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晒秋》谈当今传播语境下鄱阳大鼓的传承和发展

2018-03-25 07:36■李
音乐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鄱阳大鼓谱例

■李 芙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310018)

江西省自古以来商业发达、人才辈出、天然水产资源丰足,是孕育音乐文化的肥沃土壤。这里有南戏高腔的源头“弋阳腔”、兴国山歌、婺源徽剧等多项音乐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源自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鄱阳大鼓,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鼓词类说唱艺术。本文拟通过深度采访鄱阳大鼓获奖作品《晒秋》主创团队(包括词、曲作者和表演者),以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鄱阳大鼓的产生渊源、历史文化及艺术特征,解析该作品的音乐特征、演唱风格,以及它在伴奏音乐、唱腔音乐等方面的创新改良之处,并通过观照现代化传播语境下鄱阳鼓词创新发展的传播规律,引发对其他鼓词类音乐(如温州鼓词等)如何更加顺利地传承、创新的思考。

一、鄱阳大鼓及其获奖作品《晒秋》

鄱阳大鼓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曲艺品种。其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站唱两种:立唱时,艺人站在鼓后,右手持鼓签,左手持竹板;坐唱源于当地湖区渔民们以船为家的生活习俗,由会说唱大鼓的渔民在船头悬挂马灯,支起一张竹制小方桌,上架一小鼓,坐在竹椅上说唱故事,周围则可能围满了听鼓词的渔船。在唱词上,鄱阳大鼓使用鄱阳方言(受其影响,“阳”字发“言”音,因此“江阳辙”归到“言前辙”,比汉语音韵的十三辙少一辙),分说、唱、板,有时还有借鉴自相声艺术中的“贯口”,大部分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在音乐上,鄱阳大鼓使用板腔体,多用宫调和徵调两种调式,基本板式有【平板】、【正板】、【快板】、【急板】、【慢板】、【散板】、【垛板】等。其长篇传统曲目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岳飞全传》、《杨家将》等,中篇传统曲目有《七侠演义》、《济公传》、《英烈传》、《西游记》、《彭公案》等,新编历史题材曲目有《甲午海战》、《鸦片战争》、《吕梁英雄传》、《儿女英雄传》等,若论现代新创作的曲目则还有《草根英雄》、《江西名山秀奇峰》、《情中情》、《晒秋》等。①周叔琛《浅析鄱阳大鼓的说唱艺术》,载《心声歌刊》2014年第6期。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人开始与老艺人共同创作,鄱阳大鼓也由此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美丽的心》、《草根英雄》、《江西名山秀奇峰》等曲目,参加了第六、七、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全国曲艺大赛,获得过节目入围奖和提名奖等。2018年10月7日,由陆钰甫(字泽浦)及其团队创作的鄱阳大鼓《晒秋》获得了第十届“牡丹奖”的文学奖,填补了江西省在“牡丹奖”上的一个空白。②参见刘诗良《陆泽浦:40年曲艺未了情》,载《上饶日报》2018年11月17日,“文化”版。转引自“上饶新闻网”。http://paper.srxww.com/srrb/page/1/2018-11-17/03/3321542412953906.pdf

《晒秋》由陆钰甫作词,周叔琛作曲,演唱者为鄱阳大鼓艺人李小英。其故事发生在婺源的篁岭。婺源属上饶市,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邻近安徽、浙江两省,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篁岭则地处婺源的石耳山脉,其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和独特的梯田地势,加上桃花、梨花、油菜花的多种色彩,颇有浑然天成的田园乡村美景。“晒秋”这个标题取自当地的同名特色农俗;这段大鼓讲述的是篁岭“晒秋”的场景,以及母亲回忆孩子小时自己借白莲花、黄秋菊、红辣椒、紫茄子、绿茶叶等五彩缤纷晒物的特征教育他如何尊圣贤、做清官、不忘乡愁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而故事的最后,孩子也归乡团聚。

