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多轮执教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都是照传统方法备课、授课,感觉学生对鲁迅其人其作始终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理解。面对新一届高一学生,我想给学生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受。结合必修1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重点,我把“品文·品人”预设为此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品文”(品读文章)达成“品人”——品析鲁迅先生如何表现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的鲜明形象,“发现”一个去除了文化斗士“标签”、高冷“脸谱”的真实鲁迅,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开课伊始,我笑言:“人们常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古文、作文、周树人。今天我想请大家谈谈,为什么怕周树人?”学生的“抱怨”脱口而出:他的文章难读懂;文章思想深刻;不太了解他那个时代,很难引起共鸣;“病句”“错别字”多,而且“病句”都成了名句,“错别字”都是通假字;要背诵他作品的片段……真是怎一个“怕”字了得!让学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你眼中、心中的鲁迅先生”,学生给出的词汇有“批判”“抨击”“鞭挞”“讽刺”“横眉冷对”“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都是极富高冷意味的“标签”词汇。显然,作为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鲁迅先生在学心眼中、心中是缺乏基本的人性温度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学生“怕”学周树人、不能亲近鲁迅作品的根本原因吧!于是,我用课件呈现了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一段话(见框文),让学生“静心阅读,去除思维定势,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发现一个不同于大家所贴标签的鲁迅先生”。
七嘴八舌的吐槽声停下来,教室里静得出奇。学生显然被周海婴的这段话触动了,开始认真阅读文本,细心圈点批注,努力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个“温和、慈爱”的长者和师者。但是,学生收获不大,“文中所见无不高冷”。我指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先筛选出如下信息:“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文中的民众,是怎样的民众?”问题变“小”,学生有了思路,纷纷举手发言,归纳、赏析很到位,但是,这好像离老师最初提出的问题依旧有相当距离,等学生悟出这个道道来的时候,不免露出一脸的疑惑:我们从文中看到的鲁迅,不还是先前那个“熟悉”的鲁迅么?这篇文章,不还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式文章么?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火候已到,我适时点拨:“同学们,你们虽然读出了鲁迅的愤怒,却没有‘用心去体会鲁迅作为一个老师和长辈,对自己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对美丽生命消逝的痛。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请通过圈点勾画筛选如下两个信息。第一,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的刘和珍?第二,請画出作者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温情。”从了解“社会”“民众”,到寻找“刘和珍”形象、作者“温情”,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由远及近,内心沉睡的情感慢慢被唤醒,终于有了与文本进行灵魂交流的欲望。
师:谁来说说,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的刘和珍?
生:“微笑着的、温和的、和蔼的”刘和珍。(情绪高昂、热烈)
师:这样的刘和珍,怎么会是“暴徒”?这样的刘和珍,死在了执政府门前卫队的枪下!
生:“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语气缓慢、低沉)
师:这是老师对学生痛心的记念!这是文化巨匠对美丽生命消逝的悲悯!
生:“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悲愤与斗志交集)
师:面对着这样的社会,面对着这样的民众,鲁迅先生不是一个绝望者,他在对现实理性、严峻的解剖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让我们想起了他在《狂人日记》里响彻心扉的呼救“救救孩子”,这也让我们想起了《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白花……
在这次师生“对话”中,我终于看到了学生眼中热切的光芒。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11处引用庄子的原话,他也常学庄子说话的方式,模仿他的文风。清代的吴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有一段对庄子的精彩评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我让学生仔细体会这段话,分析鲁迅与庄子的性格差异,肯定鲁迅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现实让他压抑痛苦,他也要坚持在浊世上摸爬滚打,用纸笔发出“呐喊”,呼唤“要改良这人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是鲁迅小说对麻木民众的基础情感。(过程略)如此一来,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生动的鲁迅,一个充满斗志、充满希望、充满温情的仁慈的鲁迅,一个时时给人们传递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们不断前行的文化巨匠的鲁迅形象便立了起来。最后,我用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正说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呼应周海婴先生对父亲的评价,引导学生再次品味去掉了斗士“标签”、高冷“脸谱”后的鲁迅形象——
“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我们应该明白,鲁迅的内心世界里除了愤激、虚无、寒冷、孤独以外,何尝没有一个温和、恬静、温情、静穆、宽容、慈悲的价值世界呢?其实鲁迅是有着民间情怀并对苦难民众深深同情的,只不过他把爱藏在恨之后。”
这节课后,学生纷纷涌到我跟前谈感想和收获,说得最多的几句话是:原来鲁迅先生还是这样的!我没想到这篇课文您会这么上!这和我以前学习鲁迅的文章好像不一样了……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有些老师喜欢埋怨学生不重视语文不热爱阅读,我想,这一定与我们老师没有用最有价值的课堂来吸引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的情思、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有关。最差的课堂,无非如此:我懂得的,你认为我不懂,你喋喋不休;我需要的,你不给我,甚至避而不谈。而最好的课堂,一定是引人入胜的:你懂得了我的不懂,你谆谆教导;我没想到的,你想到了,你循循善诱。
上出好的语文课,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