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云
内容摘要:中学艺术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就目前来看,艺术教育还是停留在器乐学习阶段,美育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以及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尚未形成社会共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诸如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进军人类社会时,如何让人类的创造性与文化基因传承,如何探索中学艺术与美育的发展性道路,成为了教育理想回归的思考点。南昌市实验中学在总结多年艺术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课堂为阵地、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构建充实“美的教育”,陆续开展一系列的艺术特色学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美的德育、美的教育课程体系、美的校园文化、美的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落实发展思路。
关键词:艺术 美育 美的教育 教学模式
人机围棋大赛,阿尔法狗先后多次战胜世界冠军,智能教育机器人与六名高考状元同台挑战,开启了机器人进军人类世界的诸多猜想。人们很难想象十年之后的机器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类教育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当售货员、服务生、公交车司机、会计、快递小哥等等都是机器人时,人类做什么?
李开复先生曾说过,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贵州峰会上说,过去艺术不能当饭吃,未来不学艺术就会没饭吃。为什么呢?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体验式的智慧,不是考出来的知识,机器人通过数据输入,能把知识全背完还不忘记,却没有创造性的智慧。人类要与机器竞争,就得有智慧、有体验、有创造力。而学习艺术是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最好的方式,是孩子情商提高和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人类的出路在艺术、在美的教育。这是人类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具有思考和创造力的方向,这也是机器人难以攻陷的领域。
历史告诉我们从有人类活动开始,艺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从来不会过时。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有几百岁的、上千年的,今天看来仍然充满生命力。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艺术发展的缩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它在未来的作用也许远远超越今天我们所能想到的、所能谈到的。
面对“艺术无用”、“艺术就是烧钱”的社会质疑,落实美育理念,推动学生全面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力图为学生开拓出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多选择,既是当代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响应国家全方位人才需求的号召,为国家培养新世纪具有文艺特长、审美创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需求。
(一).治國理政策略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将中国教育的美好目标定为全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多个层面向我们阐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深化教育综合性改革的思路。“更好的教育”关系着孩子们能否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达到人生意义的美好,消除追求知识和分数的教育评价体制,就需要推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艺术特色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增强美育育人功能,促进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将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
(二).世界交流背景下的文明互鉴的现实
中国历史上活跃丰富的对外交流行为,都有艺术教育发展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参观卢浮宫、中国故宫博物馆的经历,感受到艺术珍品作为多样文明成果的承载者,承担着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的重任。习总书记希望“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艺术创作的丰富、文明成果的传承很大一部分要基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在艺术和美育教育的熏陶下,人们才能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从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达到文明的互通、互信、互取、互进。
(三).人生发展理念下的现代教育的需求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仅次于“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的生命的一种高级需求。在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点上,全面实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方向上前进。进入20世纪的现代教育改革更多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教育更加个性化。诸如英国、美国、日本,西方教育的成功表明:美育探究逐渐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使学生觉得受“感动、鼓励和魅惑”的境界,即是一种美的创造和体现。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选择自己所希望的学校类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所要选修的课程。
中国古代的美的教育多以音乐或技艺为载体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上古时期的音乐教育,商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其中"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以后,文学文艺的发展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多为教导贵族子弟,直到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开始重视针对广大平民的美育问题,如蔡元培、陶行知等。
蔡元培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在呼吁美的教育,直至今天美育仍是教育的短板。原因主要集中在几方面: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重应试轻素养,应付、挤占美育课的现象;有资源配置不达标,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机制,缺少新型办学模式的探索。“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要破解美育难题,思考如何在新高考下实现艺术教育与高考接轨,学生美感素养与未来挑战接轨,办学模式与教育思想接轨,成为很多学校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南昌市实验中学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省重点中学,也是一所长期保持艺术类院校85%以上的高录取率的特色学校。自1986年开办艺术班以来,就坚定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主线,致力于推动学生全面化、专业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展示自我的机会。艺术教育在这30多年的坚持和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毕业的学生里有刘涛、邓超这样的影视明星,也有优秀的艺术教师,还有在设计、工程、文艺、编剧等各个行业取得成绩的人。习总书记将中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为全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个教育目标与实验中学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在现行国家高考制度下,以成绩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如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注重学生美感与核心素养的评价,目前很多学校办学模式中无过多经验学习与借鉴,在艺术特色的学校中也未形成体系。要做到:关注高考,将学校的教育与高考人才选拔相结合,关注核心素养,将培养目标与学生终身发展相结合,关注美感,将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言行相结合。因此,实验中学以美为切入点,以《“美的教育”办学模式构建行动的研究》课题为起点,以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点,探寻适合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的教学模式。具体在美的德育、美的教育课程体系、美的校园文化、美的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落实发展思路。
(一).构建美的德育范式,研究美的德育体系。把素质教育的核心、艺术和方法,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以美育德,以德树人,提升审美情操、培养创新人才。我们会开展多种“美的德育”活动,开展高中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开设关于建筑设计、校园规划、教室布局、精神风貌、师生关系、心理环境等隐形德育课程。
(二).整合现行课程资源,开发并实施一系列能培养学生发现美、赏识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校本课程。比如说:自主设计蕴含着美育因素的音乐、美术、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材及教具;挖掘校园环境、教师特色、班集體、校史校风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与人文资源;举行艺术表演、社会调查、社团等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调动诸如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歌民谣等社会资源进行本土文化的传承课程。逐步形成“和融致美,以美化人”的学校立美课程体系。
(三).“立美”为魂,构建师生乐见的美的校园文化。我们发展以学生会等为中心的学生组织,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自信快乐”的学生文化。通过学生社团、选修课、专业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尚美乐学”的文化风向。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平等尊重、与人为善、友爱互助的“向善求真”的文化理念。
(四).开发构建一套“美的教育评价”体系,便于督导“美的教育”过程,测评“美的教育”效益,以评促改,引领师生成长。美的教育评价要体现美感和核心素养;可通过测量法将进校学生与之培养三年毕业后进行评价;可通过比较把本校师生与他校师后的美感进行对比评价;也可通过开展美的师生评比活动来进行评价。
没有美的教育,哪来美的人;没有美的人,哪来美的生活。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走出来的道路。南昌市实验中学对“美的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就是回溯教育的源头,参考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凝结和流变过程,超越功利,从美学高度审视与建构办学模式,可以丰富对教育的整体理解;推动艺术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统整,配合新高考改革后随之而来的新的人才选拔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变化,试图给予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