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 强
比特币们崩盘之后,货币数字化的演进不会停止。数字货币是人类未来必然的货币形态之一,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比特币、以太坊们(山寨币和空气币不讨论)作为早期数字代币依旧具有诸多缺陷,无法成为满足未来需求。但不失为早期非常有益的尝试。
未来货币必须与未来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相匹配。从来没有超越历史局限性的货币。
未来货币必须朝着解决人类货币体系中最根本矛盾的方向前进,即,价格的点对点形成与货币的集中发行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终将由技术解决。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数字货币是未来人类的必然选择,分布式互联网是未来人类网络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们所热议那些数字代币不会成为未来货币,区块链技术也不确定是未来互联网,哪怕只是分布式互联网的技术演进路径。不过,比特币等数字代币和区块链的出现和其思考方式,无异于八卦图对于二进制和计算机,《乌托邦》之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启迪。他们播下的种子将给未来的变革带来巨大的启发。
本文试图从纯技术角度(除必要外,暂不涉及政治、经济和金融过多因素),用尽量接地气的方式,帮业内一起来看看数币和区块链技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只有了解了当下的问题在哪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明白,行业的未来要朝哪个方向前进。
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里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是当日泰晤士报头版文章标题。当时英国政府正要第二次出手救助银行危机。根据这句话,大家推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传说。早先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一个化名“中本聪”的技术极客对现有的经济金融规则极为失望,心有不满的他,将象征着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分布式的技术思想和一种由美国安全局(NSA)设计,并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散列函数加密技术SHA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
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代币,以及其区块链技术源自于草根、生于旷野,但却极大开启了人们对于未来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想象。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本对其追捧。从一开始少数的技术极客,到现在的科技和资本大佬、甚至国家政府,从充满怀疑到有限尝试、再到现在狂热的争先恐后。所有人都开始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都想纵身进入这个领域,生怕错过下一场技术革命和财富飞跃的机会。
安全、匿名、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是所有数币所宣扬的共同优点。到了数币2.0时代,以太坊为代表的数币,进一步修正了比特币的劣势,增加更多功能。如添加智能合约,在区块链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权属登记、智能支付、投票管理、公共裁定等操作,使在互联网上建立去中心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成为可能。
区块链设计从技术上看的确非常巧妙。不过大家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它采用的技术并非划时代的高新科技。“中本聪”确实是智慧过人,但也绝非天降英才。很难看出,通过一篇短短的,极少使用数学证明、引用参考文献、注释的论文,就能事先把数币的一切都设计完美、算无遗策了。甚至,最基本而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就连我们今天最热炒和布道的“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词都不是“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提出的。在“中本聪”那篇论全文9页A4纸的论文里只使用了“Proof-of-work chain,即,工作量证明链”这个说法。不过想想耶稣和佛祖的话很多都不是原版,而是后人帮打的补丁,所以这也没什么不正常。
区块加密选则的SHA系列算法是1990年代设计的,而比特币使用的SHA-256算法在2002-2004年也已经成熟,在比特币出现之前就已经被大量广泛应用与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安全加密领域。该算法肯定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毫无疑问。但要说是不是比别的更安全,SHA-2家族中的SHA-224、256、384、512算法安全性也不逊色。换言之,比特区块上的加密技术并不比现在一家普通银行使用的加密安全算法更前沿、更先进。
