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镁
一支粉笔贯千章,披星戴月为栋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自身能力的高低、品德的好坏,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决定性影响。鉴于此,象山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经过十多年尤其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有力地助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转变突围:构建梯次人才培养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在应对新需要、新挑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象山区通过系统设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安排,着力把“教育大区”建成“教育强区”,促进象山教育事业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
象山区是桂林市的老城区(企业经济转型、财政收支矛盾、基础设施欠账等原因导致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大区”(学校22所,学生2.4万人,专任教师1 529人,教学班533个,约占桂林市五城区的1/3),“拥军大户”(驻地约20个部队,部队子女新生入学占全市的70%),“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收大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桂林市五城区随迁子女近40%),学生多、摊子大、底子薄等问题突出。要想破解这些难题,向课堂要知识、向教学要效率是一条重要出路,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便显得格外重要。2014年,象山区在教育系统内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调研”,对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师德师风、教师培训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切实了解校长、教师的真实想法,总结梳理城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最终形成了《实施区域校本培训 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打造专业发展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新平台》等专题调研报告。针对教师队伍中名师、骨干教师等领头人物太少,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十三五”教师培训“三新”目标:按照“区域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创新品牌模式”的思路,采用“1+1+N”双导师培训模式,构建由城区教育局主管,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和各中小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培训机制。
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实施,象山区构建了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首先建立了由教育局班子成员组成的“决策层”,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具体部署;其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教育局人事股、教研室、电教站和中小学校等资源,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及效果反馈。随着组织管理机构的逐步完善,象山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培训工作思路,着力实施以“三名工程”(“名校培育工程”“名校长工程”和“名师工程”)培训、“草根名师”带教培训、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訓为抓手的“梯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以5—6年为周期,引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旧有模式中突围出来,有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分步实施:以培训滋养教师成长
象山区以名校长、名师培养为“点”,以城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为“面”,围绕“梯次人才培养工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尝试。
一是落实“名校长工程”和“名校培育工程”。2015年12月,象山区教育局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举行了“名校长工程”培训签约仪式,标志着象山区“名校长工程”正式启动。2016年3月、5月和10月,象山区组织第一批名校长学员到吴江区开展了3次集中培训。培训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涵盖“学校发展规划的认识与实践”“名校成长的核心要素”“在文化的进步中迈向自由境界”“媒体看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视角”等。名校长学员培训归来后,象山区举办了“规划‘十三五引领象山优质教育”主题沙龙活动,由名校长学员宣讲先进经验,谈如何落实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工作。如今,象山区15所公办小学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设计,部分学校规划远景逐步清晰,“名校培育工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是狠抓“名师工作室”培训工作。自2015年以来,象山区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朱乐平,成立了“薛法根工作室”和“朱乐平工作室”,重点培养一批语文、数学学科本地名师。工作室采取“1+1+N”双导师培训模式:薛法根、朱乐平为第一导师,负责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城区教研员为第二导师,主要承担督促学员学习、安排培训等具体工作,包括监督学员完成训后作业、跟踪学员学业落实情况。通过“名师工作室”培训,象山区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如“薛法根工作室”学员刘艳红、袁婷和“朱乐平工作室”徐燕、刘丽等,这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得自治区级、国家级赛课一等奖。此外,象山区还根据本地实际需求,在“名师工作室”之外成立了7个由先进模范教师主持的工作室,覆盖了全部学科。
三是实施“草根名师”带教培训。“草根名师”选自辖区内教育教学技能过硬、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草根名师”带教培训活动从城区、学校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城区层面采取“学科教研员+学科优秀教师+学科薄弱教师”的培训模式;学校层面由学校根椐教研员的建议和学校实际,采取“学校行政领导+学科骨干教师+学科薄弱教师”的培训模式。这是一种低投入、高收益的培训方式,不仅能带动年轻教师、农村教师的成长,也有助于“草根名师”的自我成长,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重视新教师的技能培训。近年来,象山区新教师人数迅速增长,打造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新教师队伍,对发展象山区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象山区制定了《十年内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将十年内新教师发展分成3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并安排了相对稳定且规范的课程和带教教师,同时通过组织“教坛新秀”评选、学科新教师优质课比赛和培训、学科“师徒结对”教学技能比赛等为新教师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优化机制:传递区域教育正能量
象山区将培训结果运用到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跟踪评价培训效果,形成了“善事助人”的教育正能量。
一是将培训与考评相结合。近年来,在校长任期换届、校长任期年度考核、教师年度考核、工作室培训结业考核等工作中,象山区坚持把积极参加培训、业务能力过硬、有突出教学业绩及科研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培训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考查校长、教师在培训中的所得,又可以督促校长、教师将培训所得落实到教学实践,有效促进城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是将培训与奖励相结合。为了发挥职称(职务)评聘在校长、教师管理中的导向作用,象山区对积极参加培训、业务能力突出的校长和教师,在岗位设置时予以优先聘用,并采用了评聘结合的管理方式,对于取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即评即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象山区还将培训结果与奖励性绩效、教师评优评先挂钩,在同等条件下对培训优秀的校级领导和教师优先考虑,形成以培训促教师个人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将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育优秀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更大的带头作用。象山区将培训结果与职务晋升挂钩,将参加“名校长工程”“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列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采用双向培训的方式,一方面通过专业培训筛选一批后备干部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以及个人实际,对后备干部储备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人才的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另外,在选拔任用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时,象山区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将有突出教学科研成果和各级各类培训经历作为遴选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下一步,我们将循着为了教育向前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继续前行,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和培训改革,让“象山样板”成为“象山现象”。(本文作者系桂林市象山区教育局局长)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