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量词作为汉语词类的一种,是汉语区别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近些年来量词的新类——时量词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汉语语法界的千层巨浪,这让本就独树一帜的量词显得更有特殊性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对时量词的定义,语法特性及来源理据做一些简单介绍及分析,以期对大家今后学习时量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量词 时量词 定名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而对于时量词的归属问题,学者们却持有不同意见,这主要表现于不同语法著作中对时量词的不同称呼。有的将其笼统的称为“时间词”,有的将其叫做“时间名词”,也有的将其称为“准量词”,而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中其又有“动量词”之称。叫法的不同除了表示所指范围不同之外,也反映了学者们对它的语法特性的认识和处理意见还不统一。
一.定名
1.时间词
时间词即表示时间的词语,从大的类别来说,它是属于名词这一范畴,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此类词称为“时间词”,他说“名词里头有一部分专门......代表时间的词叫做时间词。”但是他在书中提到的时间词范围要宽泛得多,涉及的种类也是多样化的。它既包括表示时间点的数量短语,比如“三点半”“第二天”“2017年”、表示时间段的数量短语,比如说“两天”、“一星期”“一世纪”,也包括表示时间的名词(明年、今年、去年、明天、今天、昨天、除夕、端午等),还包括表示时间的方位短语(三年前,走后,考试以前)。
2.单位名词
王力先生在他所著的《汉语语法纲要》(1957年,新知识出版社)中并没有对此类词做具体定义或划分。他在书中将有关时间的词,例如“月、点、刻”当作是和序数词密切联系着的表示时间的单位名词。从某种方面来说,王先生也是将这类词潜意识地划分在名词这一大类,只是它的作用更倾向与序数词组合使用,仅限于组合条件出现的情形。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也是有偏誤的,因为既然将其定义为表示时间的单位名词,那它本身就会带有属于名词的特点和性质,而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语法中名词不能同数词(基数词、序数词)直接结合,中间需要加入一个量词。这是名词区别于其他几类词的最大特点之一,且加之名词与量词在语法意义和语法特性上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因此,将其划分于单位名词的行列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3.准量词
准量词又称自主量词,准助名词。有些词既能放在数词之后,又能直接放在量词之后。如“世纪”,“一世纪”,又可以说成“一个世纪”。这样的词直接放在数词之后时叫准量词。(《汉语知识词典》)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2年,商务印书馆)中提到了与时量词有关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时间词”,一个是“准量词”。(转引自常纯民)书中提到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时间的词组都可以称作时间词。“时间词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什么时候,如“1954年”,昨天,星期六下午说的是时间在时间轴的某个位置,时间的早晚,即我们可以理解为‘时点。一种表示多少时候,如“五年、三天,两个钟头”,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久暂,我们理解为‘时段。该书中又说道“有些名词可以直接和数词连用,其间不加量词。这种名词可以叫做‘准量词。例如‘四国、三省、两年、一季、半天。”还说,“年”和天的用法和量词有相同的地方(数量间不能加“个”),它们是准量词;“月”的用法和量词不同(数量间可以加“个”),又属于普通名词。笔者认为,能同数词结合的应该看做量词,不能直接组合而中间必须加量词的是名词,当然这也是被大家公认的说法。但是,说“月”仅仅是名词,不是量词,也未必正确。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月”在表示序数时,如“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一日”就没有也不能加量词。
4.动量词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理论说明——《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将此类词定义为“动量词”,即借用表示时间段落的名词表示动量,如“年、天、星期、月、秒分钟、小时”,换句话说,这些动量词是借自表示时间的名词。(转引自翟英华)张志公先生在《汉语语法常识》中也提到动量词,(可以)“借用时间词”表示动量,如‘(坐)一会儿‘(住)一星期‘(学了)三年。这里他既把“会儿”、星期、年看做名词,又把它们看做借用的表示时间的动量词。
5.时量词
