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贡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四川 自贡,643000;2.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北京,100038;3.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基本方略从不同领域指明了党的工作路径,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时代需要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需要伟大思想的指引[1,2]。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撰写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任务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纲”的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破题者,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和未来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适度扩大内需的情况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4]。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运用辩证思维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得到的。它指明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使发展更加均衡和充分,这就要求运用新发展理念统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到创新提供动力、协调控制平衡、绿色关注质量、开放拓展空间、共享作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当前中国经济有效供给不足和低端供给过剩方面提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手段,是经济改革的主线,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的关键一招。
201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要求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经济建设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水利事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2万亿元,年均投资4000亿元,总规模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7年达到717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以水环境有效保护、水生态亟待修复、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等目标方向和基础保障方面的问题为导向,是补齐水利短板的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要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基础设施网络具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是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水资源仍然存在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区域水质型、工程型缺水情况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处于紧平衡的范围逐渐扩大等问题。201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2.8m3,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536,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量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2%,西北地区则高达90%以上[5]。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效率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强化协同调度,严控用水总量,优化用水结构,提升用水效能,减少不合理用水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水资源总量短缺,区域性缺水、水质不良的瓶颈,实现水资源质量高端供给和循环有序可持续利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面积近30万km2,引发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退化、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3.4%,23%河道长度水质处于劣Ⅲ类[5]。要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作为开发红线,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制和引导,科学核算区域生态水资源供需总量,实施涉水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入水排污总量,提高废水处理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用水需求,实现绿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实现由工程水利向人水和谐水利,再到生态水利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水利事业迎来了空前发展阶段。制度供给实际上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形式,体制机制的调整从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水利事业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由以前的用上水到用好水、水供给到水生态、防的住到防的牢等方面转变,要求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制度的谋局定篇作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河长制和湖长制建设,做好过程评估,不断完善推进效果。进一步完善水权转换交易制度,根据用途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建立资源使用补偿机制,有效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按照财政资金保民生、社会资本有收益、用水主体得实惠的原则,建立灵活多样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制度。探索建立独立统一的全民所有水资源管理机构体系,履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职责,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的监督。加快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支持体系,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机制,完善水生态治理补偿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水资源涵养、供给、开发与保护的系统治理思维,继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水资源的约束机制倒逼工农业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屡创历史新高,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要在水利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以江河湖泊骨干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建设。深入研究河流形态人为扰动和自然演变的规律,提出河流河势控制、蓄滞洪区建设、调蓄工程建设、水沙调度、行洪顺畅、稳固堤防的工作方案,完善流域防洪治理格局。把防洪工程建设与水生态治理、水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流域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双屏障。针对水利工程每年受台风暴雨洪水损害的特点,统筹考虑防洪、排涝与供水、水生态保护,坚持流域与区域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持续做好受灾损毁工程设施的修复。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控,加快城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减灾能力。
在综合分析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和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努力使水资源供给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相匹配,留足供给容量,提高应对特别重大旱灾的能力。科学规划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江河湖库联通工程,逐步建立多水源互联互调、多功能安全可靠的区域用水保障系统。做到科学配置、严格管理、节约利用城市水资源,提高用水和节水的效率和效益。鼓励开展非常规水资源收集、调蓄、利用的研究,推广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加大雨洪资源、再生水和海水等开发力度。结合实际,开展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供给保障率。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实施农业节水战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为重要抓手,巩固提升现有灌溉面积,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灌溉的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高效节水灌区,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强化水利科学技术供给。科学技术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地下、地表和天空水资源调配不协同;南北水资源不均衡问题没有完全改变;水能资源利用率仍有待大幅提高;水利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然滞后;水利工程新材料研究应用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高端技术供给,在水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水利信息化智能化融合、非常规水循环利用、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节水技术和装备、防灾减灾措施与人类活动、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荒漠化国土治理、经济发展规律等方面强化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2)强化水利人才供给。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变资本中最活跃的部分。要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等相结合,以水利事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强水利人才供给研究,健全水利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突出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合理分布使用,强化政策、产业引导,合理确定人才建设规划,努力形成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供给体系。
(3)强化金融支持水利建设力度。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金融工作要求,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强化水利与金融的结合,突出补短板内容,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强化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集体、社会、国外等资本综合使用,结合地区和项目实际,用足用好现有投融资和金融政策,采用灵活手段解决水利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
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前提,以节水供水、生态建设、水利前沿技术研究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顶层框架,以人才为保障,突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保护、人的发展、乡村振兴等有机衔接,提高资金的供给效率,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水利供给的方向、质量。强化中央、省、市、县的协同配合,按照中央统一规划,省市县分级负责实施的原则,做好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内外供给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是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为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水利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3〕张滇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论文,2017年5月.
〔4〕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J].新视野,2017(2):5-11.
〔5〕范恒山.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水利,2017(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