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改革精神的进路

2018-03-26 17:19:56李永胜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李永胜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岁月匆匆,时光荏苒。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春夏秋冬,回眸历史,40年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始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的改革,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持续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实践探索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中,独立自主地开创并发展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1位跃升至第2位,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70%;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连续翻番至8 260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从1.8%上升到15%左右,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8.2岁到2017年的76.7岁。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6.9%,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第一产业,中国经济在经济转型中正在实现从大向强的转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能力在全球排行榜中排名第2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第一,中国已成功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2]并且进一步指出:“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3]这是对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作用与价值的精辟论述。那么,在新征程中,如何才能运用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与“关键”,更加突出这一“最鲜明的特色”,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呢?首先,必须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擦亮改革开放的初心,呵护改革开放的初心。

一、反思改革开放初心,回归改革开放初心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改革思想,奠定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航向,勾画出改革开放初心的轮廓。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自我完善的改革观。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142他指出,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通畅、理论更加系统、制度更加完善,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4]138他还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111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2.革命的改革观。在邓小平看来,改革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4]113。”这就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定位。

3.全面深刻的改革观。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的全方位改革,是中国近代又一次深刻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是当代中国发生的一次带有全局性变动的重大社会转型。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4]237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的改变面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大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法,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5]135-136。”这就阐明了改革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的思想。

4.长期的改革观。在邓小平看来,改革是一个过程,“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4]265。”这就为确立长期的持续不断改革的战略思维奠定了理论前提。

5.共同富裕的改革目的观。在邓小平看来,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邓小平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4]264-265这就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改革目的,揭示了改革的目标与宗旨。

6.独立自主的改革观。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变革事业。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4]265邓小平强调,“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5]406“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4]3所以,邓小平重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3。 这就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阐明了改革的独立自主性。

7.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观。邓小平强调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与不竭源泉。一定要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从群众史观的角度阐明了改革的根本依靠力量。

8.“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评价观。如何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呢?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弄清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三个有利于”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所以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为价值主体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可见,“三个有利于”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价值尺度)的价值评价论。“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的改革开放价值标准,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唯物史观思想。

9.开放包容的改革观。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主张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进行改革和发展。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5]233-234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前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373这些观点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性和多层次性,阐明了改革开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0.坚持党的领导的改革观。邓小平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不仅是价格一方面的改革,而且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改革”[4]277“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这点请你们注意。”[4]318“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4]379这些观点阐明了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旨在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确定了党在改革中的统帅地位。

以上十个方面的改革观,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定位、范围、过程、目的、自主性、依靠力量、评价标准等,从战略层面勾画出改革开放的发展坐标和理想愿景,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初心。

改革开放的初心是由一系列彼此关联的观念组成的观念体系,它内在地对改革开放动机、性质、指导思想、对象、目的、方向、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原则、方法、布局、特征、标准等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它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改革开放初心可形成一种积极有效的思想力量,形成改革行动的强大动力,构成激励人们改革、引领人们改革并规范人们改革行为的行动指南,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各种观念冲突、利益诱惑或逆境挫折面前,仍然能够坚持按照既定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成为人们持续行动的思想性力量。因此,无论我们走到多远,都需要不断地回归初心、呵护初心、坚守初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验证了改革开放初心的思想魅力。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清醒而理智地反思改革开放的初心,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初心,在溯本清源、回归初心、守护初心中实现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的不忘本来、开拓未来。

二、高举改革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人民才能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4]370-371可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初心的灵魂与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改革开放的历史接力棒,继续高举改革旗帜,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开拓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和动员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领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理清了改革思路,确定了改革路径,并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改革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现出的改革开放事业薪火相传的历史继承性,也可以看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改革成果而表现出的与时俱进的品格。

总结梳理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逻辑与40年前改革开放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依据新的实际有所创新和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不忘初心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自我完善的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7]18“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7]23习近平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8]73,“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7]142,从而在整体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目的。这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自我完善”的改革观。

2.对革命的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7]29他还提出“两个革命论”,强调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从而拓展了“革命”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革命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他指出:“一定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7]4这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革命”改革观。

3.对全面深刻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社会各界、海内外都高度关注我们的改革。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7]139“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7]33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7]35“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7]20这些观点都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全面深刻的改革观,从方法论层面深化了全面深刻改革的思想。

4.对过程论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7]27“改革开放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7]4“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7]4这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改革过程论的思想。

5.对共同富裕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30他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改革观。

6.对独立自主改革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这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改革观。

7.对人民主体改革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11]“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7]96“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12]习近平还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7]P138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3]这些观点丰富和拓展了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改革观。

8.对“三个有利于”改革评价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是标准。全党必须保持强烈的进取意识,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7]P141习近平还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改革开放的成绩,要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测量。”他进一步强调:“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14]这些观点,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出发。丰富、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评价观。

9.对开放包容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15]“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6]“当前,改革创新成为各国化解挑战、谋求发展的方向。”[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些思想,在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开放包容的改革观,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10.对坚持党的领导改革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7]P140“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对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8]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纳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打铁必须自身硬”,“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19]601。”习近平强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习近平还指出,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改革和开放双向互动、比翼齐飞,书写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新篇章。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的改革观。

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初心,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改革开放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毅力与定力。变的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和实践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善于进行实践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不断书写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新的辉煌篇章。这充分验证了恩格斯的论断,“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0]”。

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样广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工作再抓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7]146

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持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锤炼和锻造出了改革创新精神,这是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精神成果和力量支撑,也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7]1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0]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在全面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改革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和高度概括,为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改革创新精神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方向。

1.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40年来,中国人民从物质短缺、普遍贫困、生产力落后、文化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披荆斩棘、辛勤跋涉的坚定信心,以不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奋力拼搏,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懈进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凝聚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些都得益于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2.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的精神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紧紧围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时代难题。中国人民不唯书、不唯上、不僵化、不冒进、不保守,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坚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人类胸怀、世界担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紧密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敢闯敢试中锐意进取、披荆斩棘。在改革开放的创造性实践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与引领,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等思维方法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聚焦改革开放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破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充分说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改革开放实际,不断进行新的大胆探索、驰而不息,就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3.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并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38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昂扬的革命精神,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强筋健骨,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持续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在自强不息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充分显示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始终秉持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富共享理念,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首创精神,使中国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获得解放。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启蒙下,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试验、敢于冒险,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形成了为自身美好生活和自由幸福去追求、去创造、去奋斗、去拼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创造智慧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充分显示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正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4.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国人民素来具有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开放包容心态与宽广胸襟气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全球视野,敞开胸襟,拥抱世界,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客观规律,洞悉历史潮流,回应世界大势。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真诚、友善、合作、共赢的诚意广交天下朋友,胸怀世界,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在对外开放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重塑国际秩序,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全方位、立体化、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再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对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现行秩序和全球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造福人类,惠及各国,推动实现共赢共享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这充分说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40年改革实现了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从而验证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这些伟大成就与历史变化,都得益于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精神。

综上所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无畏进取精神,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的开拓拼搏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突破超越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胆创新精神,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精神,这些精神元素构成改革创新精神的丰富内涵,它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的思想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1]P4-7所以,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就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既当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又当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以团结奋斗的战斗姿态和不懈进取的昂扬姿态,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