人从睡梦中醒来便若有所失,四处寻觅,希望能找到些什么;“冷冷清清”,刻画了不但一无所获,反而看清孤身一人的处境,被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所笼罩。词人四处寻找,环顾四周,残灯只影,丈夫已逝,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于是,“凄凄惨惨戚戚”由内而发,哀叹而出。这三组叠词在语气上由舒缓渐为急促,意境上由哀婉渐为凄厉,一气呵成,语调凄清。这三组叠词的运用,不仅使诗句朗朗上口,更营造了一种悲怆愁惨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哀伤基调。此外,叠词还有极强的抒情效果。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寥寥几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杨柳依依飘扬,雨雪纷纷扬扬”的寂寥冷清的画面。句中的叠词“依依”“霏霏”更是饱含了一种缠绵情思,有着情思悠悠、愁绪连绵之感,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言诗文在选词上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为了使语言更加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也为了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古人在作诗行文中反复斟酌、考究,以富有意蕴内涵和极具表现力的词句来凸显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锻造句子
锻造精警之句,锻造有高度概括力的主旨句,锻造有艺术魅力的精美句(如修辞句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也是扩大文言诗文表现张力的重要途径。
锻造句子,即是锤炼句子,在句中“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关于锻造句子的境界追求,欧阳修曾记载了梅尧臣所提出的一个标准:“诗家虽率意,而选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在打磨和推敲语句时,以“意新语工”为标准和境界追求,是让句子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警句的必要条件。锻造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锻造景句。锤炼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使其构成的句式精美、形象生动、诗味浓郁,就需要准确捕捉景物特点,能以小言大,以有限表达无限,展现出一幅极具意蕴的美好画面。例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名的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简单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意蕴无穷的画面。“如水的月光使庭院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银辉中,月光下,竹柏参天,倒影斑驳,隔着隐隐约约的轻纱,那竹柏影就如同水中的‘藻荇,一切是那样娴静,安谧,无声无息。这时,一阵清风徐来,树摇影动,在朦胧中影影绰绰,好似‘藻荇纵横交错。”这样的景句使整个画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忘了身处何处。
第二,鍛造主旨句。主旨句突出一篇文章的主题,彰显作者的志趣,常出现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生发议论,或直抒情怀,因此,对主旨句的锤炼必不可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此句以简练通俗的笔调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彰显了作者的人格标准和理想境界,同时也鞭策着、警示着后世之人。
第三,锻造精警句。在众多名篇经典中流传着大量脍炙人口的警句,以其凝练极致的语言、深邃独到的思想,使警句具有永存的思想光辉与恒久的审美价值,正如陆机《文赋》中所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精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议论抒情的笔调,直抒胸臆,洋溢着文天祥“头可杀,志不可屈”的磅礴正气,使人看到诗人大义凛然、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壮志情怀,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人总有一死,但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则在于自己的选择。
巧妙锻造句子,精工细琢,取得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效果。一句凝练的话,有时是一幅韵味无穷的画面;一句精妙的话,有时是一段深刻的见解;一句精警的话,有时是一条人生的哲理。在文言诗文中这样的写景句、主旨句、精警句都是文言诗文语言教学的重点。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