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2018-03-26 12:25卢国维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路径

【摘 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为例,调查分析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并提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项内容、四个结合、五类形式、六项成果”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理论社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42-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以“中国话”来阐释和以“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为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指理论社团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渠道和主要载体,在促进大学生学习、宣传、研究、追随、实践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为了更好地了解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为研究对象,针对六个二级学院轨道交通类、铁道工程类、汽车制造类等在内的不同专业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理论认知良好、社团认知正确、活动参与积极,理论社团建设较其他社团而言优势明显,基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

一、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

课题组借助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发布关于“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现状及提升路径”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学生的理论认知、社团认知、参与情况、教育实效等方面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7份。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认知良好,但仍需引导有效性。当问及学生“你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时,所有被调查学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99.52%(N=20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大学生要好好学习、研究、宣传、实践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仅有0.48%(N=1)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己无关,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54.59%(N=11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是“为分析、处理问题提供科学的立场方法”,35.27%(N=73)的学生认为是“为解决生活、学习、就业中的问题直接提供具体方案和措施”,9.66%(N=20)的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有用,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仅有1%(N=1)的学生“没有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有用”。73.34%(N=152)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导思想”,17.39%(N=3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9.18%(N=1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无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与形成”。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认知状况良好,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出现了认识偏差,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关系上,需要加以有效引导,促使其转变错误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

(二)社团认知正确,但仍需提高普遍性。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知,直接影响了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当问及“在高校中,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最佳途径”时,46.86%(N=9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社团,48.31%(N=100)的学生认为是思政课课堂教学,4.83%(N=10)的学生认为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的自主学习。当问及“高校中是否有必要成立理论社团”时,79.23%(N=16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理论社团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体现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19.32%(N=4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理论社团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丰富了校园高校社团文化和在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仅有1.45%(N=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在探讨“高校中阻碍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因素”时,高达32.37%(N=67)的学生认为是“高校中缺乏统一组织,尚未普遍成立专门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对其他因素的认可率都低于3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将其地位与思政课教学并驾齐驱,但仍然有些学生存在错误认识,他们不懂得理论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有利于营造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显性教育与理论社团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协同育人效用。

(三)活动参与积极,但仍需加强针对性。学生参与理论社团活动积极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当问及“参与理论社团活动情况”时,68.12%(N=141)的学生“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54.11%(N=112)的学生一年来参加了5次以上大型活动,而31.4%(N=65)的学生则是“依据活动形式选择性参加”,43.48%(N=90)的学生一年来仅参加了1至5次的活动。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学生加入理论社团的动机决定的。97.1%(N=201)的学生加入理论社团是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也有2.9%(N=6)的学生是为了“社团加分,提高学期综合测评的分数,以便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有兴趣”,82.61%(N=171)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16.43%(N34)的学生坦然不感兴趣,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只有73.91%(N=153)的学生是“真心为了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加入理论社团”。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参与理论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针对性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实现首要前提是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让学生自觉融入、真心接受、深刻感悟,方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实”“效”。

(四)社团优势明显,但仍需提高积极性。按照共青团中央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高校理论社团属于思想政治类社团,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研讨交流的主渠道、理论学习的先锋队、实践创新的生力军”。理论社团相对于其他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等其他社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77.29%(N=160)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重视,指导老师对理论社团政治性的引导和权威性的辅导”是理论社团的最大优势,3.86%(N=8)的学生认为“充裕的思政课建设经费(生均15元项目)”是其最大优势,16.91%(N=35)则认为其最大优势是“理论社团的学习内容更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面旗帜,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因此,97.59%(N=202)的学生认为高校理论社团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校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性质的需要,特别在高职院校中,理论社团的建设能为学校培养更多具有高技能,且同时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学生。显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到理论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从宏观角度定位理论社团的功能,特别是依据党情、国情的实际,断定理论社团的成立与建设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主流。当然,理论社团的建设也有着其他社团不存在的“后天”困惑,比如怎样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与枯燥的理论内容结合起来,等等,这都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地去思考和完善。

二、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

要从根本上解决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必须对理论社团的建设机制、建设原则和建设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全面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坚持“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项内容、四个结合、五类形式、六项成果”的发展模式,是切实提高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有效路径。

(一)一条主线,明确建设方向。主线即核心,是理论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理论社团建设意义的终极回答。这条主线,就是指理论社团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要突出思想的引领性、坚定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为己任,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着这条主线,必然会引发另一个问题的追问,即建设目标是“精英社团”还是“大众社团”。根据调查显示,66.18%(N=137)的学生认为“要建设精英社团,会员人数要相对较少,让真正喜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真心参与”,笔者也更倾向于该观点,原因有三:一是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并不等于社团成员越多越好,不管哪所高校都无法将所有学生都纳入理论社团中;二是精英社团在一定程度上的辐射作用、典型教育意义都优于大众社团;三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心喜爱、诚心接受才能主动践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二)两大平台,凝聚会员合力。两大平台,即新媒体网络宣传平台和“理论社团之家”基地平台。调查显示,11.11%(N=11)的学生认为“宣传平台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最为重要,线上平台建设是新媒体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争夺网络“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扩大理论社团教育活动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理论社团之家”基地平台,融板报宣传、图书收藏、学习研读、探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将成为大学生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的研究基地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两大平台建设的同时、同向发力,不仅有力发挥了传统教育的既有优势,又弥补了其固有缺陷,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对凝聚会员合力以及增强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项内容,突出社团性质。学习内容是一个社团性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思想政治类的理论社团,在学习内容上应该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最新成果)、国内外最新形势动态三大内容为主。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跨越近两个世纪以来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第二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何中国化以及中国化后的理论成果;第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国内外最新形势与动态,从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三方面内容相互结合,层层递进,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逻辑与思维的统一。

(四)四个结合,提高教育实效。理论社团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必须同其他载体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结合”:一是推进理论社团与各二级学院党、团活动相结合;二是推进理论社团与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推进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相结合;四是推进理论社团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坚持“四个结合”的教学导向,收效甚好,学生对该内容的支持率高达90%(N>186)以上,同时,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入学前有明显提高的占93.24%(N=193),切实提高了教育实效。

(五)五类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内容也必须通过形式来展现。因此,理论社团的活动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31.4%(N=65)的学生依据形式来决定是否参加活动。思想政治类的理论社团,由于其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活动形式更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新颖有创意的方式来呈现,笔者认为可以将理论社团活动形式划分为五大类:专题讲授类、成果分享类、知識竞赛类、社会实践类、视频欣赏类。虽然这五类学习形式,学生的喜爱程度不一,分别为16.43%、1.45%、22.22%、39.5%、20.4%,但是形式的选择必须依据活动内容而定,绝对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从而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作风。

(六)六项成果,夯实社团基础。学习成果既是社团发展建设的总结,又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前提,是一个社团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今后对会员进行教育的直接素材,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在“一条主线”的引领下,采取“五类形式”,围绕“三项内容”,以“四个结合”为抓手,发挥“两大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努力形成理论社团发展与建设的有效成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主要形成了以制度规章、新闻报道、学习手册、成长手册、视频学习成果、报纸期刊等为主的六项学习成果,夯实了社团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贝钰.大学生理论社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以北京某大学QM学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简介】卢国维(1986—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