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中悟

2018-03-26 02:16陈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率道题绳子

陈丹

[摘 要]

如果教学过程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便无法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继续思考的欲望。学生有了错误,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把这些错误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消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获取解题思路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错误资源;变“误”为宝;借“题”发挥

错误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出现的,面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它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契机,畏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在的影响。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利用错误的资源,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并把它们充分地展示给孩子们去讨论,变“误”为宝,借“题”发挥,进行二度开发,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给学生适当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当我们去悦纳这些错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资源时,那我们对“教学相长”四字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更生动的解读。

一、变“误”为宝,一探究竟

Oh,no!错误率这么高?这难道不是之前学习的分数知识吗?在一次六年级的试题中,下面这道题,让我呆若木鸡。

选A的只有10人,如此低的正确率,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亲爱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片段一】生疑、质疑、排疑、存疑,享受激辩之乐

A说:“这不是很明显吗?两段绳子长度都是[14],一样长!选C。”

此话一出,涌现起了不少小手。“不,虽然都是[14],但是一个有带单位,一个没有,意义是不一样的。”

“是啊!第一段是[14]米,分数后面带上单位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量,而第二段占总长[14],分数后面没带单位,表示的是分率,意义不一样”B补充说。

“所以应该选D,没有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马上有孩子蹦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以前经常遇到这种题目,老师教我们,单位‘1不知道的时候是无法比较的,每次都选D!”咦。有点意思!看来有些孩子把此题和另外一种题型混淆了。

“我也同意选D,我还能证明呢!”好家伙,快说说!“同学们,大家看,假如我们把这条绳子假设是1米,那么第一段是[14]米,第二段占全长的[14],也就是1米的[14],即[14]米,这时两段绳子的长度就相等了;假设这条绳子长是4米,第二段占全长的[14],即4米的[14],也就是1米,与第一段绳子[14]米比较,此时第二段绳子比较长;再假设这条绳子是[12]米,第二段占全长的[14],即[12]米的[14],也就是[18]米,与第一段绳子[14]米比较,此时第一段绳子比较长。”

好有道理!一时间,掌声雷动。

“不,老师,我不同意!我认为这道题与单位‘1的多少无关。我是利用线段图分析的。一根绳子被分成两段,第二段占总长的[14],也就是告诉我们第一段占总长的[34],很明显第一段长。”

咦?这样说,也对啊!一些孩子突然间没了主意。

此时的我,醉心于孩子们之间的争论、补充、完善、质疑中,享受着错误资源带来的教学乐趣。如果教学过程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便无法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继续思考的欲望。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努力去读懂错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讨论错误、纠正错误。把这些错误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对错误这一“财富”进行挖掘利用。

二、借“题”发挥,二度开发

于是,我决定借“题”发挥,随后请出了下面这样2道题,让学生辨析。

【片段二】思维碰撞,在互动中绽放精彩

题1:小明和小东各有1千克的桃子,小东吃了一盘桃子的[13],小明吃了[13]千克,两人谁吃得多?

题2:甲队、乙队分别搬运一样多的物品,相同时间内,乙队搬运了[13]吨,甲队搬运了总量的[13],谁的速度快?

“老师,我发现了!这两道题和我们试卷中的题目不太一样!”

“是啊!不一样!这两道题有一个相同点:都有两个独立的相同单位‘1。此时,单位‘1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分率所对应的量的大小。因此,根据分数的意义,第一小题中,单位‘1都是1千克,因此从‘小东吃了一盘桃子的[13]可以知道,小东吃的是[13]千克,和小明一样多。而第二小题中,单位‘1没有具体的数值,我们可以假设单位‘1为不同的数值,当单位‘1等于1时,二者相等;当单位‘1小于1或者大于1时,又是不同的情况了。所以,实际数量与分率是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好小子,一针见血!

“沒错!试题中的题目与这类题目不一样!前者的题目只有一个单位‘1,就算我们不知道单位‘1所对应的量具体是多少,但从表示分率的[14]中可以用线段图来分析,一条绳子被分成两段,第二段占总长的[14],那么第一段也就是总量的[34],这与单位‘1的多少无关。由于[34]>[14],而[34]对应的量必然大于[14]对应的量,因此就可以判断第一段比较长。”精彩在不经意间悄悄绽放,掌声越发热烈了!

对于一些貌似而神异的练习题,“思维定势”便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大障碍。教师若无法及时地引导孩子去发现、比较、反思、改正,会不利于其后续审题习惯的培养。因此,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沟通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触类旁通、甄别分辨、自省自悟,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学生会有机会交换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倾听和细思其他同学的观点,学生成了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从而详细地检查和完善自己的策略和思想。此时,错误的价值已经升华了,早已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纠错过程中所获得的新启发。

三、错题“重”现,三思而行

【片段三】丰富感知,水到渠成

趁着同学们情绪高涨,我马上又请出了下面这道题:有两段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段截去它的[14]米,第二段截去它的[14],剩下的两段绳子相比较,哪一段长?

“无法比较!”异口同声之后,便是孩子们的哈哈大笑。

看到一双双小手涌现,我赶紧让孩子们自己派出小代表来发表见解,“老师,我有发现!这道题变成了‘截去一部分,看似不同,但本质却相同。大家看,有两段绳子,第一段截去它的[14]米,那么就是用它原来的长度减去[14]米,第二段截去它的[14],也就是还剩下这段绳子的[34],然后让我们比较剩下的两段绳子,哪一段长?我们可以发现,这道题也是有两个独立的相同单位‘1,这种情况下,单位‘1的大小就直接决定了分率所对应的量的大小。当我们假设单位‘1为不同的数值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无法比较。”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即使相当好的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写出漂亮的答句之后,就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情来做,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绝佳机会。”因此,作為教师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对整个思路的过程进行再回顾,鼓励孩子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有效积累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对比,引导孩子自主寻找五年级时遇到的该类题的共同点,然后跟进练习,沟通比较几种题型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熟而生笨”的现象,在最后补充了一个与原题看似相同的题目,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孩子首次出错的原始思维是相当宝贵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诊断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若老师没能及时抓住孩子的出错点进行充分讨论,帮助其搞清楚为何这样做是错的,错在哪儿,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既要努力去读懂学生的错误,又要引导学生在师生释疑中,深入挖掘,自己体会解题策略,变“误”为宝。这样,教师给予孩子的不只有纯粹的数学事实,还有一种思维方式。

[参 考 文 献]

[1]徐建萍.小学生数学作业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2]陈林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赤子(下旬),2017(3).

[3]王会军.研究数学错题,用好差错资源[J].新教育,2015(4).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分率道题绳子
误会
寻宝藏
解分数问题例谈
绳子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常见错例剖析
这道题谁会做
取绳子
利用分率巧解题
芝麻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