时量词,即计时量词的简称,是指跟数词结合后,能放在动词性词语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延续时间的词。《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中将其描述为表示动作延续时间的长短(时段)的动量词,可以称为“时量词”,算作量词的小类,也是动量词的一种,用于计算动作的久暂。这种动量补语用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有时不是量词,而是名词,例如“住了三个月、做了一个星期”。凡是直接加数词,不能加数量短语的是量词,例如“分、秒、点、夜、周、岁、旬”等,能前加数量短语的是名词,例如“中午、冬天、时期”,有时能直接加数词,有时又能加数量短语的时间词是兼属量词和名词,例如“星期、礼拜、小时”,也就是说,时量词中既可能含有量词和名词,也可以有兼属量词和名词的词。
笔者比较认同将时量词归属于动量词的分类,因为动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计量动作在时间轴上出现次数或持续长短的量。朱娟老师在其著作《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组合研究》(2012年,暨南大学出版社)中谈到,计时或计次,是动量词共同的表意功能。但是,由于汉语本没有专门的计量标记,所有动量词都由动作语义框架中跟时间有关的其他要素,比如施事、工具、结果等转化而来,这样,受这些因素本身特质及其词源意义的影响,不同动量词也会有不同的表量性质。例如,有些动量词—“遍、趟、回”主要用于计次。而有的动量词—“分、秒、月、天”等主要用于计时;有的动量词如“下、把”等既能用于计次,也能用于计时。因此从表意功能出发,我们可以把时量词归属于纯计时量词。即它们只用于计时而不用于计次,也不具有其余的附加意义。
二.时量词的语法特性
(1)时量词不可以单用,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总是和数词一起表示某种意义。时量词同数次组合后形成“时量短语”,它可以表示一个时间点,比如“三点十五分,今天,凌晨八点”,也可以表示时间段,比如“十小时、八分钟、十年”等。
(2)时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渐渐”的意思。例如:“岁岁、天天、日日、夜夜(每一),”还有“一天天(地)、一年年(地)一分一分(地)(渐渐)。
(3)时量短语可以连用,表示强调。比如:“一年半载、十天半月、一年四季”等。
(4)时量短语和其重叠式经常做状语,有时也做补语、定语、主语、宾语和谓语。例如:
①二零一八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时量短语做时间状语)
②他都开了二十多年的车了,我还能不放心?(时量短语做补语)
③不着急,我们至少还有三天时间呢。(时量短语做定语)
④三天太久了,一天就给我送过来吧。(时量短语做主语)
⑤飞机到中川机场是5点15分。(时量短语做宾语)
⑥去年他才十八岁。(时量短语做谓语)
三.确立时量词的理据
时间是没有终止的,而时量词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要去称量时间,那么它首要的任务是能够划分时间,这就需要将其在本无终止的时间轴中拟化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单位。因而时量词所指示的事物,必须是由与起止点的运动过程密切相关的事物。我们可以发现时量词主要是来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的有规律的运作,即表现为人们对某些周期规律的天象或生物的周期变化而做出的规律判断或预测,并以它们为划分标准,它们有的来自于古时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来源于禾苗的生长谷熟,四季的交替更作等。朱娟老师将时量词的确立标准分为了天象标准与物候标准两大类,笔者将在此借鉴朱老师的划分标准,并选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展开描述。
1.天象标准
天象标准即指“人类根据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天文、气象而确定的量度时间长短的基本标准”(转引自朱娟)。在表示天象的这些时量词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就是“日、岁、月”。
(1)“日”在古汉语词典中主要是名词这种用法。作为名词,它有如下含义:
①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逐走。”
②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夜切齿拊心也。”
③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千里,不忍杀之。”又有每天、天天之说法。例如,《劝学》:“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也可以表示一天天地。如:《涉江》:“鸾鸟凤皇,~以远兮。”
④日子;时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还来就菊花。”
⑤往日;从前。《左传·襄公三年》:“~君乏使,使臣斯司马。”
⑥他日;以后的某一天。《列子·汤问》:“~以偕来,吾与若俱观之。”
我们可以看到,“日”的本意为太阳,后来人们将太阳东升西落直至再次东升西落的的这一完整过程定义为“日”,因而人们便开始体会到“日”的这一表示量度性的时间定义,从而衍生出“日”的计时标准,我们可以从“日”的六种义项明显看到这种观点变化,我们同时也发现从第三个义项开始,“日”的计时特性逐渐显现出来,且慢慢强化。现代汉语中,“日”作为名词的概念逐渐虚化而被“太阳”和“白天”所代替,而且更多的是作为构词成分出现,例如“日光、日期”等。“日”的时量词用法也显得日益突出,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书面语的正式语体而出现的,经常用于时量短语,例如“前几日、三日”等。后来,人们逐渐用“天”将“日”代替,而习惯表达为“前几天,三天”等。
