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抢了你的“硬”饭碗,你准备好吃“软”饭了吗?

2018-03-26 02:14文/滕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软性岗位农业

文/滕 泰 刘 哲

随着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远远没有结束。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工业也开始产生剩余劳动力,中国未来将面临双重就业冲击。“软就业”作为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新趋势,不仅是化解双重就业冲击之道,而且也将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多维度、深层次的影响。

双重就业冲击: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工业剩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转移到了工业部门。农业剩余劳动力是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生产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他们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后,并不会带来农业总产量的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总人口9.6亿,农业人口79014万人,占80%,而这一比例到2014年下降到63%。从中国农业人口占比来看,整个人口结构已经逐步从农业经济转向非农经济。与此同时,农业人口的就业也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超过全国人口总量的1/5。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如图1所示,美国农业部门就业人口在最近几十年间大幅下降,当前在美国3亿多人口中,大概只有三百万的人在从事农业,占比约1%,却满足了所有美国人的基本粮食需求,并出口其他国家。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推进,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持续增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发布的《2014年中国经济蓝皮书》预测,到2024年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将下降到占总人口的7.8%。

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样,在消费升级和工业智能化的背景下,工业部门也将会产生“工业剩余劳动力”。所谓工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工业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工业生产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为零甚至为负。刘易斯曾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剩余劳动力只会出现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是不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很多岗位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大幅提升,进而导致工业也会像农业社会一样,开始产生剩余劳动力。

以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在传统重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东北地区城镇就业人员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峰时期占全部就业人口50%以上。但随着钢铁、煤炭等产业面临结构性升级,其就业容纳能力大幅下降,1997年底,东北地区出现了工人大规模失业问题,当年下岗人员高达259万人,占全国失业人口的22%。

随着快速工业化时代的结束,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地区或行业,出现类似于东北地区的情况,工业企业的就业容纳能力出现整体下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替代,工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不仅中国,事实上全球制造业都在面临非常剧烈的技术冲击和就业变革。特斯拉位于北加州的“无人工厂”,几乎能够完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其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组装中心四大制造环节有不少于150台机器人参与工作。美国经济学家AronAcemoglu和PascualRestrepo研究表明,一个工业机器人开始工作,就意味着会有3-5个工作岗位消失。

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是未来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替代一些简单、标准化岗位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岗位。比如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会产生大量的保养、维护的岗位,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建设、制造系统建设,混合云生态系统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再比如智能制造中对于感知、分析、自主决策、执行、学习提升等细分产业的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等也会产生大量的新岗位。虽然人工智能对于传统工业的冲击不可避免,但对于那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以人类创造性思维为财富源泉的产业,比如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而言,人工不仅不会被机器替代,而且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是未来吸纳工业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

所谓软产业,是指以软投入为主体,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如果一个产业消耗自然资源小于该产业总产值的20%,就是典型的软产业。从大的分类看,软产业主要包括知识软产业,如教育、咨询、智库、会议论坛等;文化娱乐软产业,如影视、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信息软产业,如传媒、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软产业,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风险投资等,以及其他服务业。与那些主要依赖消耗地球资源的煤炭、钢铁、基础制造等传统工业不同,这五大软产业,通过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认知能力读懂人类的精神需求,创造软产品,唤起群体内心深处共鸣和神经元放电,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完成的。同时,软产业不以自然资源为主要财富源泉,摆脱了自然资源的限制,主要满足人们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摆脱了物质需求饱和的局限性,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吸纳能力。

从经济总量来看,上述五大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造新就业岗位的主要阵地,占美国经济总量约80%。在美国,越是经济总量大的州,其软产业的占比通常越大:美国排名第一的加利福尼亚州以“硅谷”和“好莱坞”为核心产业,2016年GDP高达2600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德克萨斯州和纽约州则分别以高科技创新产业和金融、文化娱乐产业为主。当通用汽车等公司挣扎在经营困难和裁员危机时,微软公司却在全世界78个国家公司开展业务,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员工数超过50000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就业人数从最低点的2009年的1.39亿人已经上升至2015年的1.53亿人,其主要新增就业机会都来自于五大软产业。

此外,软性制造业也是缓解工业剩余劳动力冲击的重要产业。所谓软性制造,是指以满足软需求为主要目的,软投入在产品总价值占比超过50%的制造模式。几乎全美国的消费者都开着底特律生产的汽车,但底特律的经济却长期萧条,而奔驰公司前总设计师却说“我们卖的不是车,是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硬制造已经饱和,而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软性制造发展空间广阔。无论是品牌服装、国酒茅台,还是奔驰、特斯拉,都不再是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需求,而是寄托着社交需求、情感、美感、休闲、地位等更高层次的人性深度满足,这也是未来产业发展和就业的方向。