但是一个机构和账户的安全,并不是仅仅靠一个密码算法的保护就够的。安全涉及到的层面太多。比如,过去大家一直在强调对于比特币等,只有超过公链全网51%的算力才能控制该网络,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一旦花成本拥有了这么强大的算力,能控制整个比特网络,还有什么必要去摧毁这个网络呢,直接控制他盈利不就得了。这是一个听上去很美好的想法。但是现在有很多方法,同样可以为自己谋取利益。
比如对于比特网络,攻击在通讯环节很常见。比特币交易使用明文传输(谁说公开透明一定就是好事),坏人可以攻击传输的明文报文,相当于把你寄出去的交易帐单给扣下来;还可以攻击网络路由,相当于把道路上挖断;甚至可以用DDoS方式攻击交易平台的服务器,相当于雇一大群闲人去银行柜台办无效业务,堵着那些正常交易排不上队,就可以压制整个比特网络的交易速度,效率打击比特币的流动性。这流动性的货币金融网络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靠算力暴力进行控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即便对于比特币这种公链算力已经接近2000P的成熟数币。据估算,只要花200亿美元的代价就可以掌握足够多的矿机和算力来控制比特网络。从更切实际的角度讲,如果用收购股权的方式,将现有世界上排名前20位的矿场各自的控股股权买下来的话。甚至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就可以甚至掌握全比特网络超过80%-90%的算力。如果说为控制比特币这个代价还太高的话,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竞争币而言,他们现有公链的整体算力依旧较小。如果将现有主要数币矿场手中的一部分算力,完全转移专攻一种小币种的币网,那么很容易将控制其整个网络。2016年Krypton就曾受到双重花费攻击,从Bittrex平台盗取了KR币。黑客从公共矿池购买了足够的算力,超过了KR公链全网51%的算力。先向交易所充值KR币,再回滚区块链,盗走了数币。
从更简单实际的角度讲。还有成本和技术更低的方式,可以用来攻击、盗取数币牟利。比如,攻击存放、交易数币的场所就是。固然,要破解随机碰撞出的哈希密码非常困难,要耗大量时间和资源。但普通百姓自己的数币钱包上设定的密码并不随机,很甚至可能非常简单,很多甚至只是123456或者自己的生日。注入个木马病毒,或者嗅探软件拦下发送的数据包,再用密码字典暴力穷举,很容易就能把普通个人设定的简单密码给破解掉。简单说,你想破解邻居银行账户密码,用不着黑客技术去攻银行网站。望远镜偷看下他登网银怎么敲键盘输密码就行了。
每年全世界都有大量数币钱包被黑客盗去。而且我们不应更多地责怪个人钱包拥有者,就连虚拟币交易所这样互联网公司,每天有上亿美元交易额的,理应拥有安全最高级别的地方,也同样难以幸免。在2014年当时全球最大的位于日本的Mt.Gox交易所总计85万个比特币价值480亿日元被盗犹在眼前,2018年1月27日日本另一全球大型交易所Coincheck又被盗价值580亿日元的新经币(NEM)。而且比起黑客,面对巨大利益时要让公共交易平台自身的部分管理者不坚守自盗也需要极强的技术和管理制度设计。
很多人都觉得去中心化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必由之路,也是未来金融科技、货币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对政府的强监管和牟利冲动,面对金融和科技行业占有垄断地位的巨头们,似乎这是现在唯一可以对抗的方式了。
我认为点对点网络和集中化网络,二者在未来都有它们适合的应用场景。尤其在现有技术、资源水平,和生产力环境与上层建筑条件下,去中心化不一定是最优、或可行的选择。尤其在生产力和物质依旧稀缺的当下,我们的生产和组织形态必然还是以效率优先的。效率优先,眼下看就必然要朝集中化前进。集中决策好办大事,全体一致就相互牵扯。哪怕社会每个人的水平都一样高,但每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都去决策和管理国家,其他事还干不干了。所以哪怕是全世界最“民主”的国家也得是议会、国会代表制,由总理、总统替大家管理事情。国家每个活动都所有人一起决策,一起干,这一定乱套。至少,在现有的社会水平上肯定会如此。
社会的组织如此,互联网构架也是如此。节点责权一致,虽然理论上很美,但实操起来效率往往低下。多方博弈,低水平均衡,囚徒困境会很明显。一个鲜活的现实例子,高速路网上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交通节点路权都是基本平等的。路上只要前面的车决定减速或者不动,后面的车无论你是奔驰、宝马还是吉利、奥拓都没法飞过去。整个路网会因为某几辆车的低效儿完全慢下来,甚至瘫痪。所以我们才会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不能占用的紧急车道和超车道。
回到互联网结构上,很多热衷于区块链和数币的人,很可能至今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主机上都没有下载用过一个全节点完整的数币钱包,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数币和区块链的热情,往往建立在一个手机app交易所版的轻钱包上,和上面不断变化的币价而已。只要自己使用过一个全节点钱包,你就能切肤地理解我说的低效的意思了。安装和每一次打开这个数币钱包的时候,你都需要把全网络上所有节点的区块账本,在你的电脑本地硬盘上同步一遍。也就是说,全世界人们互相发送比特币的所有帐单区块,都会在你的电脑硬盘上存一个副本,而这个账本体积还在不停增长。如果你坚持按照“中本聪”的精神为整个比特网络做贡献的话。到本文发稿为止,你电脑上的比特账本应该已经占超过150G硬盘了。现在普通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一般硬盘也就是在250G到500G左右,这占据的空间实在不小。随着账本的不断增大,有多少私人会坚持心甘情愿的去不断买新移动硬盘,承载全节点的重任呢?且不说帮助实现全世界人民金融平等权利的宏大愿景,最早的真正成熟P2P网络应用早已有之,BitTorrent、KAD和电驴下载共享音乐和电影就是。试问有多少人下载完电影后,还会把种子保留在自己硬盘上,不惜占据自己硬盘、CPU和带宽,无私供别人下载?