(2)“岁”有年,年龄,时间的含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谓曰:“岁,木星也,从步戌声,律历书,以五星为五步。”也就是说,岁即木星。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其字形采用“步”作边旁,“戌”作声旁。古代律历典籍称代表五行的五星为五步。我们可以理解为岁星运行一周需要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岁,一岁为一年,也用于计算时间和年龄。例如:
1.年。①“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2.年龄。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左转·召公三年》
3.时间。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②“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唐·孟浩然《除夜》
(3)“月”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月,有如太空阙门,富于阴晴圆缺变化。月是宇宙间太阴的精魂。月亮出现在夜晚,月亮在夜空的周期性变化及其阴晴圆缺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月”这一更具长时的有起止点的计时单位。月的义项主要有1.历名。农历依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月,月份;例如:
①“族庖月更刀。”——《庄子·养生主》
②“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2.物候标准
所谓物候标准,是根据大地上生物的周期性现象而确定的量度时间长短的基本标准。(转引自朱娟)在表示物候的这些时量词中,我们选取常见的“秒和年”来做进一步分析。
“秒”即“禾芒也。春分而禾生,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选自《说文解字》)。“秒”字由“禾”和“少”组成,原意是指稻穗上的细芒。含有极其微小的意思,因此衍生出长度、容量、角度和积余成润的时间的计算单位,一秒即为一分的六十分之一。在现代汉语中“秒”的名词用法也逐渐消失,其多用做时量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和经纬度、弧度、角度的计算单位。例如“十秒、三秒”等。
“年”原意为禾谷成熟。年的本质在于地球绕太阳的周年公转,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倾斜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也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这是现代科学对“年”的说明。而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年的划分依据就是根据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成来计算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春种秋收。例如:“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桓公三年》。现代汉语中多采用比较科学的解释,即将地球绕太阳的一周称为一年,“年”的计时性也相应确定下来,人们也慢慢开始将其与数词组合起来,作为计算时间的时量词,如“三年、十年”等。
四.总结
时量词的定义、归属和划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正是因为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表述,这才足以证明此类词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严谨性。笔者通过以上的分析将时量词自主理解并化分为动量词这一大范畴下的纯计时量词一列,主要原因是其所具备动量词的显著意义及语法特性。对于时量词的来源问题,笔者只是就个别进行了简单分析,而其具体的来源问题还期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和证实。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还发现学者们对时量词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更加细致和科学的定位及划分,这将推动汉语的整个词类及语法进入更加系统的整体性建设,我们相信对时量词的深度挖掘将会对汉语研究者和汉语学习者有所帮助,而对于教授汉语的一线教师,越是对其理解透彻越有助于其对学生的语法教学,由此可见,时量词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常纯民.汉语语法研究四十课[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87-9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17.
[3]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J].东南传播,2007(9).
[4]张佳.现代汉语时量词的定义[J].时代教育,2016(11).
[5]翟英华.时量词探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7).
[6]朱娟.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组合研究[M].廣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2-64.
(作者介绍:米艳丽,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