笔者采访得知,《晒秋》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整个创作团队几经修改,不断进行适应于当下传播语境的改良、创新实践的成果。自2017年推出以来,《晒秋》不仅作为优秀节目被中国曲协推选参加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其剧本也获得了第九届全国曲艺创作高研班的优秀作品奖,其演员则获得第三届“和平杯”全国曲艺票友邀请赛的“双十佳票友”称号。另外,它还获得了第十四届赣浙闽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金奖、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曲艺类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二、《晒秋》的创新改良

近年来,鄱阳大鼓在自身传统的表演形式、唱腔设计、伴奏设计、演唱特色、发声技巧、作品选材上继承发展,不断有创新和改良。《晒秋》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其音乐,可谓个性鲜明。下面予以分类解析。③本文中获奖作品《晒秋》分析所用的比赛视频由词作者陆钰甫提供,分析所用的谱例由曲作者周叔琛提供。

表演形式鄱阳大鼓的传统表演形式是一人主唱,由大鼓、简板、二胡、三弦等传统乐器伴奏。如今,有时会采用一人主唱、多人伴唱的形式,《晒秋》的表演形式就属于这种(如图所示)。此外,现在的鄱阳大鼓会时常设有伴舞,具体情况要视故事的性质而定:如果鼓词的内容比较写意化,就会考虑使用伴舞;如果其内容是叙述故事的,就不会加伴舞。而在演唱方法上,可以直接引用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接受笔者访问时所说的话:“如今的鄱阳大鼓更要求字正腔圆,在咬字上更清晰,声音上更圆润,演唱方法上更靠近民族唱法。”

带有伴舞的《晒秋》表演场景(陆钰甫供图)

伴奏随着演出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演唱形式的不断创新,鄱阳大鼓的伴奏乐器和音乐也改变了。在必备的大鼓、简板的基础上,原来只用三弦、二胡的伴奏,如今为了表现高亢的唱段,会加进高胡(也称赣胡)、琵琶、竹笛、扬琴,其乐队甚至还增加了西洋管弦乐器如大提琴、电声乐器如电子琴和MIDI音乐等元素。如《晒秋》的伴奏乐器阵容就由大鼓、简板、三弦、二胡、高胡、琵琶、竹笛、扬琴,以及大提琴组成。

唱腔鄱阳大鼓的唱腔音乐也经历了为一人演唱编写、为两人演唱编写、为多人演唱编写的过程。目前,其中有轮唱,有运用和声语汇的二声部合唱,还有一人主唱众人应和的帮唱等形式,增强了其演唱效果的立体

谱例1“好心人掏钱为我来写书”片段(选自鄱阳大鼓《情中情》)

谱例2“中华大地山连山”片段(选自鄱阳大鼓《江西名山秀奇峰》)

谱例3《晒秋》“引子”部分的音乐感和美感。例如鄱阳大鼓《情中情》(见谱例1①谱例一、二节选自周叔琛《初探鄱阳大鼓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载《心声歌刊》2015年第4期,第35页。——原注作者原文谱例均使用简谱。本刊出于体例一致考虑,已将其重制为线谱。后同。——本刊编者注)在旋律下方加进了第二声部作为衬托,《中华大地山连山》(见谱例2)采用了主唱者唱主旋律,和声配以长音进行衬托的两声部结构。

唱腔音乐上的这种创新,既尊重了传统鄱阳大鼓的基本声腔,又增加了当下的音乐语汇,显得更丰满、更有厚度。当然,在《晒秋》里也有二声部的形式创新,如后面谱例4最后两小节所示的主唱旋律和低声部帮唱。

段落设计《晒秋》有“引子”和另外十个唱段,2/4拍子,F调和C调交替出现(短笛的伴奏一般为F调,鼓词唱段为C调,最后一次唱段结束在F调上)。

长达1分14秒的“引子”(见谱例3)由短笛、乐队、弹拨乐先后奏出,最后回到短笛。笛声第二次出现时,舞台后方的LED屏幕介绍了该作品的各位作者和演唱艺

谱例4《晒秋》第二段节选

谱例5《晒秋》第四段节选人,以及选送单位等信息。接着,又介绍了《晒秋》的发生地篁岭、高岭梯田及梯云村落等自然风光。随后,听众可以边听富有古徽州韵味的鄱阳大鼓,边通过屏幕了解晒秋人家的晒秋民俗文化。

