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蔓莉
(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实验学校,安徽 马鞍山)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繁多,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让文言文复习更加高效,这是每教一届学生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让文言文复习行之有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也是如此。学生三年学习的文言文,如今两三个月就要让他们融会贯通,任务量确实很大。只有抓住读、背这一根基才可以让文言文复习枝繁叶茂。读背可以激发学生固有的记忆,让以往所学的知识点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虽然初三时间很紧,我们还是应该挤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读背中搜索记忆,给下一步复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复习《陋室铭》时,首先让学生背诵这篇小的短文,在背的时候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而这篇文言文恰恰就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所以背诵就像给泉水注入了原动力,带动一切波纹涌荡起来。
有读就有默,大脑中的记忆用心记录下来,能让知识点更加牢固。在默写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查,毕竟中考是要考古文默写的。如果在这一块失分未免有些可惜。个人觉得中考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文言文最好在文章梳理前让学生“裸默”一遍。我所谓的“裸默”就是不看书,就凭印象默写,找出自己不会的地方。比如很多学生在第一次默写《爱莲说》时总喜欢将“濯清涟而不妖”的“涟”写成“莲花”的“莲”。凭记忆默写错的地方就是学生记忆丢失的地方,往往也是考试出错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第一遍自查默写我会让学生在书上用红笔标出自己出错的地方,这样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任务量就减轻不少,侧重看自己出错的地方就行了。
我觉得文言文复习就像炖一锅美味的羹,切不可心急,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让学生准备一个软抄本,逐字逐条翻译是必要的,然后用红笔在第一次默写的原文上给重点的字词加点,加点后进行翻译,翻译时选中考真题给学生进行范文讲解。如果仔细观察真题你会发现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是有一定规律的。见下面一个例子,这是2013年安徽中考真题,考查的是《三峡》。
第一项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以下几个词语:
略无缺出: 通“缺”,断缺
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则素湍绿潭: 白色的
属引凄异: 连续
故渔者歌曰: 所以
安徽省的中考试题中,一般选择解释的词语大多在现代文中还是有活力的词。它会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几个方面考查。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倾向这些词语。在解释一些词语的时候要在把握本义的基础上适当联系文本进行迁移,也就是要符合句子的语境义。
解释词语之后就是一些关键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或是一些生命力特强的句子,也就是说联系这些句子能够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主旨或是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等。在翻译这些句子的时候可以运用《伤仲永》这课课后练习所介绍的“古文翻译六法”来翻译,即“留”“换”“补”“增”“删”“调”。一般情况下以直接翻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时候还是要做到“兴”“雅”“达”三原则。比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就以直译为主;“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就需要自己根据语境添加一些优美的词语,使句子翻译更加合理化。
在复习了词语和句子后,文章内容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光是做题,时间一长学生必然会忘记。而且时间久了,他们会将一些课文内容混淆,自己做完习题后还认为是对的,很难察觉到错误之处。个人觉得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内容画出来,自己在脑子里搭建一幅图画,这样能事半功倍。举《曹刿论战》一例:
这样看来有了思维导图后,整篇文章学生就能跳出来纵观全局。时间再长,一幅图在脑子里帮助搜索记忆总比死记硬背来得强。
仔细观察考题就会发现安徽中考近几年偏向于比较阅读,从课内比较阅读渐渐变为课内与课外相似小短文比较。如果复习的时候还是一篇一篇地复习,不给学生总结出文章之间的相似点,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失分严重。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找出相似的文章,然后从内容、情感、主题、写法上区分出文章之间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今年中考复习,我仔细阅读大纲并结合前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情况,将文言文划成几个梯队。我将《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放在一类复习,因为这三篇文章都有一个相似的考点就是劝说。任何两篇在考查的时候都可以问主人公劝说的方式有何不同。又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三篇属于游记类,三篇文章的作者经历也是一个可以考查的点。把这类类型相似的文章放一起,复习的时候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文言文的复习方式有很多,细细品味复习也是有内在生命的。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就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也会给复习带来很大的困惑。在背诵基础上找出出题的规律,有方向地进行复习。复习的时候如果能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运用板块梳理、思维导图和类复习法则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