而且就算500块钱1T容量的移动硬盘不算贵。每次同步账本对网速、带宽和耗电也有要求。在欧美和东亚等发达地区,这也许这根本不被当做一个问题。但在缺电网慢的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想同步完一次节点是非常要奢望的事情(相信我,我亲身经历过在非洲同步钱包永远同不完的惨剧和绝望),更不要说去挖矿了。因此,说要靠分布式数币结束金融霸权,完全是一句空话。用这样的流通工具,贫富差距在不同地区只会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难题,人性很容易作出更为合理回答:我手上只有这么几个币,偶尔转账一下,凭什么要和那些大把囤币的矿场和大户一样,把全世界给账本都背负在自己身上。找性价比高的解。比特币在中国刚刚火爆时,像2013年左右,整个中国个人全节点有几十万个;而如今拥有全节点钱包的个人估计只有100多。更多人选择使用交易版轻钱包,其本质就是大家把全区块账本都共同放在一个共有的服务器上(如钱包服务商、交易所),而自己终端只存放部分需要的数据,并使用其中的部分服务。相当于你自己不买房子和全部家具了,选择去一个大楼租个快捷公寓。这样时间和流量成本就低多了。而不光是比特币,同样的故事也正在发生在以太坊身上。对于其他新兴的竞争币,随着其不断地成长,公链账本不断壮大,都大概率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资源稀缺和人性,这两者从没改变。
我们其实一直在设计各种所有网络节点都平等、同权的构架。但需明白:节点本身是无意识的。每个信息聚合的节点背后,本质是人的活动。我们都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资源。即便在某些特定领域,技术装备使人们的能力、资源差距缩小(如现代战争中,热兵器缩小了士兵个人体格和人数对与战争结果的影响),但人们的主观意愿、思维、个性等也会千差万别。比如,维护比特网络奖励特币,但当下,现实中就是有人更有钱或更懂计算机,能建立更多矿机和算力,有的人则没有这么多经济实力和有关知识。现实中人就资源不平等,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到了网络节点上,每个节点就能都平等呢?就算给大家强制分配同样多的算力和矿机,有人就热爱互联网爱挖矿,但也有人情愿花时间精力去做别的,学学厨艺或打球,而不是挖矿。也是同样的,我们在联产承包后,土地基本平均地包产分到了户。但到今天,依旧很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土地租给邻居。还有些留在乡里,成了租种土地的种粮大户。差异和效率使然。
所以,有了这些差异,事实上会使不同节点必然随时间发展而分化:一部分节点越来越大、越专业、活跃。而另外的策略来越小、越边缘。从互联网历史看,P2P从不是新概念,甚至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早期TCP/IP协议下(类似于网络上的交通规则),每个节点设计之初都是一律对等,没有什么客户端和服务器之分。互联网上各系统都同时既是服务器也是客户端。但后来TCP/IP之上的构架和软件,就开始有了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服务器……这就出现节点的分层:客户端靠各自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仍是对等的节点。就像我们发email,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交换所有email。我们在网易邮箱客户端的写封邮件传到网易邮件服务器,网易服务器再把这封邮件交换给Gmail的服务器,再分发到Gmail收件人的客户端。互联网就开始这样渐渐远离了纯P2P结构。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节点开始不再能和其他节点直接交流。直到现在,很多网络服务的客户端节点,完全没有办法跨网交流。比如用微信就没有办法跟别人的Facebook聊天,网络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垄断的巨头。这是因为利益,也是因为可以更好利用资源和效率。
