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启示

2018-03-25 06:55吴军邓祁
世纪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演变启示

吴军 邓祁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东北抗日斗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特点和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掌握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战;统一战线;演变;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27-03

2018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野蛮侵略,处于水深火热、国破家亡的东北民众,在白山黑水间燃起民族自卫斗争的烽火,拉开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序幕,吹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号角。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创建党领导抗日武装方针,中共满洲省委派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动员民众,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地区创建16支反日游击队,提出反日统一战线。东北地区从此拥有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反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又相继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7个军7000多人。随后,按照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组织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主张,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又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相继组成11个军,共3万余人。因东北抗联政治觉悟较高,并与东北人民联系紧密,这支军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战的核心力量,把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不断推向新阶段,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杰出贡献。

毛泽东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而其中统一战线策略也成为重要法宝之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及东北地区党组织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政策策略与东北14年抗战结合的产物,符合东北抗战的现实需求。

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作为东北抗战的先锋和中流砥柱,率先扛起抗日救亡的光辉旗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它立即向全国和东北广大人民发出多次抗日宣言和号召,主张坚决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九一八事变爆发第二日,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召开会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并就军事和士兵方面的工作多次做出指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驱除日本侵略者出东北,坚决进行抗战的主张,受到东北各阶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党的抗日号召与影响下,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各种形式斗争。沈阳、抚顺、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先后举行反日大罢工,珠河、磐石等地农民进行反日示威游行。1931年9月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抵制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动员和组织民众进行反日斗争方面,进行了艰难尝试,开展大量工作,对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时间,自发性的、群众性的抗日武装迅速崛起,似火燎原,遍及东北各地。包括东北各阶层民众和爱国官兵,东北军的官兵,东北军旧部与民众结合组织的部队,农民抗日武装以及一些地主武装等纷纷组织反日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工农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等各种名称的抗日队伍,它们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据统计,在其全盛时期,总人数曾发展至30余万人。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除共产党人以外,还有工、农、青年学生以及知识分子,同时有东北军爱国官兵等,他们联合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战的序幕,它也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在斗争中也不断发展壮大,居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导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东北各地党组织派出大批干部,如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磐石、海龙、密山、宁安、珠河、海伦、汤原等16支反日游击队,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表现出坚强的战斗力,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奠定巩固基础。

东北各地的抗日斗争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即必须从东北群众性的抗日斗争实际出发,迅速制定出能够团结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各阶层抗日群众的总方针和策略,才会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这一新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适应这一历史要求,独立承担起这一艰巨且光荣的历史重担。

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演变与发展

东北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的。但是,在提出和执行东北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问题上,却经历了一个艰巨复杂和漫长曲折发展历程。

(一)“北方会议”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确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一系列宣言、决议中几乎都曾提出要建立反帝民族革命战线问题。但因当时“左”倾路线仍在中央占主导地位,特别是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直、鲁、豫、陕、满北方五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简称“北方会议”),無视东北特殊情况,强行要求东北地区党组织执行把反日斗争与土地革命密切地结合,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等政策,但该政策完全脱离了东北地区实际,因而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怀疑、抵制,破坏了东北日益形成的抗日联合战线的部署。也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导致东北党组织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和行动上表现迟缓,或言之为不够自觉。加上当时党组织较薄弱,因此,这一时期,党在组织上还无法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中流砥柱。东北地区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主要派人到各抗日队伍内去开展工作,基本上仍属自发联合性质。这就使这一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甚巩固。

(二)《一·二六指示信》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排除“左”倾错误干扰,贯彻《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一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形成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东北地区党组织抗日武装斗争策略的重要转折。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党中央尤其是东北地区党组织对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需求,特别是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明确提出党在东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信中根据东北群众性抗日斗争的实际,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东北各阶级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同时,具体研究东北抗日战争中存在的四种抗日武装部队的阶级性质、特点,提出共产党在执行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时应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实行上、下层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中共满洲省委为系统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完善政策,基本上纠正了“北方会议”的冒险和关门主义错误,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联合抗战,把“苏维埃”政权改建为“人民革命政府”,把“红军游击队”改建为“人民革命军”,使其成为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如1933年9月,以磐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年11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以杨靖宇为总指挥。同时为联合抗日,不断加强对抗日山林队同义勇军的联合措施,做出大量说服团结之举。因此,《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策略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游击战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