在软性制造过程中,价值创造分为两个部分:硬价值和软价值。硬价值,主要实现产品的物理功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通过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由机器完成,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于软价值,需要创造性思维进行研发、设计、服务等软投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提升客户人性化体验,这个过程主要依靠人来实现。比如星巴克曾经在2007年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出于标准化、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星巴克的门店开始上线全自动咖啡机,其效果是降低了人员培训的成本、大幅降低了杯咖啡的制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在硬价值创造中梦寐以求的变化,可是却带来了2008年星巴克门店日均客户数大幅下降,净利润同比下滑53%。星巴克换掉的不是咖啡机,而是其对客户体验的重视,是软价值。人们消费星巴克不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一杯咖啡,而是享受手工调制下包含的更多的东西:沉淀的时间、独一无二的服务、物以稀为贵的炫耀心理等等。未来凡是实现物理功能的、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都可能被机器替代,消灭就业岗位,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创造软价值的软性制造环节,则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无论是软产业还是软性制造业,都使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技术、研发、管理之间越来越分离,使服务产品的地域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更便捷的互联网沟通模式使得时空更加扁平化,更人性化的服务使得社会分工可以被细化到极致:以前一对多的粗放型服务和生产模式,开始向一对一,甚至多对于一的VIP服务和个性化转变。比如传统的信息产业只是通过电讯、电话、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传递信息,其加工的对象是信息,对应的就业岗位的职责是及时发布、准确编辑、广泛传播等。而对于很多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和人的生活方式”。编辑一条信息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运营一个高关注度的微信服务号却需要内容策划、品牌包装、活动推广、平面设计、IT构图等多个部门的合作,对应的就产生了微信运营编辑、公众号程序员、公众号客服、文案编辑等大量的新就业岗位,而这些岗位的职责、工作模式、财富创造方式等都与传统的岗位有着很大不同,其就业本身呈现出明显的“软性特征”。

软就业对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影响或超过工业革命

与农业和工业的硬就业方式不同,所谓“软就业”是指顺应软产业的财富创造和协作模式,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单一就业岗位等工作限制,注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新社会组织方式。软就业重新定义了就业的含义,使人们的工作方式、企业的组织方式、生产经营模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和生活形态。

在美国的就业中,1980年软就业占比是55%,1990年是58%,2000年是61%,2010年是67%,近年来一直在70%左右波动。未来软硬就业的“七三定律”将成为社会组织方式的新趋势,即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软就业将占到总就业人口的70%,而硬就业只占30%。

软就业使得社会组织逐渐分散化、平台化。农田是农业的特定生产组织模式,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传统的村庄。工业则以企业为单位,通过生产线、车间厂房组织生产,拥有相对固定的作业形式和庞大的固定资产,工人被紧紧束缚在生产线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软就业将呈现分散化、平台化的特点。比如那些从事音乐创作、平面设计、艺术等工作的人只需要按照进度提交创作的作品,并不必须固定在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场所。部分软产业虽然也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是对员工的现场约束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成果,员工组织在一起的更大意义在于促进团队合作、相互学习交流。而且,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交互协作类的工作正在不断成熟,人们不必再聚集办公或进行面对面的会议,大量的工作内容从现实中被移到了网络互联环境。

软就业下个人的工作时间更自由、更有弹性。一个品牌、一个制度设计方案、一本书的内容和版权、一幅画作、一个软件、一款网络游戏,乃至一件专利、一个配方,都是人类思维和精神活动的产品。而人类思维创造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瞬时性决定了软就业的弹性工作特点:不是传统“朝九晚五”的刚性制度安排工作,而是选择最适合促进自身创造力、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生产”模式。比如大学教授可以选择在上课的时候才需要在学校,其他时间自由安排;作家可以选择晚上写稿,白天休息;演员可以拍完一部戏之后休息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毫无目的的漫游、和无关的人聊天等方式启发思维、寻找灵感。《暮光之城》的作者斯蒂芬妮·梅耶本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全职主妇,没有丝毫的写作经验,2003年一天她做的一个梦,最终成了她第一部小说《暮色》中一个章节的雏形。