中国最早的网络BBS服务就是点对点式,从个人爱好者的“手拉手站”和“长城站”和形成“CFido惠多网”到后来的大型BBS站点如天涯,总有一些站长愿意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直到他们的站点流量越来越大专业;点对点资源下载,最初设计就是让个体之间交换电影音乐资源,但面对前述的问题,不少自私的人们只愿获取不愿分享,这种形式就遇到了瓶颈,直到电驴引入了强制共享机制。但到后来各节点依旧会产生贡献度的不同,这才会有像“海盗湾”这样大型集中的种子检索和下载门户。总有一些人会愿意出现架设服务器,给更多人服务,因为他们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也有能力得到了回报。即便像Freenet和Gnutella这样标榜开源型纯P2P网络,也需要有人编写第三方插件和程序由于分类搜索、发布等功能。节点虽然分化小,但是权力就到了有能力维护网络的人手里。
所以,只要人性和资源差异改变不了,无论一开始我们把节点的构架规则设计的多么平等,到后来总会发生变化。“中本聪”当时设计了“按劳分配”的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机制,谁更努力算哈希值给区块“盖章”,谁就得更多比特币奖励。一CPU一票分配,这是“中本聪”的理想。(在网络上这远比一人一票分配劳动成果靠谱,因为是匿名账户,有人会设立N个账户来投票,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大量资源浪费就出现。)但是一年后2010年一个德国极客就打破了这一理想,找出方法可通过大规模集中GPU挖掘比特币,从此矿场(池)出现了。随着算力竞赛升级,为保持优势,矿池需要更多资本的支持。为了融资,很多矿池通过风投和PE获得子弹。新一代矿主们很多也摇身变成了闪亮的企业家,跟投资者亮明自己身份并肩赚钱。资金往来下,每个地址属于谁都昭然若揭,从而比特币的核心价值,匿名性也大打折扣。矿场的出现将小规模和个人矿工们迅速挤出。到今天,世界上头20大矿场已经控制了全球比特网络90%以上的算力。更甚者,前三名的矿池主只要愿意的话,互相打个电话,就可以轻易联手用51%以上的算力进行双重花费攻击。在一些竞争币上这个问题更明显,如瑞波币,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公链上绝大部分算力都是由Ripple Lab提供的。而其他共识机制如PoS(权益证明)和PoI(重要性证明)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集中化趋势会出现在所有健康发展起来的数币中。
此外,由于比特币等许多数币支付不可撤回的设计,因此遇到支付出现争议,也需要裁决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必须高于其他节点,仿佛法庭必须有权威大家都要听它的。但要这样做势必也打破了所有节点平等的结构。这个问题“中本聪”自己在其论文第一段也指出过。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用纸币交易的,很多普通信任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看到对方手里没拿货或货有问题,你不付钱就是。纸币不会被复制粘贴,没可能双重支付等。)但是网上不行,发货和付钱有时滞,所以需要一个第三方保证大家诚实守信。支付宝这样的机构就是提供信任和裁决的交易中间第三方,像个大市场里的公平秤,它能裁决下面的所有节点,但这是集中式的结构。