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社会进步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市民的健康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健康保障,所以健康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也是新时代的新需求。成都市的总体健康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1.61岁,初步建成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人群健康的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
成都市是四川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成都市的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也取得了长足成效,卫生与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持续深化,卫生与健康保障也不断增强。但是,成都市卫生与健康工作中还存在着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卫生与健康服务的需要与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要和卫生健康资源不优质、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成都市建设健康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城市三大健康指标(人均寿命、孕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成都在北上广等9个全国中心城市中排位靠后有差距有距离。例如,成都市人均寿命只有79.01岁广州市是82.34岁;孕妇产妇死亡率达9/10万,而青岛只有1.39/10万;婴儿死亡率达3.58%,而青岛只有2.89%。①
2.成都市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距。在北上广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成都财政投入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的占比排名倒数第三,投入不够,对医院的设备更新、基础建设、人才引进和培训等都有极大影响。此外,医疗技术支撑能力也有差距。城市医院科技影响力指数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
3.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尤其突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医疗条件差。比如,成都三甲医院18家全部集中在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高新,占全市总数85.7%,每千人口床位数10.76、医师数5.31、护士数6.77,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而成都其他区域仅仅分别为6.63、2.46、2.85。②
4.医疗收费高。医疗费用过高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完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是普通市民关心的重要话题。由于医疗市场秩序不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导致民众 “看病贵”。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相对滞后,医疗救助标准不高,扶贫攻坚仍需落到实处。医疗支出上升和健康公平性依然不佳,以及城市老年人口的看护需求急增等方面,城市老龄化现象迅速发展,这些挑战侵蚀了城市给居民带来的健康红利,并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加之城市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带来众多的健康挑战,主要体现在非传染性疾病成为首要致病和致死的原因,新发传染病频发,伤害和伤害导致的死亡增加,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等等。
5.成都市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保健知识、信念、观念少,保健行为、行动少。全市高血压患者363.6万人,糖尿病患者106.6万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88%,全市仅有13.6%的居民保持健康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反复宣传卫生、健康、发展的理念,推动医疗保健的普及,需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让市民拥有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健康城市就是要实现以下目标:创建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一切经济工作的可靠保障。成都市坚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坚持发展壮大健康服务业,坚持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筑牢健康保障、塑造健康内涵、夯实健康动力、构建健康体系,有健康的环境、健康的饮食、健康的体魄、健康的文化、健康的产业、健康的城市,朝着全国一流健康城市目标稳步迈进。健康城市的具体标准是:
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健康环境。首先城市要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的宜居性。比如安全优质的空气,没有雾霾、无噪声、环境优美。城市空气质量是“健康城”是否达标的一个考核标准之一。绿色发展,环境先行,呵护蓝天的光明,还给土地一方洁净,使成都真正成为一座来了不想的走安居乐业的健康城市。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垃圾清除系统。民以食为天,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随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比较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仅通过制定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整体工程,需要全社会去投入和建设,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检验检疫,规范企业生产。
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起码的民生要求,即人们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要得到保障,因为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的就是要让人们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5.能使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比如社区广场、活动室、体育设施等。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文化遗产和宗教信仰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采用飞利浦公司HD15、EPIQ7C心脏超声诊断设备,二维超声探头频率为1~5 MHz、2~5 MHz,三维超声探头频率为1~5 MHz,使用QLAB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两组均先采用二维超声,再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让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地位上享有健康的权利。
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10.为了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成都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1.61岁,初步建成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人群健康的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③
健康城市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群5个领域。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成都在不断求新、求进、求突破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时,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的四大新理念,将健康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促进自然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大健康就是把健康链条延伸到人的生老病死全周期,把健康管理落实到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把健康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大卫生就是逐步形成卫生融入全局、贯穿全程、动员全民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格局;大服务就是不断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差异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大共享就是拓展健康共享领域,创新共享方式,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就地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比如,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大疾病保障体系完善和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等,使群众健康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
2.夯实基础,建设好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要建设好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夯实基础,为把成都建成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人群健康的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必须从基础做起。比如,都江堰市柳街镇在建设健康街道、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方面的工作成绩突出。一个家庭是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的基础“细胞”,柳街镇把强化农村家庭的主体责任作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的首要突破口,向群众反复宣传卫生健康发展的理念,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成立院落自治管理委员会,每月评选“清洁之家”。群众从起初的不情愿转变为自愿拿起扫把,逐渐形成了家家参与整治、人人维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在夯实基础上,成都市还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加快修订公共场所控烟地方法规,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发布烟草广告。此外,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找到休闲运动场地,营造出了热爱运动的社区文化。成都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并提供预防疾病、心理健康等方面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
3.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比如,蒲江县人民医院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面托管的一家县级医院,蒲江也是成都市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区域试点县。从全面托管到成立医院联体,短短几年时间,原本“舍近求远”看病的城乡患者纷纷“回流”县域内就诊率高达93.06%,实现了“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近就医新格局。这种医护到家使医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创新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了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也加强了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发烧感冒的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更便于市民就近就医。
成都将优化健康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牵引、龙门山中药产业带和龙泉山高端医疗产业带两带聚集、区(市)县健康产业要素多点支撑”的健康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健康产业园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50亿元,初步建成全国中医健康服务标杆城市、医疗养老融合示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健康产业中心城市。成都将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到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0%以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8名,每万人全科医生达到2-3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急性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00‰、9.50/10万以内。到2020年,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含县城)全覆盖,国家级、省级卫生镇比例分别不低于25%、65%,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市)县达到98%。[4]提高市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把成都建设成新时代全国一流的健康城市。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十三届成都市委常委会第26次会议文件
③资料来源:《“健康成都2030”规划纲要》(成委发﹝2018﹞11号)
④资料来源:《关于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