第一段共四句,宫调式,落音分别为mi、re、mi、do,描写了晒秋人家的建筑风格及妈妈晒秋时思儿盼儿归的心情。视频字幕上显示歌词“粉墙黛瓦座山边(bian)呃,晒秋妈妈架晒匾(bian),雀鸟闻鲜舞翩翩(pian)呐哎哟,勾起妈妈耶把儿思念啊把儿思念(nian)呃……”。从歌词可见,《晒秋》的韵脚主要是“言前韵”。

第二段共四句,宫调式,落音分别为sol、do、re、do(谱例4展示了第二至第四句)。这段是对第三段到第七段的总概括——晒秋妈妈开始回忆在儿子小时自己如何借晒秋时的各种晒物来教育他尊重圣贤的场景。

在唱腔上,“我儿孩时小嘴馋,晒秋时常绕脚边”用的是“南词”①本文中提及的“南词”、“北词”及“平板行韵”,根据笔者采访周叔琛得到的信息,均应理解为曲牌名。下同,不再另注。曲牌。该段尾还首次出现了“咿呀咿呀呵哎嗨哎嗨哟”的特殊拖腔,据李小英介绍,“这句是鄱阳‘北词’曲牌中的特色拖腔,主要运用于赣剧、鄱阳大鼓的音乐中”。

第三段到第五段都仅是上下两句,落音都分别为re、do,且均为宫调式。第三段借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教育孩子为官要清廉,结尾处第二次使用了上述的特色拖腔。

第四段借秋菊甘苦名目的功效,教育孩子要明辨是非,这里“秋菊甘苦明双眼”一句的唱腔使用的是曲牌“平板行韵”的经典旋律,结尾第三次使用特色拖腔(见谱例5)。

第五段借辣椒辛辣刺激口舌,教育孩子长大后勿言语辛辣,不然易积仇怨。段末又有特色拖腔。第六段仍是上下两句,宫调式,但上句落音变为sol。该段借紫茄外表光滑,教育孩子要表里如一,段尾仍有特色拖腔。第七段扩充到了三句,仍用宫调式,落音分别为re、do、do。该段借时常闻到绿茶清香教育孩子将来即便千里远行也要把乡愁牢记心间,并第六次使用特色拖腔来结束段落,又用“崽啊”一语突出对儿子的呼唤。

第八段有四句唱腔,变为商调式,落音分别为re、sol、do、re。该段唱过前两句之后,即运用相声中常用的“贯口”技巧来数“蔬菜名”。“花菜、芹菜、菠菜、韭菜、苋菜、蕹菜,荠菜、芥菜、乌菜、白菜、包菜、蕨菜,冬瓜、南瓜、黄瓜、木瓜、地瓜、丝瓜,苦瓜、菜瓜、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扁豆、豇豆、青豆、蚕豆、毛豆,刀豆、四季豆、大蒜、辣椒”,三十四种蔬菜名一气呵成,重点突出了鄱阳大鼓艺术中“说”的部分。

第九段共四句,回到宫调式,落音分别为sol、do、re、do。该段基本采用了第二段的音乐素材,旋律稍有改动,但换用了【慢板】板式,先是稍慢,继而更慢。“晒匾推拉呀多少年,晒秋架已磨凹呀凹陷”这句是“南词”的经典唱腔。晒秋的工具已经磨损,母亲的手也已生茧,由此刻画出一位思子心切的慈母形象。该段最后第七次使用特色拖腔来结束。