但是比特币上全节点都是平等的,没谁比谁更高级,出了分歧谁裁定呢,谁能强制让不发货的无良商家退钱呢?于是,伴随这个需求,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整个网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第三方机构,如Coinbase,BitPay等。还有很多交易平台也在担任第三方功能。这首先从结构上打破了全节点平等。而且使用第三方的服务,在交易环节成本也更高了。用轻钱包转一次币您就知道了,费用很多,并没有都给到矿工的手里,很多用于第三方的运营和利润。更麻烦的是,很多具备了权威和信用的节点,如一些交易所和其背后的管理者甚至可能会利用其地位大赢其利,监守自盗,卷币跑路。
另外,除了节点本身,在用户和矿工之外,程序员(比特币核心项目Core维护团队)作为另一个权力群体也有自己的诉求。比特币是技术驱动的,而Core团队长期在比特币协议上的维护,拥有权威。在比特区块1M扩容和隔离见证(SW)问题上展现了很大的权力。并提出用侧链闪电网络LN解决交易拥堵的方案。尽管与矿工群体意见分歧巨大,但就连掌握巨大算力的大矿主们拿他们也没办法,只能自己去玩分叉币。不满意主链上的共识和技术安排,从而自立山头谋取利益。凭借自己手里的巨大算力搞分叉。如今仅比特币一家,在主链之上又出现了林林总总各种分叉币,如BCH、BTG、SBTC等等。其经济金融弊端如货币或股份超发,本文且按下不表。
出现这局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比特币程序员们自己手里没有大量囤币,长期缺乏收益和激励,搞维护更多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以太坊初创者们自己手里握着大量以太币有着熊熊动机要把币做高做大完全不同心态。但看着自己养的孩子天天为别人跑腿总不是滋味,于是核心成员们通过自己的Blockstream公司重新搞侧链和闪电网络,本质也是想用技术换回报吧。但用户、矿工和程序员三者利益的撕裂,使比特币没有去中心化,反而陷入割据化。
前文说过,不可篡改是一种重大优势,但是完全不能改就不一定了。每单交易背后是人的活动,人总会无意犯错或故意作恶。填错了数位、或钱包地址给别人转错账,或者遇到无良商家,或被诈骗,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天天发生。银行等中介机构可以在提出合理有据的主张后予以追回或补偿。数币交易完全依靠人不犯错实在过于理想。但设计交易回滚机制与其“中本聪”设想的机制又有冲突。因此很难用于实际日常交易。
而说到匿名性,本文且不论非法利用和政府监管的问题。事实上比特币等一些数币实际上不能完全做到匿名。最直接的,所有使用轻钱包应用注册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地址很多都是伪匿名。因为轻钱包服务商至少会要用户用邮箱注册,而现阶段邮箱几乎都要绑定用户的其他邮箱、电话或社交媒体。如果是交易所钱包,甚至要实名认证,和绑定银行卡(国内不行了,数币交易合法国家依旧需要)。此外,即便使用官方钱包转账,IP地址等痕迹也难以抹去。有人提出用TOR洋葱路由等遮盖IP地址,但是那样的应用或插件又将产生如成本和速度等新问题。多篇论文已证明过这个技术路线不可行。
更根本的是,所有的地址和交易都在公开账本上,把所怀疑的地址设置成观察账户,每天它们所有的交易行为都可以了然于胸。谁又敢说它永远不会跟一个邮箱或实名银行卡绑定的账户地址交易呢?或者它上面的数币永远不抛出来跟法币变现吗?有趣的是,因为地址可查,交易内容不可篡改。有些人专门收集数币地址发送小广告。在blockchain.info和etherscan.io可查询交易地址,很多钱包服务或区块链应用上可以给数币交易打标签。就是说打一笔币后,在区块链查询的网站内部可以为这笔交易或者发送者的比特币地址打上标签,比如说可以不断向一个对方地址打少量数币(如,0.0000000001BTC),然后顺便打个牛皮藓小广告,甚至写个骂人脏话,这个记录就会留在区块链上,不可篡改。如果有恶意的话,使用计算机自动交易,可以高频发起大量小额交易,堵塞主链交易,形成粉尘攻击。
