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语言新现象

2018-03-26 02:15杨丽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内容摘要:当代各种大众传媒都具有非常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强逐渐成为语言发展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媒体语言的蓬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群体的社会价值及文化心态。东北方言的发展就受到了媒体语言的影响。受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影响,研究大众媒体语言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媒体语言 东北方言 文化 发展

当今人类社会依赖信息交流而发展,而大众传媒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影响着现代人的方方面面,传媒语言更是身在其中。有专家统计,大众传媒主要是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的。大众传媒的出现与发展,使得语言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语言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传播的接受者数量也非常巨大,进而促进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语言也变得空前活跃,生机盎然。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当下传媒语言无论是从构成、使用上也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语言需要多样性存在

1.方言的进入。

媒体肩负着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地域方言在媒体中的使用丰富了这一内涵。地域方言的地方色彩非常浓厚,每一种地域方言背后都有其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媒体语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媒体语言中不同地域方言的使用是非常利于多种文化的传播的。拿汉语方言为例,受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影响,港台媒体语言红遍祖国大地,粤语颇为流行,北方人对粤语和说粤语的人的风土人情都有了很多了解,这对传播南方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而近几年来,在东北,随着某些名人及其作品的出现,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开始走红各种媒体,使得人们对东北人乃至东北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就东北方言“忽悠”的发展来说,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方言词语,随着媒体的大量使用,又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早前人们对东北地域的忽略与漠视,随着“忽悠”一词的流行,东北人及东北文化又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这其中是媒体语言造就了名人效应,还是名人效应促进了媒体语言的传播,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受地域特征的影响及语言一体化趋势要求,使得汉语的方言整体处于萎缩状态,东北方言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同样受到冲击,而现今东北方言的这种特殊走势也给其他方言的存活与发展提振了信心。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密切毋庸置疑,地域方言的振兴对多种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地域方言词语在媒体中的广泛使用不仅保存了地域文化,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媒体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透过媒体提倡多文化元素的发展,这也是媒体的重要价值所在。

2.外来词的影响

语言的开放性使得它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迫切。在交流过程中,强势语言势必影响到其他语言,这为语言的多元化表达提供可能。英语作为西方重要的媒介,那是受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强势地位也越发凸显。而且近些年来,英语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第一教学语言[5],学习的人口数量也成倍地增长,而且受欧美经济、政治与科技的影响,英语也成为传递西方传媒的主要载体,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际的需要,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导致我国目前的大众传媒领域吸取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词。从最初的简单的语言缩略形式:CEO、DVD、WTO、CCTV,到大量音译词的使用:脱口秀talk show粉丝fans,现今越演越烈,居然直接本土化,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改造以类相推:超(super-)成为构词词缀;taxi(的士)由此生成“的哥”、“的姐”等词,这些外来词的大量使用及改造既丰富了汉语的语法、增强了汉语的构词能力,又激活了媒体的生命力,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样式,使人眼前一亮,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更加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3.新词的产生

语言具有生成性特征,这是它能够满足人类交际需要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兴事物、新现象不断涌出,急需新词语的产生成为必然。媒体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给汉语新词的产生并春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新造词归纳一下大概一下几种:首先丰富了汉语的词缀系统:“-门”、“-吧”、“零-”等,汉语传统的词缀系统中加入了许多这样的新成员[6],给传统汉语语法带来了冲击;再有直接借用英语的构词方式:非(non-)、反(anti-)、次(sub-)等,这些充分体现了汉语强大再生力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还有一种是一些词语出现了新的意义,即词义的转变,严格来说这是旧词新用。近几年来一些词语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导致意义发生了重大改变,如小姐:从尊贵到低俗,老板:从稀有到遍地,表哥:从称谓到贪官等,人们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些词语词义发生改变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应该说,新词语的产生是新时期的产物,但是这些新词语竟然透过媒体迅速传播,且逐渐稳定,慢慢成为现代汉语的新的构词方式,他们的存在,正说明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传媒语言更需要体现它的时代特征,以适应新环境需求。

4.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网络传播的迅捷、便利性给传统媒體带来新的生机。“媒介具有权利”这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就是因为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极大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完成是靠语言实现的,那么,对媒体语言的样式、表达方式、交际样式等等就有了需求,网络语言的生成与大量使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沉闷、厚重感,使人眼前一新,这和网络语言的起源、表达方式、受众性密切相关。有关专家总结发现,网络语言的起源都和社会热点问题有关,而在关注这些热点的时候恰恰能用一个词语一语中的,既能够表达人们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念,又能够博得人们的眼球,它很快就能在网络中走红并渗透到其他领域,达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如:“元芳,你怎么看?”“虎爸”、“虎妈”等。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须臾无法离开的事物,而网络语言的便捷、灵活性,使得其在媒体中的使用也能大大满足人们的受众心理,这也使得网络语言透过网络这个特殊的媒介成为流行语成为可能。

大众传媒给多种词语的使用提供了空间,地方方言词语、外来词、古体词、新造词的流行恰恰使得多文化、多元素流通起来,满足了人类文化需要多样性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有专家发现宗教词语也在媒体中频频出现,将来还会有其他各种词语的产生并使用,这无疑将增强媒体语言的广度和深度,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亦会持续传播并发展。

二.强化媒体语言的权威意识

许嘉璐说“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当一个词语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时候,就成为了传媒语言,传播媒介一方面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服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由于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各种各样的传媒所使用的语言就成为对社会影响很大的公共语言。文化的内容非常庞大,其中不乏不良因子的存在,媒体语言作为政府的喉舌,在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剔除文化中糟粕意识的作用。作为“党、中央、政府的喉舌”,传媒语言不能仅仅传递方针政策,阐明立场,还要让人们感受到主人翁的正义感、责任感。在现阶段,经济与利益的驱逐使得人心浮躁,大众传媒必然同样受到冲击,为了竞争、为了生存而削弱传媒语言的权威价值是不应该的,不能因为低俗化的经营而降低传媒语言的文化内涵。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积极健康的语言来指引方向,大众传媒语言肩负着这个神圣的使命。

大众传媒语言需要健康的血液保证它的公信度,强化大众传媒语言的权威意识,有利于维护传媒语言的正面价值,其中的不良因子自然会受到公众的抵制。再说电视,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电视文化,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時下电视却引起了越来越多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批评,乃至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已经在放弃电视。这其中电视传播的内容是一方面,另外作为传播的主要手段媒体语言也受到了质疑,人们在质疑电视语言是否有人文精神缺失,道德伦理滑坡之嫌。如何理性、科学的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文化是否能够多样性的得以传承的关键。2007年5月,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发表了《北京宣言》,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中国电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与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应“坚守电视媒体的品格、品位,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时代的高度快速发展,人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尤其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受经济转型影响及各种文化的冲击,人的思想意识发生转变,人们很容易迷失在经济浪潮之中,权威的媒体语言也会指引人们正确的发展之路。

总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传媒语言同样如此。大众传媒语言在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在受着大众的时刻监督来充分发挥其功效,以便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导航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传清 黄婉梅 传媒语言催生下的汉语语法演变[J] 艺术与传媒 2011.,1

[2]范俊军 语言多样性问题与大众传媒[J]现代传播 2007,2

[3]杨丽娜 东北方言社会新探——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方言发展变化特征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62号)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什么是文化
教师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