第十段亦为四句,宫调式,但落音分别为do、la、do、do。在这一段的起首,出现了乐队帮唱“妈妈耶诶”(见谱例6)。

谱例6《晒秋》第十段起首的乐队帮唱

仿佛是母亲听到了孩儿的回应,于是整个伴奏还有唱腔都开始欢快了起来,从前奏到整个唱段都用了【快板】板式来演唱,唱腔用的是曲牌“平板行韵”的旋律(见谱例7)。

整个曲目的最后一句唱腔反复了“传承晒秋延千年”,落音在高音do上,以稳定的高八度宫音结尾。此时乐队伴奏再添欢快音乐元素,加了三个结束音(见谱例8),从后十六分音符的徵音,短促、果断地级进到高八度的宫音,干净利落、坚定有力地收尾,升华了母子团圆的愉悦。

谱例7《晒秋》第十段唱腔节选

谱例8《晒秋》结尾部分的音乐

综上所述,《晒秋》的引子部分起到了介绍徽州文化、晒秋民俗、篁岭花海、高岭云梯等旖旎风光、古老建筑及古徽州大鼓风韵的宣传作用。第一段介绍了在徽州典型的村落美景中华,母亲思念儿子的场景。第二段作为后面五段的总括,首次出现“北词”特色拖腔。从第三段到第七段的结构是并列乐段,类似于平常说的分节歌,若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上来说则是“合尾”的循环结构,每次结尾都有特色拖腔。第八段的创新之处是用“贯口”来“数蔬菜名”。第九段以再现第二段的旋律来预示场景的回归,速度的减慢则进一步烘托了情绪。第十段则充满了欢快和希望,儿子成才回乡传承晒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整首音乐是以鄱阳大鼓调“平板行韵”和“南词”、“北词”的唱腔曲牌为基础,根据演员的演唱特点进行了设计。其演唱委婉细腻、丝丝入扣,极具江南水乡韵味。其板式变化多端,节奏丰富。伴奏音乐中的西洋乐器和现代乐器元素、伴唱和伴舞的加入,进一步诠释了演唱的内容和作品的立意。

三、对《晒秋》创新传播的思考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很明显,鄱阳大鼓等鼓词音乐所受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鼓词音乐要想在新媒体大潮中更有生机地存在下去,就得进行适应当代传播语境的创新。我们先来分析这种创新的必然性,然后再以《晒秋》为例来观察其尝试。

(一)当代传播语境下创新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其中第一方面又分为几点。

所谓第一方面即是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语境的特点和要求。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并形成空前的繁盛态势,撼动了整个大众传播的语境,由此也给传统的鼓词音乐如鄱阳鼓词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现实冲击和客观挑战。

传播节奏“短平快”新媒体背景下,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随处可用,碎片化的短视频等网络内容似乎也无处不在,像一张无形的网充斥着大众的生活。当下“短平快”的传播节奏,已经与以前老百姓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家家户户都喜欢到“词堂”里听鄱阳大鼓唱四句再加伴奏音乐“奏一句”的“娓娓道来”的节奏截然不同。

传播语态年轻化在视听传媒领域中,“语态”是一个外围的概念,指视觉、听觉、语境以及风格呈现等多方面的综合样态。①王东昇《音乐选秀网络综艺热播的冷思考》,载《音乐传播》2018年第1期,第114页。当今的社会文化“网感”强烈,视听语言不断出新,多元化的音乐元素正进行着各种跨界创造。在视觉上,仅仅看一位艺人一手击鼓、一手执板,应节而歌,再加上旁边的传统乐器合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习惯了五光十色的多媒体技术视听效果的观众群了。而在听觉上,人们也需要更多的音乐元素的刺激。至于演唱上,原先老一辈的唱法咬字不甚清晰,导致大多数年轻人听不太懂,所以也不感兴趣。因此,传统鄱阳大鼓相对单薄的乐器音响、单旋律的唱腔和咬字不太清的唱法,已经需要某些改变。

传播语境新潮当今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日趋多样。如何利用这个新的媒体传播语境推动传统鼓词音乐的创新发展,既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鄱阳大鼓在新渠道、新业态繁荣的当代语境中寻找更好的保护出路和传播方向的问题。