软就业使得个人“独立”创造财富成为可能。在硬就业下,劳动者一旦失去了土地农田或离开了生产线,个体通常没有任何单独创造财富的能力。但软产业的主要财富创造源泉是人类的思维活动,这使得软就业个体通过创造性思维独立创造财富成为可能。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了1700件作品,其中有9幅作品以数千万美元成交,除了需要一些画笔、颜料等作画材料,他并没有依附于任何一条生产线或者车间,是自身创造性思维的结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网上购物、网约车的兴起,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软就业机会。2017年淘宝村数量已达到2118个,活跃网店超过49万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而网约车司机在通过审核后,只需要打开一个网约车软件,接受乘客订单,就可以随时实现就业。

通过软就业一个人可以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美国作家麦瑞克提出的斜杠青年,形象地描述了软就业的这一特点。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如:杰克,天使投资人/软件专家/人像摄影师;冯唐,作家/诗人/企业高管。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同时在多个软产业中实现财富创造,这也就使得一个人不再必须受制于单一企业劳动合同的契约安排,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知名教师、教授、咨询专家、知名律师们,可与在正常工作之外从事演讲、咨询顾问等;技术专家们在正常工作之外也可以运用他所掌握的技术应邀提供服务。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就不同于以往只在象牙塔内埋首理论研究的学者,他既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奥巴马竞选智囊团成员、“非著名”电影演员、专栏作者、畅销书作者。这种多重职业身份的软就业模式,既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拓展就业机会,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和热情,在“跨界”中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机会。

软就业化解双重就业冲击,带来新时代美好生活新模式

面对未来生产和生活的软性变革,如何适应“软就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管理和就业保障的新课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新方式和个人职业规划的新方向。

首先,政府需构建与软性就业相适应的新就业统计方式。面对软就业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变化,准确、及时地统计软就业数据是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软性就业在增加就业弹性的同时,也使得就业和失业更加隐性化,传统的就业统计范畴和方法越来越难以充分、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

政府需要重新认识就业和失业的各项指标的真正含义。随着软就业岗位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与工业生产企业解除固定劳动合同,并不一定代表没有收入来源。这就使得政府在统计失业的时候,区分无就业能力的失业和自愿失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国家有必要在保留原有统计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与新经济、新业态下的软性就业相匹配的一种新就业统计方法,以适应淘宝店主、作家、金融投资者、自由撰稿人等新的软就业模式。比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通过金融科技将支付、借贷、保险、交易等作为就业统计的工具,通过上述金融数据和金融行为还原个人的就业场景。

其次,大力发展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才能创造更多软性就业岗位。以“保僵尸企业”达到保就业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是后工业时代吸纳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政府要大力支持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提供更多的软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冲击。比如,信息产业是软性就业发展最快的领域。据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推进网络创业促进就业》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年均增速30%,每年累计创造的软性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生态系统的扩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社会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各种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软性就业。

第三,政府需构建与软性就业相适应的就业引导模式。在岗位供给更加开放、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政府社会福利制度的救扶群体也需要重新定义。对于有能力进行软就业的人,政府需要及时引导和鼓励其把握新的软就业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咨询服务和转岗培训等,激发个人的充分潜能;对于确实没有就业能力的人,给予必要的救助和社会保障。同时,政府可适当鼓励以软就业的形式给予创新企业和软就业个人一定的职业选择宽松度。在社会保障、户籍和税收等制度上给予软就业一定的倾斜和支持,在税收、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结合软就业弹性、分散、不确定等特点,提供更为便利的社会保障服务。在社会和人口管理上,逐步取消现有的户籍制度,而是采取人脸识别、互联网信息、大数据征信系统等多维方式,管理现代人口高速流动下的良好社会秩序。

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则应引导企业建立与软性就业相适应的管理战略。软价值时代,企业须研究如何建立适应软就业的生产、管理和考核体系。比如采取类似于Google公司那样的人性化管理——不仅工作时间管理上有足够的弹性,甚至工作场所也非标准化,让员工在公司内部尽量实现环境的舒适化、自由化、生活化、俱乐部化的软性工作氛围,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比如,改变一个员工只能服务一家企业的传统思路,探索斜杠青年的新劳动管理模式,给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再比如建立与软性就业相适应的合伙人等新合作模式,只需承担较低的人工成本就可能找到大批的合作者。

第五,个人需要建立与软性就业相适应的职业规划。软价值时代,家庭和个人将更多通过“软性就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在家庭教育、能力培养、知识积累、职业选择等各方面制定适应软性就业的职业规划,寻找多元化的就业和收入渠道,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和潜力。

软价值时代,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的产品、服务对于人性的极致满足,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细化、专业化和更深度的社会分工。只要前瞻性把握软就业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我们不但能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冲击,而且一定能享受到新时代软就业的全新美好生活模式。

猜你喜欢
软性岗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