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这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林科院)凝心聚力,不仅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而且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国各地推广扎实有效,逐步完善科技条件平台,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统计显示,五年来,林科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鉴定(认定)科技成果231项;获授权专利897项;制修订行业标准206项、国家标准58项、国际标准7项。发表科技论文7414篇,其中SCI收录1659篇,EI收录631篇,科技专、译著246部。组织科技特派员500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0余人次。
1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在201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林业作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力军,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林科院必须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开展宏观战略研究,为林业支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以推动建立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研究机构,打造国家级智库。
五年来,林科院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现代林业治理体系、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林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咨询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林业国际合作“十三五”规划》、《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修编版)、《全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核算报告》等重要报告和建议100余份。
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获国务院批复;开展了森林城市构建技术研究与实践推广,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支撑,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牵头编制了雄安森林城市规划。
林科院还主持了“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创新行动方案编写工作,获批成立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专家参与国际公约、标准、进程谈判,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科技支撑。
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北斗示范应用系统工程获批正式启动。配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牵头组织林业卷编撰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大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院“科技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杂志《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林业专集。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3项。5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在林业系统排名第一。
杜仲、毛竹等林木基因组测序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了杨树、落叶松等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了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实现了大范围森林资源信息快速精准监测;研发了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填补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的空白。
集成创新了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显著提高了典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探索总结的低覆盖度治沙造林理论与技术模式,基本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幼龄防御林体系衰败的问题。突破了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使竹材加工技术保持国际领先。
突破了农林生物质降解产物定向调控、多联产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生物柴油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攻克了低等级混合材高得率制浆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高得率制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
与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新增13个共建机构,组织实施院地合作项目332个。
积极参加杨凌农高会、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技对接、技术培训、科普活动200余场,荣获“为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组织奖等荣誉,京区大院获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组织科技特派员500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0余人次。成立院知识产权办公室,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完成专利申请费减免申请备案,节省专利申请费70-80%,专利维持费70%。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林业行业的空白,木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科技部评为高活跃度联盟,桉树和生物质能源2个创新联盟列入重点培育名单。
新增局级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8个,总数达29个。新增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总数达18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6个。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初步建成现代化实验基地森林资源管护平台,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新机制,确保实验基地和野外科研平台安全。
目前,林业全行业两院院士一共13人,其中,六位来自林科院,撑起了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该院25人(团队)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科技部“创推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与多个国家林业科研教学机构签署合作协议16项,目前已签约协议超过100项。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主办大会青年论坛和中国科技治沙边会,协办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依托新成立的东盟林业合作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中东欧林业科研教育国际研讨会。
依托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共建的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中美林业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4届世界林业大会、国际林联第24届世界大会和125周年大会,大幅提升该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积极开展科技援外工作,承办41期商务部援外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近1000人次。承担对巴西、蒙古等国的多个科技援外项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全院107人次在国际林业组织任职。1位国际合作伙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并入选“十二五”贡献突出的外国科学家代表,5位国际合作伙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位国际合作伙伴获河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新增引智基地2个。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林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受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制约,林业目前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
“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林科院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实施和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不仅在生态修复、新品种创制、林业资源高效培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业灾害防控等生态建设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还要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林业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取得新突破,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张守攻介绍说,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这就要求林科院组织更多的林业科技专家深入一线,提供更多的特色经济林良种、更实用的栽培技术,创新更加丰富多样的科技扶贫模式,实施更加高效的院地合作举措,研究更加灵活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为森林小镇、生态文化村的建设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元素,指导林农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部署新时代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院“十三五”建设的重要一年。
张守攻指出,林科院要服务林业发展全局,整合科技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重点是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力争在参与“种业自主创新工程”、“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重点专项立项中取得新突破。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科技成果集成与转移转化,开展成果集成组装,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积极争取政策与支持,设立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并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继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深化与中东欧、东南亚、大中亚地区等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