而第二方面则是传统鼓词音乐自身样式不断转换的新生需求。在受众接受方式大变革的背景下,在新时代、新技术传播语境的要求下,在有青黄不接风险的现实挑战面前,传统鼓词音乐更要坚持为自身的生存而不断地积极调整、转换、完善。鄱阳大鼓要在让艺术形态保持自身核心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与当前受众的艺术观念和生活体验深度贴合,充分发挥其休闲、教化的社会功能,为其长期存在和流传夯实合理性基础。

(二)《晒秋》传承传播的创新性

笔者欣喜地看到,鄱阳大鼓《晒秋》在语言、唱法、表演、唱腔、伴奏、和声及传播媒介等方面,都从传统样式出发,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下面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

克服方言生涩难懂局限性考虑到演出空间和宣传环境的需求,鄱阳大鼓现有两个版本,即参赛用的方言版本和宣传用的普通话版本。但是,方言版的咬字要求也比老一代艺人更加注意字正腔圆,更接近普通话,使听众听得更清楚。此外,方言版采用传统的“民族唱法”,普通话版则用更为“时尚”的通俗唱法来唱。关于针对方言的这个处理,陆钰甫向笔者介绍:“我们到各个县里面去,或者在我们地区里面演出、不参赛的情况下,一般都会用普通话版本……让大家听得懂,听得懂的目的也就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因为(我们推出的)不仅仅是《晒秋》这类比赛作品,(还有)比如讲先进人物的、道德模范的、中国好人的这些。这些作品……(常常也)会用普通话版本。”必须说,使用双版本,尤其是有了普通话版本,很好地避免了由于方言“生涩”而引起的年轻听众群体流失,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改良。

适应视听语态“年轻化”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在视觉上,为了丰富传统鄱阳大鼓演唱时的可视、可听性,如今创作者会在演唱的同时加上伴舞、伴唱,甚至专门的道具来辅助。在听觉上,乐队经常增加伴奏乐器、人声伴唱,加厚传统伴奏乐器略显单薄的音响。而为了露天场地的演唱效果使用MIDI伴奏,既节约了人力物力,音响效果也更受百姓喜爱。在唱法上,专业的作曲家和词作者团队在声部创作上增加了饱满的和声与铺垫气氛的长音,使用了有南、北词特色的拖腔,还特意使用“贯口”凸显“说”的部分,仿佛用鄱阳话做了“RAP”,充满了节奏感和丰收的生趣,也更接近年轻观众。另外,现在的方言版改用民族唱法,显得更加圆润、通透,听众也更容易听清唱词。

运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鄱阳鼓词的音乐、文化等通过相关的手段得到了宣传。《晒秋》演唱时,背景就使用了LED屏来展示其创作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和风光等,让听众对此产生更直观的理解,这虽然不是网络内容,但与互联网微电影、短视频等宣传手段(已常用于宣传“非遗”)有类似的功能发挥机制。这段视频在打出了选送单位、曲名、演出单位等信息后,介绍了《晒秋》的发生地,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古村篁岭”:“位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青山环抱中,近百户人家世代居住在世外桃源般的山坳里。”“借助高岭梯田打造四季花海,阳春三月,成千亩油菜花,花海如金蛇舞动,梨花赛雪,桃花嫣红。”此外还提到“春夏秋冬,云蒸雾绕,如诗如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文化珠联璧合,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村落”的梯云村落等景色,当然也少不了“春日晒茶叶、竹笋、蕨菜,夏晒茄子、南瓜、豆角,秋晒辣椒、稻谷、玉米、黄豆,一年四季,绵延有序”的“晒秋”民俗。

结 语

《晒秋》获得“牡丹奖”,自有实至名归的道理。这不仅对鄱阳大鼓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其他的传统鼓词音乐,如温州鼓词等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下的传播语境对鼓词音乐的发展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提供了不少的机遇。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形式,无疑应该寻求更有创意的舞台风貌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传媒平台,并尝试与这些平台上的传播语汇的特点进行积极对话与融合。它们本有永葆青春甚至大放异彩的潜质,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如何守正出新。

猜你喜欢
鄱阳大鼓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我等你在鄱阳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大鼓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