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安市水务局,四川 广安,638500)
2014年,广安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洁净水”行动,运用市场法则,采用PPP合作模式,走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全区域、跨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的新路径,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017年4月28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调研广安市污水处理厂,称赞“广安在全省捷足先登,率先引进央企治理水污染,抓得很好,带了好头,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尤其是地埋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全省要大力学习推广”。10月19日,应西安市政府邀请,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肖雷,市委副书记严春风组团前往西安市交流广安市洁净水行动治理模式。
(1)实施“洁净水”是广安的现实环境所迫。2013年以前,随着广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未及时跟上,生活污水直排,传统农业生产产生面源污染,河流、水库等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成为广安贫困的主要因素。
(2)实施“洁净水”是广安的绿色发展所需。广安市虽然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但仍属于缺水城市,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805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30%,低于国际用水紧张警戒线人均水资源量50%。
(3)实施“洁净水”是广安的政治站位所在。嘉陵江、渠江连接长江“黄金水道”,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屏障,也是下游特大城市重庆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广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广安人有义务、有责任建设好小平同志的家乡。
(1)全域治水,实施八大行动,打破条块分割
2014年6月,市委书记侯晓春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水环境治理工作,决定开展“洁净水”行动。10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洁净水”行动的意见》,启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江湖湖库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八大”专项行动,对全域治水进行全面部署。
(2)突出重点,引入市场机制,破解资金难题
2014年9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水,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把“行动”中技术要求高、工期要求紧、管理难度大的项目技术、投资、建设、运营打包由社会资本负责。特别要加强与大型央企等企业合作,引入市场机制,将资金投入大、建设标准高的城镇生活污水厂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外包,实现规范建设、规范运行、规范管理。
(3)上下一心,强化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级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职能部门和各区市县一把手为成员的“洁净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洁净水”行动指挥部,由市政协主席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洁净水”办公室。市、县、乡三级相应成立了“洁净水”领导小组、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同时,市人大、市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将水环境治理列为重要监督议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视察洁净水工作。全市上下“一盘棋”,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水之势已经形成。
全市已累计实施“洁净水”项目594个,完成投资75.95亿元;规划建设有动力、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厂(站)235个,已建成165座,投入运行132座,开展监督性监测113座,达标60座;关停重污染企业3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家;全市共划定禁养区615个,总面积1716km2,关停拆除养殖场665户;取缔网箱2.24万只、库弯拦河养殖设施设备150万m2,实现全市天然水域无网箱目标;打捞水葫芦及水面漂浮物30余万t;建成垃圾池4.8万余个、垃圾转运站147座,配备农村垃圾清运车1600余辆;建成日处理600t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完成16个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新建堤防39km、综合治理河道66km,关停拆除小水电站5座;完成营造林任务10.4万hm2;113个乡镇804个村54.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全市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主要得益于探索创新PPP合作模式。在“洁净水”行动中,广安坚持“用未来的钱干现在的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包装项目,探索PPP合作模式。2014年12月,广安市将辖区2区1市3县108个乡镇的水污染治理项目进行打捆包装,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了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社会投资人。中国水环境集团对全域水环境提出了系统性的科学治理方案,计划投资29.51亿元,拟实施PPP项目共115个。随后,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广安及各区市县成立了水务公司,具体负责推进辖区内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运营管理。广安市PPP项目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站)58座,其中48座污水处理厂(站)投运,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PPP项目成功纳入四川省PPP示范项目、财政部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
一方面,广安市大力推广应用中国水环境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埋花园式污水处理技术,建成处理规模5万t/d的广安污水处理厂,该项目总投资2.3亿元,采用第五代下沉式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出水指标能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相比传统污水处理厂而言,地埋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占地仅为传统污水处理厂1/3;地上部分可建设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将传统的污水处理“负资产”变为“正资产”。另一方面,分类施策选定治理工艺,对于场镇人口大于2万的乡镇,选用有动力的二级生物处理方式,场镇人口在2千至2万之间的乡镇,选用太阳能微动力的生物处理模式,场镇人口在2千以下的乡镇、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因地制宜选用无动力的小型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自然处理方式,确保出水水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目前,全市规划微动力、无动力工艺新农村污水处理站51座,已建设投运25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安市委、市政府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治理水环境,既坚持打持久战,又坚持打攻坚战。2017年9月,全市启动了“洁净水”行动“百日攻坚”活动,再次掀起了“洁净水”行动的新高潮。印发全市“百日攻坚”实施方案,全域开展污染源拉网式排查,推动非煤矿山、采石场、水产养殖、医院、庙宇等重点污染源整治,建立问题台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建立健全“旬报告、月通报、季考核、年评比”工作机制。同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标语等载体,多层次、高密度开展宣传活动,市洁净水办公室、市河长制办公室联合出台举报工作制度,整合“12345、12369、2666567”三条举报热线。对排查出的重点污染源750处,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到2017年12月底,已销号620个。
(1)生态环境好了。“洁净水”行动实施四年来,全市水质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渠江、嘉陵江、大洪河、御临河广安段出川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93.7%。市级河流芦溪河、西溪河入渠江断面最好水质达到Ⅲ类,长滩寺河入嘉陵江断面最好水质达到Ⅳ类。
(2)经济发展好了。2014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和四川省。2015年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2016年、2017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继续走在四川省前列。
(3)社会反响好了。群众健康素质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居民体质达标率超过89%,人均期望寿命达76.42岁,因病致贫占比下降至34.8%。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川督察期间,收到来自广安的投诉很少。同时,新华网、人民网和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广安的“洁净水”行动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1)PPP项目推进机制亟待完善。PPP是新鲜事物,一些地方对PPP政策不了解,思想上不统一,协调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在政企合作方面,受地方财力影响,多数区市县未按照PPP项目合作协议,将项目收费纳入财政预算,拨款流程复杂冗长,有的履行签字流程耗时长达3个月,导致项目推进困难。
(2)污水处理厂运行达标率不高。据2017年第4季度监测数据,全市对113座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站)进行了监督性监测,达标的仅60座,达标率53.1%,达标率偏低;其中乡镇(新农村)污水处理厂(站)明显偏低,达标率仅为48.5%,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减排治污作用。
(3)污水收集及运营管理不到位。因配套管网建设尤其是支管网建设滞后,导致绝大多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污水收集率偏低。多数乡镇未进行雨污分流以及管网老旧破损改造等工作,造成进水浓度低、水质波动较大。一些乡镇、新农村污水处理站为节约管理成本,没有专业公司负责运营,技术力量薄弱。
(4)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依然不足。目前,全市乡镇只有30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不能有效对乡镇生活垃圾进行压缩收运。广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处理能力600t/d,每天接收处理生活垃圾达800t,已超负荷运转。同时,我市无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全市污水处理厂(站)产生的污泥大部分运往遂宁进行处理。
(1)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只有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政府要积极干预影响绿色发展的顽固观念和行为,主动向外吸取先进经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可持续性的长效发展机制。
(2)坚持改革创新思维。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以及市场法则的理念,破除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政府应该从过去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顶层设计、重过程监管、重购买服务,让社会资本发挥专业优势,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找准各自的定位,实现有机结合。
(3)坚持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区、市、县、园区治理主体责任和市级部门牵头责任。发挥好市洁净水办对洁净水“八大”专项行动的统筹、协调和督导作用,突出治理重点和主攻方向,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季考核,对任务完成好、创新举措多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任务完成差的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约谈,斗硬追责,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