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文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发较大关注,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要求背诵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高中语文大幅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的篇目,与当前一直强调的“减负”理念是否相违背?高中生究竟要不要背诵这么多古诗文?一时引发较大争议。
修订:古诗文背诵篇目大幅增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起开始执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大量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标,涉及中华优秀古诗文的面更广,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并且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在学习要求上,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这72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分为文言文和诗词曲,前者为32篇,后者为40首,具体目录如下。
“必修”的文言文共计10篇,包括《论语》《劝学》《史记》选文,以及《谏太宗十思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赤壁赋》《项脊轩志》。
“选择性必修”文言文共计10篇,包括《论语》《礼记》选文,以及《报任安书》《过秦论(上)》《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五代史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
“选修”有文言文12篇、诗词曲40首。文言文包括《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选段和《谏逐客书》《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上枢密韩太尉书》,以及“古代文论选段”(选自《毛诗序》《典论·论文》《诗品序》《与元九书》《题画》《人间词话》)。
“选修”的诗词曲,时间跨越先秦到明代,包括《诗经》《古诗十九首》选段,以及战国时期的屈原,三国两晋时期的曹操、鲍照,唐代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等,五代的李煜,宋代的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等,元代的王实甫,明代的王磐等名家的作品,共计选了40首较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曲。
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标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其阅读品味,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文化,进一步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讨论:为何要背诵这么多古诗文
在介绍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记者提问:“我们发现新修订的课程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这样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
对此,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做了回答。他指出,这要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对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贡献的角度来看,有价值有贡献,就不能简单认为是负担,这种负担不应该减,应该减少的是那些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负担。
申继亮认为,学习古诗文,就得背诵名篇佳作,因为要用到。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过去推荐背诵14篇,现在变成72篇,是在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落实,因为高中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了。
学习古代诗文,“熟记能诵”是基本要求,也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打好古诗文基础、丰厚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许多学问大家往往都下过这样的“童子功”。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不少人儿时背出的诗文以为忘得干干净净了,突然在某一天或在某种情境下,那些诗句会自己跳出来,这也是“童子功”。有这种“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不会差,并因此会受用终生。
“从14篇到72篇,背诵推荐篇目的增加,确实会给高中生带来一定压力,不过无论从语文学习还是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收获肯定大于付出。”杭州学军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傅岩说。他认为,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记诵经典很有必要,对高中生的未来成长大有裨益,有些经典篇目这个年纪的学生可能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现在先记熟,以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会有自己的感悟,甚至成为人生成长的力量。
胡适回忆小时候背过的两句诗,叫“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当时只觉得顺口有趣,多念几遍就记住了,没想后来随着年岁增长,才觉越品越有味(胡适《四十自述》)。可见,很多诗文也只有在记住之后,才可能在未来更长久的岁月中细嚼慢品、加深理解。
古诗文本身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跟科学并不矛盾,像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古诗文的修养都非常好。因此,学习古诗文,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课标的要求,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地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是让他们接受中华五千年人文思想熏陶的过程,也是他们汲取优秀古典文化养分不断塑造自己人格的过程。
延伸: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节奏、客观条件毕竟不同,面对海量的信息来源、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背诵古诗文呢?
把古诗文背诵与考试挂钩,当然是一个方法,但这个带着强制色彩的方法,容易败坏学生的“胃口”,许多学生往往在考试过后,不愿再去回忆背诵过的古诗文。
怎么办?激发兴趣是不二法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指出,如果能把古诗文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情感联系起来,使他们在诵读中享受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人性美,兴趣和共鸣就会在他们心间油然而生,背诵也会成为一种自觉的生命追求。
黄玉峰认为,要引导学生与古代文学对话,教师首先要能够跨越时空与作者、作品对话。只有教师真正爱文本、被文本打动,拿自己的修习积累和心得与学生交流,不人云亦云,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点燃”和“带入”作用,学生感动了、喜欢了,自然就想背、愿背了。
在实际教学中,黄玉峰老师十分注重创设情景,努力还原古代诗词的意境,再现历史的现场感,营造愉悦的背诗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他带领学生走访苏轼、白居易等人的故居,與学生边走、边观赏、边诵读他们的诗文,师生们“陶醉其中,乐而忘归”。
引导孩子背诵古诗文,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培养孩子对古诗文的兴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孩子一起背诵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武亦姝上幼儿园时,其父母就经常和她一起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的唐诗佳句。她的母亲还鼓励女儿穿上汉服,感受古代服饰的飘逸之美。武亦姝渐大后,父母还经常和她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从上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疏远过诗词,别人出门是手机不离手,她出门是诗词集子不离手。她的母亲说,女儿“捧着一本诗词集,仿佛就拥有了全世界”。2016年,15岁的武亦姝被复旦附中提前录取时,脑海中已经有近2 000首古诗词的储备了。
总之,中华优秀古诗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急功近利,而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古诗文教学的特点,尤其要改变“为考试而背诵”的应试思维。真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理解与感悟,让古诗文活起来,才是古诗文“正确的打开方式”。
(综合教育部网站、中新网、云南网、《解放日报》、《钱江晚报》)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