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现状及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2018-03-26 06:14田东娜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异空间结构辽宁省

田东娜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总体分布的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是指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从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其空间格局的分异主要表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铁岭、辽阳、鞍山、抚顺、本溪等6个城市)、以沈大高速为轴线的中南部城市群(即辽东半岛一侧包括盘锦、营口、大连、丹东等4个城市)的发展较为迅速并不断壮大,而西部地区(包括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4个城市),以朝阳境内发展规模较大,其他地市只有少量分布,见表1。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辽宁省内乡村旅游已形成“一圈两带”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周边乡村旅游集聚圈层即环城游憩带,涵盖铁岭、本溪、抚顺、辽阳、鞍山等城市,主要为沈阳市民及周边各城市居民提供短途(1日游)旅游目的地;以沈海高速(G15)为轴线的乡村旅游集聚带,涵盖沈阳、鞍山、盘锦、营口、大连等城市,成为沿线居民中线(1-2日游)的目的地;以丹大高速(G11)为轴线的乡村旅游带,涵盖丹东、大连两城市,为两市居民及沈海高速沿线居民提供旅游目的地。这些集聚带依托境内核心资源或成熟景区,在近距离的交通轴线、资源轴线和旅游轴线上集聚了农家乐或生态园区、花卉果蔬基地、旅游风景度假区、特色村屯等旅游节点,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均呈现较强流动性,具有空间一体化的倾向。而在辽西的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等市,乡村旅游基本是点-点离散型分布,这种空间类型有两种表象,一是旅游经济客体的非集聚性,即资源、餐饮、住宿等要素不能在临近地区匹配,形成不了旅游节点;二是旅游节点的非集聚性,旅游业不成规模,乡村旅游在区域整体空间内没能形成集聚性发展。

表1 辽宁省2011-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与示范点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农业部网站

二、辽宁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分异

空间分布是某一事物在某一空间内从开始、发展到形成的空间占用,在空间占用的过程中反映事物本身的发展特性以及与相关空间的各种关联与相互作用,最终具有共性的发展过程与结果则形成该事物的空间结构。因此,空间分布是空间结构的表象,空间结构是空间分布的抽象总结[1]。从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共性来看,近城区和近景区的圈层分布、高品质资源的单体分布、多片集聚分布以及其他形式的分布都反映了由需求、供给和交通三个系统影响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在某一空间内由于动力机制的不同,也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分异。盛见总结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6种空间结构类型[2],较为全面,本文借鉴其中说法,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总结,同时指出在省域空间内的分异状况,见表2。

表2 辽宁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三、辽宁省乡村旅游动力因素的空间分异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需求的促成,一是对供给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对乡村旅游需求促成而言,经济发展是决定因素,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对应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收入增长快,因此需求动机容易出现,其周边也最容易发展乡村旅游。本文对2012年-2016年上半年全省各市的人均GDP进行数据统计,见表3,发现经济水平的空间分异成为辽宁省发展乡村旅游分异的首要动力因素。

表3 辽宁省各市2012-2016年上半年人均GDP及在省内排名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2-2016年统计年鉴

2.市场因素

驱动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因素主要指现实和潜在的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产生通常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其中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旅游动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从表2-1可见,大连、沈阳、盘锦、鞍山、营口等地的人均GDP处于全省前列,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具有较大消费需求;另外,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是整体经济的重要构成,旅游业的发展既促进了本地居民旅游动机的产生,也促进了旅游供给的产生与扩大,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得到了结合,因此形成如图1所示的省内乡村旅游“一圈两带”分布的空间分异。

本研究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了大连市市民及葫芦岛市市民乡村旅游的行为偏好,见表4。大连市共在其市内四区和开发区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46份,有效率达92.67%,符合研究要求;葫芦岛市在葫芦岛市连山区、兴城市、建昌县及绥中县的县城内各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率不足30%,大多数被调查者没进行过乡村旅游,也没有乡村旅游动机。结合两市调查结果,可见:大连市大多数居民会以家庭为单位,选择在周末和小长假期间到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游,交通时长以单程2小时为宜,在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及对孩童的教育,感受农村地区传统与民间文化、山水风光及良好自然环境等。满足这些需求的相应供给在空间上便会形成近市区的乡村旅游圈层以及各种产品形式交叉存在的空间结构。实践证明,大连市金州新区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与旅游者的需求相吻合,其市场驱动明显,见表3;而相比之下,葫芦岛市市民则多数没有乡村旅游动机,少数在周末或节假日自驾到农村观光。