但是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重犯“左”倾错误,提出“在党的领导与影响之下的义勇军与游击队,——必须把反日游击运动提到土地革命阶段,消灭在自己行动的区域中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民众的政权”。这种将反日斗争与土地革命联结主张,属于主观主义幻想,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造成严重危害。不但使一部分同情抗日的地主脱离抗战阵线,投降敌伪方面,也使得部分与地主阶级有密切关系的抗日义勇军领导者发生动摇和分化,从而过早地破坏了抗日统一战线,如南满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副指挥赵名思此时投敌则为一例典型。

(三)《八一宣言》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35年,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强调创立包括上层和下层在内的广大群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都应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而奋斗。随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又发表系列更加系统明确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和讲话。这些宣言、文件、讲话,极大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尤其是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主张的提出,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以及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推动作用。

因此,《八一宣言》发表后,处在抗日游击战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民众受到极大鼓舞。经过长时间酝酿、宣传和准备工作,中共代表团在第二次“满洲问题”会议上作出在东北建立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决定,于1936年2月10日,以中共中央名义拟定《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中共东北党组织及各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响应,并于1936年2月2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人名义发出《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和东北反日民众救国军部队相继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六军6个军。建立东北抗联的目的,除将中国共产党原有不同名称的抗日武装统一编为东北抗联外,还具有将其他愿意同共产党合作的抗日义勇军部队吸收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的含义,以便最终确立起东北武装抗日统一战线。自此,从1936年7月至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相继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共3万余人,进而使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坚持东北抗战的主力军。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再次致电东北抗联,要求继续巩固并扩大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要求东北抗日联军树立持久战思想。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抗联部队愈加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牵制日军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斗争形势。

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启示

(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一是在政治方面,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争取各抗日武装力量合作的组织形式。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是在党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创建而起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且中国共产党及其直接建立的武装部队是该统一战线的核心。自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起,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奋起抗日,中共满洲省委和东北各级党组织开始带领东北各族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尽管东北各级党组织对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认识尚未清晰,但均十分重视争取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任务,先后派200多名党、团员到各地义勇军中去工作。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发表,号召不分政党、不分阶级和阶层,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东北各地党的组织创造条件,吸收部分抗日义勇军及其他抗日队伍创建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以建立东北抗联的方式,建立起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党组织迅速以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基础吸收各武装部队。东北地区党组织最早就成为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者和领导者,并始终坚持把握对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是在组织形式方面,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明晰的组织形式。东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是在其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这一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将东北地区变成其实施侵华战争的战略后方基地,不断加强法西斯统治。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只有武装斗争形式。东北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将各地抗日游击区内的各级苏维埃政府改成了人民革命政府,容纳更广泛的抗日阶级和阶层。经过努力大部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善了同东北义勇军及山林队间的关系。

三是在军事方面,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主的部队。其中,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占据了核心主导地位,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是在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帮助与推动下坚持抗日战争的。

四是在广泛性上,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者中,包括中国的抗日武装、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群众和一批国际主义战士。东北抗联的主体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组建的,由反日游击队或工农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包括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编为的抗联部队;还有接受党的政治领导,由各级党组织和抗联基本部队派出干部进行政治教育、改造和整顿的部队,即抗日统一战线部队;同时还包括在东北各地组建的由各民族、各階层、各阶级民众参加的反日会和抗日救国会等爱国力量和抗日群众;还有一批流亡至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爱国志士。

(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演变的历史启示

通过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演变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倡者、领导者及组织者,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促成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形成进行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努力,进而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真切地告诉我们:在制定政策和策略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保证政策和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印证了在制定政策和策略中,必须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与新问题,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政策、策略更具有时代特征,真正体现各阶层、各阶级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演变启示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