比特币等成熟货币相对还是安全和鲁棒的。但是使用多安心,它的效率问题就有多糟心。上文提到的比特币扩容之争就是一个例子。所谓扩容,不是要增加比特币总数,而是扩大现有区块链账本的容量。每个区块就像一叠账单钉成的账本。大约平均每十分钟比特币网络上就会形成一个加密“账本”,而账本按时间顺序串起成为区块链。核心团队设计的每个区块容量是1M字节。过去交易量不大这容量没问题。但现在币价高涨市场火热,交易数量暴增。每10分钟内能被认证的交易数量有限,大量交易就得排队等着“打包”入账。交易拥堵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于是矿工团体提出,要对区块扩容,如让每个“账本”至少到2M。缓解交易拥堵。
须知,和安全性一样,交易速度同样是一个支付系统的生命。因为一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时交易中出现时滞,中间就可能发生收货不付款、收款不交货等信用问题。过去的物理支付手段,从金银到纸币、信用卡、手机支付,人类自有货币以来,所有支付几乎都在大致瞬间完成。试想如果刷卡或者微信支付,每笔交易都要花10分钟,甚至1小时后都不一定能支付成功,还要反复再试。这样的支付体验将十分糟糕,这样的支付系统也必将被抛弃。为了使自己的支付单子能优先得到“矿工”们的确认,交易双方甚至要多付手续费而提前插队,这无疑增加了交易成本,也违反了支付行为中性无歧视的根本原则。而假设未来全球70亿人每年进行500笔比特币支付算,每个区块容量需要达到3G才行。而以当今全球每天真实的支付发生次数看,一个区块估计至少要3T左右,认证和同步一次将成为灾难。
即便扩容问题顺利解决,比特币们的交易速度依旧不及现有体系。现代支付都设计有中央清算机制,支付系统只划转轧差后最终净头寸。中间发生的若干交易只要实时记个账就行了,比如我们春节发红包时,A给B,B给C,C又给A都各发10元红包,在显示界面上支付动账了3次,各支付10元。但是在中央清算的后台,系统发现A、B、C各自资金数没有实际变化,因此不需真的把三个账户里的钱真的挪动三次,节省劳动时间,速度也快。但由于比特币网络没有设中央清算机制,因此它既是支付系统,又在实时清算系统。每笔支付经过区块验证后都实时点对点划转到账。而放到未来可想象的全人类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交易数量中,现有比特币的交易效率是不可容忍的。现有比特币支付是是每秒3~7笔,以太坊每秒5~25笔(根据算法难度调整)。而当今常用的Visa系统普通和峰值是每秒钟1.5~5万笔,支付宝能达到一秒3.8~8.5万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要是发比特币和以太坊春节抢红包,那个交易量级估计到劳动节也抢不到。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要坚持P2P构架,同时把交易速度提高几个数量级,难度太大。无论是Swirlds公司的Hashgraph共识平台,还是澳洲的“红腹”区块链,据说都是银行级的高速应用。但现在实际都还在嘴炮阶段,没人用过,也没见公布过共识机制。现在实际的解决方案都是交易平台内结算。把比特币放在交易所的大账户里,个人账户只是记账,最后在一起清算,这不就是走回头路用银行的方法吗?而使用这个方法不就违反了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的最重大原则吗?“闪电网络”等等本质也是要加上清算层,减轻比特主链的负担。而就算矿工和程序员达成一致,把主链账本扩大到10M,速度也飞不起来。不太明白的是,现有高速低成本的集中化清算交易系统这么多,而且弊端不大,为何还要用另一个不甚完善的技术路线去做同样的事情?段子说美国NASA投巨资发明能在太空失重下使用的钢笔,苏联宇航员直接用铅笔,结束。到底是技术到了非革命不可的时候,还是背后的人不满旧利益垄断,而想扯旗放炮、另立山头?