表4 大连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偏好调查结果

3.资源因素

乡村旅游的资源具有遍在性特点,总体来讲民居建筑、生产方式、民俗风情、饮食服饰、山水风光、田园景色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其本底资源或直接资源,而傍景模式的景区资源则为其依傍资源或间接资源。本底资源叠加傍景资源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高,成为辽宁省乡村旅游分布空间分异的另一个原因。

(1)本底资源。从地形上看,辽宁省主要有中部辽河平原和辽西走廊平原区、辽东和辽西丘陵区、东北山地区等地形单元,水网不稠密,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另外,由于临黄渤二海,省内有许多渔业和海岛资源。这种地形地貌使不同的乡村地区分布了山水林泉、传统农业生产(陆地作物种植和海水养殖)、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园、花卉基地、果蔬采摘)、人造农业景观(大地景观)、人造乡村景观(城郊区的休闲农庄、复古大院)、乡村饮食、乡(渔)村风土人情及新农村风貌等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可开发多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4]。从实地调查看,辽西北地区山地资源与水资源结合不紧密,山地风光和传统农业生产占主导,现代化元素少,区域内安静、淳朴,是乡村性浓厚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不力,市场形成缓慢且规模小,因此乡村旅游以资源价值高的地区单体出现,属空间离散型分布;中部平原区及辽东半岛经济发展较好,城市居民出游需求高,在有限的农业用地中发展了现代农业生产和特色乡旅产品,并依托国家4A和5A级景区发展了其周边的乡村旅游,在本底资源和依傍资源的叠加下使各不同层级旅游节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带),以盘锦-营口-大连一带最为发达;而在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山水资源结合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成为省内成熟乡村旅游目的地。

(2)依傍资源。傍景分布是指乡村旅游分布在一些著名或成熟景区的周边地区,此类乡村旅游能与所在景区资源与产品相互补充,形成产品多样、时间拉长的旅游线路。在中国,乡村旅游依托一个高级别、大规模风景区或旅游地共享市场资源的傍景分布是一种空间规律和类型。截至2015年辽宁省有国家5A级景区4个,分别是沈阳植物园、本溪水洞、大连老虎滩、大连金石滩,这些景区除了大连老虎滩完全布局在市内区域不能涉农延伸开发,其他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4A级景区50多个,只在朝阳、锦州有少量分布,其余均分布在东部及南部地区。另外,辽东半岛一线分布有优质温泉资源,如辽阳弓长岭、鞍山汤岗子、营口鲅鱼圈及熊岳城、大连安波及步云山等地,这些地区以开发温泉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模式极大发展了地区旅游业,出现乡村旅游集聚现象,在省域及周边省区已有一定知名度。

4.政策因素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既有自发动力因素,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市场需求,也有人为因素如政策因素的推进。在不同地域,这两种力量互占主导,推动中国乡村旅游的扩大化与普及化发展[5]。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紧跟国家政策,对市场发育不充分的地区实施政策鼓励,如辽西地区的发展动力以政策为主导;对市场主导地区,如辽东南地区则以编制高级别旅游规划和战略规划作为引导力量。效仿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每年评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辽宁省在省域范围内评选省级示范县和示范点,为不同的区域寻找合适的增长极。到目前为止,这些示范县(点)已近布局到全省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思想与概念、经营与发展的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见表5。

表5 辽宁省政府对乡村旅游扶持的主要工作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辽西北地区培育了乡村旅游增长极、为辽东南地区推进了乡村旅游品质的提升并拓宽了市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乡村旅游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转换。

5.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发展水平是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大环境。从供给角度讲,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其他类型旅游,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物质要求均较高,这些安全、卫生、通达的硬件环境需要大量投资,是旅游业发达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的巨大优势。虽然这些硬件条件可以通过资金解决,但游客需要的旅游商业体系、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当地社区居民态度等软件环境在旅游业不发达地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区域内整体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分异也成为乡村旅游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辽宁省旅游业一直以大连市为龙头,优美的城市环境、通达的交通设施、各类豪华酒店、高品质景区等为其乡村旅游大大增加了附加值,使大连市成为全市乡村旅游最为集中的区域。沈阳、鞍山、营口、本溪等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旅游,造成省域内乡村旅游在辽东、南地区集中的空间分异状态。

