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红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绿色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出应用系统论的思想将绿色教育与化学课程交融,环境知识以化学知识为主线进行横向联结,有机整合形成“化学—人—环境”的核心内容,实现在自然科学学习中渗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思想,推动绿色教育在学科课程中深入开展。
【关键词】绿色教育 化学课程 整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56-03
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日趋凸显,绿色教育在今天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思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几乎一致地使用“绿色”来表达对“环保”“美好”“健康”“安全”等目标的向往。绿色教育在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意义、发展现状及实施策略等层面,而对实践缺乏有效探讨。本文尝试将绿色教育有机融入化学课程设置中,探讨绿色教育从思想到行动的有效途径。
一、绿色教育走进化学课堂的使命
现代化和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短缺等恶果。进入21世纪,空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食品安全等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对自然的态度,重新建构二者和谐共存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绿色教育”应运而生。
关于绿色教育的定义,目前在学界尚无一致地定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它是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目标的具体途径。吴丽兵等认为绿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包括促进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而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该内涵涉及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王大中院士认为绿色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绿色教育进行定义,其内涵是基本相同的,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还要具有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全面参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意识、态度和技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协调而健康地育人,形成整体的绿色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工业就是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规律,改变物质的结构、成分、形态,而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业部门。它几乎可以利用一切自然物质,也可以用工业和农业的产品或副产品作为原料,生产出成千上万种原料、材料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化工生产的特点之一是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较多,化工生产的原料、辅料、产品和中间体多为化学品,其中有的易污染环境,有的易使人中毒,有的易燃易爆,有的同时具备几种危险性。危险化学品既是危险源又是污染源,它在使用、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因为泄漏、火灾、中毒引发化工事故,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超出人们可承受的能力。绿色教育有责任和义务走进化学课堂,向学生传播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和意识,让学生自觉运用绿色化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问题。
二、基于绿色教育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该纲要号召在大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1996年到2008年,全国共有420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成为绿色学校,其中获得国家级表彰的绿色学校有705所。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人才的主要基地,在高校开展绿色教育,对提高人类全面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例如清华大学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定为全校必修课,面向全校开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引论”和“清洁生产工艺导论”选修课,其他教学与科研部门也相继开设“生态学”“人居环境与新材料开发”“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土保持”“可更新资源管理”等选修课。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全校学生开设了“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学”等选修课,并在学生群体中扶持绿色协会等学生绿色组织。综合国内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看,我国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以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选修类的环境课程为主。绿色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它涉及社会、经济、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高校目前开展的绿色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要应用系统论的思想将绿色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通过横向联系既可以完善绿色教育的知识结构,又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将绿色教育纳入化学课程体系,并不是“环境知识+化学知识”的简单堆砌,二者应构成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整合课程的功能定位着眼于未来绿色化学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受教育者在掌握化学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渗透环境知识、环境思维、绿色价值观,来促使绿色化学意识和思想的形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践行绿色行为,实现“课堂—生活—工作”中的“知”“行”合一。
在课程目标上,课程设置体现学科深度融合、文理渗透,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绿色意识,投身绿色实践,以面向绿色化学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服务于绿色化学工程师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从满足“化学工程师”到追求“绿色化学工程师”的转型。
在课程内容与体系方面,化学知识和环境知识互补交融,理论知识与绿色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化学知识仍按教学大纲规定的章节順序讲授,环境知识以化学知识为主线进行横向联结,有机整合形成“化学—人—环境”的核心内容。在化学课程模块中设立绿色教育小专题(以有机化学为例,见表1),专题的设计是化学知识与环境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灵活运用化学知识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载体而设置。理论课程的学习以课堂讲授、课外整理为主,绿色实践活动课程(见表2)则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进行调整、充实学科主干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方面,整合后的课程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固化,打破“一言堂”的讲授模式,倡导学生参与、自主、研讨、实践为特征的多元学习方式。专题学习、文献研修、绿色实践活动等都是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
1.專题学习。化学课程的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复杂,学时有限,但它与社会、生活及科技等方面联系密切。环保小专题是指以社会关注焦点为抓手,结合相关化学知识设计出的小型专题。专题学习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堂学习为辅(时间一般控制约15分钟),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写讲义→做PPT课件→课堂交流→提出问题及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会提出和解决问题、发现和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
2.文献研修。文献研修有别于其他的学习方式,它选择适合文献为载体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文献,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教材以外的知识,养成“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进行验证—交流总结”的思维习惯,同时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3.绿色实践活动。绿色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绿色教育主题的课外实践与研究活动,主题内容基于社会、生活,或进入工厂见习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学习团队共同审视、分析、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反思和提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对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动机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及其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实施绿色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是思想上的探索,也是行动上的创新。高校绿色教育应以培养人的绿色素质和绿色行为为目标,构建多元化课程模式(如环境课程、学科课程渗透、绿色实践活动课程等),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多方面聚合形成绿色教育的合力,实现绿色教育的全程性、综合性,使大学绿色教育课程建设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2]吴丽兵,等.面向21世纪的绿色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J].环境教育,1998(3)
[4]叶谦,刘本全.开展绿色教育 践履大学社会责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