马克思的思想,我们需要反复领会。生产力和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会反过来制约生产力和技术。正如人类货币金融史上一再表明的那样:货币和金融必须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并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制约。
本文且不探讨,在现有国际关系和国家政治制度之下,无监管、无审查的纯点对点网络架构(或者本质是,数字化的点对点、无政府、无中介的人类活动和组织形式),是否能符合法律与政策要求。
纯技术讲,“中本聪”想要的不是一种不断升值的豪华数字黄金,而是建设一个真正节点平等,分布在整个互联网无数节点上,无法被审查和杀死的P2P货币网络。同时能具有安全、匿名、抗通胀等特性。这体现了一个技术极客的理想。他的构思无疑是高超的,但从框架到细节不可否仍粗糙而有漏洞。但他当初的去中心化的设想,事实上已经被打破了。
比特币的成功中夹杂了太多偶然的因素,一段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历史事件,使其具备了其他数币难以复制的价值。这样高涨的经济价值,让许多人对数币产生了极大的想象,对其区块链技术的成功性也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将其视为改变自身社会经济状况的另一次机会和革命。
但在现有的条件下,集中式和分布式网络构架已经非常成熟,具有良好的效率、安全性,并符合现有的技术轨迹。无论是旧技术还是旧金融制度,当他们还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潜力时,想用一个自身还未成熟,且尚未具备绝对优势和先进性的技术和制度安排去取代旧事物,几乎不可能成功。所以,人类历史上,奴隶和农民起义鲜有成功的。偶尔能有戏的,也是因为前王朝足够腐朽透顶,或者农民受到了更先进思想的领导。否则,奴隶和农民即便一时胜利了,也将很快重蹈主子们的覆辙——不满过去而愤怒的他们,烧毁了宫殿和监狱后,不知新方向在哪儿。于是将建起更大的宫殿和监狱。
同样,此时转发展纯点对点式的网络应用,首先会在技术会遇到巨大障碍。区块链本质是一个低门槛、低认证、低效率、高冗余、高鲁棒的应用。其思想早已有之,但其出现要是基于一系列基础条件的具备。很难想象,在2000年初的基础设施下,大家普遍使着奔腾或赛扬CPU、128M内存、集成显卡和40G硬盘的电脑,用Modem和ADSL,70KB/S速度拨号上网,比特币等数币能和今天这样横空出世并被普通人轻松使用。同样的道理,在2018年的技术和设施水平上,区块链技术本身无论怎么调整、打补丁,都会有遇到很大的瓶颈。
有人也许会说,一定要用发展、跳跃的眼光看待技术。记得摩尔定律吗?如今一台手机上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所有计算设备的总和。但是您别忘了,算力和存储能力会不断增长,但是人们需要存储和传输的数据化信息将以更快速度增长。中世纪一个农民一辈子获得的信息量,相当于现代都市人一天的数据。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人类的人口增加、技术进步和探索的范围增大,我们每年能产生的数据早已由TB,上升到PB,EB和ZB位的级别。每天都有数亿照片上传,每分钟都有20小时数据量的视频被发网上。过去两年的新增信息就占到了人类有史以来信息的90%以上。而2020年人类数据量将达约100ZB,是今天的44倍。而我们的CPU、网速、和硬盘远远没有跟上这个节奏。所以,你觉得,手机内存翻了几倍,电脑硬盘、移动硬盘、云盘加一起好几个T,但是空间依旧不够。各大互联网公司每年永恒的开支:建机房、架服务器。
因此,与其在这一个技术上穷经皓首地较劲,其实现在更需要的是下一代的无线传输、存储技术以及,作为其底层核心之一的高比例高质量压缩传输技术。可惜底层技术太漫长、太枯燥、太缺乏想象和故事、风险也太高。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货币和金融的形态要适合与整体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组织方式,而不是反过来。因为有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我们才能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实现长期增长。在这种预期之下,纸币(非可兑换法币)和信用本位制度才能成为可能,才不至于沦为庞氏安排。在缺乏长期增长潜力的封建社会,纯信用法币发一个王朝就覆灭一个。而今天经济中,货币体系的最根本矛盾:商品、服务价格的点对点自发形成,与货币的集中发行之间的矛盾,依旧没有解决(数币也是集中发行的,程序设定好的)。如何让货币的发行恰好符合现在与潜在经济的增长,激发良性的经济潜力,并克服收入鸿沟与日益拉大的不平等,这些矛盾终将由技术解决。但眼下的数币,还没有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今天的生产力阶段是否到了完全需要数字货币流通的时候,还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判断。
但是,比特币们的区块链诚然带来了一个最大的颠覆性礼物,那就是进一步解决了“信任”的问题。正如本人在《金融科技通论》中解释的,金融交换的本质是信息流。信号的稳定、保真、传输范围扩大,噪声的减少……是人类1万年从贝壳到石币到贵金属到纸币一直到数字货币所不断探求的方向。其本质就让更多的人,从家庭、到村落、到国家、整个世界,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能够通过货币、股票、债券等金融信息载体合作起来。区块链技术无疑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观念,从另一个技术路线上,让更大范围的更多陌生人之间进行生产、交换活动进一步成为可能。是新思路的宣传队和播种机。一个共同尊重的共识,一串共同维护、共同认可的账本,为人类形成一个广大、更高效的发展群体,打开了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