经济、市场、资源、政策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主导因素与力量,基本上辽西、北地区以政策和资源为主导,辽东、南地区以市场和资源为主导,四类力量互有左右,以合力推动省域内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空间分异的状态。

四、辽宁省乡村旅游空间模式选择

基于辽宁省各市及地区的诸多发展实际,目前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分异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不宜采取全盘齐式的空间发展策略,而是在对客观实际的分析下采取适宜空间模式,避免“假、大、空”局面与形象的产生而伤害市场。

1.辽西地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

该区域包括葫芦岛市、朝阳市、阜新市及锦州市。如前所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的后列,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产生受到抑制,因此需求动力有限。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同样限制了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实力与欲望,因此区域内乡村旅游分布少,呈现的是点-点离散状态。但辽西地区纯净的自然风光和较低城市化水平下的淳朴民风是发展乡村旅游中“乡村性”的核心载体,并且乡村文化和省内其他地区迥异,因此也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鉴于供给与需求的非自然产生,该区域应以高质量的自然风光和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布局设施完备、能够进行2日-3日游的单体庄园作为增长极,其自身也为乡村旅游产品,其辐射的周边乡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核心-边缘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而对其渤海沿岸地区,由绥中县以北到盘锦市,应以滨海资源为特色,带动海岸带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这个区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政策与资金扶持。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中,对辽西地区的开发切忌“均衡”观念,空间分异的研究及其空间优化也不是要达到“均衡”的目的,优化是要把资源、市场与经济发展结合好的区域发展起来,而不是遍地开花。在全省范围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有些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或示范点的发展实际与级别不相符,并且没能担负起示范的职能并发挥作用,因此,增长极的选择有赖于真正的实地考察和对其发展条件的分析,不能纸上谈兵[6-7]。

2.辽中地区的“圈层集聚”式空间结构

该区域包括铁岭市、抚顺市、鞍山市、辽阳市、本溪市及沈阳市郊县,区域内有省会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居于全省前列,旅游需求巨大。沈阳市作为这个区域内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具备形成圈层集聚的乡村旅游空间形态。根据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城市文明的质层积累,建议以沈阳、抚顺两市为基营,辐射鞍山、铁岭、辽阳,对城市周边村落进行整村开发,形成满族主题的乡村旅游圈层聚集区或带。而盘锦市、本溪市境内山水风光资源丰富,自身旅游业发展较好,已形成自有旅游目的地品牌, 既可以被包含于该圈层中,形成和上述地区不同的产品类型,也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特色乡村旅游建设与推广。这个区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本底资源[8-9]。

3.辽东南地区的“全域集群”式空间结构

该区域包括营口市、大连市和丹东市。这一地区的农业资源和温泉资源丰富,营口市的温泉开发、大连市的大樱桃和苹果种植、丹东市的山水资源均已形成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旅游业在省域内较为发达。结合已形成的新农村面貌,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应以“全域”为目标,形成集聚群,并着力打造以“温泉”和“大樱桃”为主题的辽南乡村旅游名片,面向全国进行品牌推广与营销,以形成更广泛的客源市场和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个区域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和市场需求的旺盛,其乡村旅游发展要强调“空间均衡”,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达到“全域化”要求。

[1] 杨承玥,刘安乐. 山西省黄河沿岸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66-68.

[2] 盛见. 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64-71.

[3] 张立生.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4] 赵亮,李洪娜. 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19-7220,7223.

[5] 王章郡,陈华.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4(20):316-320.

[6] 韩凌. 辽宁省乡村旅游模式探析[J]. 中国市场,2015(43):195-196.

[7] 刘强. 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探究——以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生态旅游区为例[J]. 农业经济,2013(10):21-23.

[8] 武传表,向慧容.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J]. 商业经济,2016(3):56-58.

[9] 王璐璐,周彬. 我国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14(11):37-40.

猜你喜欢
分异空间结构辽宁省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北京市1989-2010年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