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工匠精神 编写精品教材

2018-03-23 07:53赵军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修订版课业教科书

赵军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的表征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是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分工中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追求而成为新的时代要求。术业专攻、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是它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熔铸在作品里面,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创意上。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教科书(以下简称修订版美术教科书)即是秉承这一精神理念而编写的一套适教适学的美术教材。

我国基础教育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验,至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布,历时十年左右,为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教科书的编写注入了新的思维与视角。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美术教科书(1-9年级)的修订编写自2011年始,历时一年有余。在课程理念、编写原则方面,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但在体例架构、内容选择、编排逻辑和物理形态等显性呈现方面又因适用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具编写特点。

一、调整呈现内容以优化体例架构

修订版美术教科书保留了实验版教科书(修订前教科书)的基本结构与体例,但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面进行了重新组织编排,具体措施可归纳为:删除、调序、合并、拆分、新设——即在原来实验版美术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删除部分教学实操性差的课业、调整优化课业位次顺序、合并教学目标要求重复或相近的课业、拆分教学目标过多的课业、新设教学实操性强的课业等措施,进一步统整呈现内容,优化体例架构。

(一)优化小学、初中两个阶段教科书在对应学生能力体系上的衔接

美术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段。在每个学段中,学生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具体到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对比来说,学生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因此,修订版教科书的内容呈现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坚持“每课学习内容的编排设计都落脚于学生能力体系的培养上,以期使中小学生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实现美术能力差异性的顺利过渡”。基于此,人教版中小学美术教科书将三个维度所涉及的知识、技法等可评价的能力体系作为教科书的呈现重点,并根据学生年级的由低到高对学习内容进行能力分层,以体现“阶梯式、螺旋式、渐进式编排学习内容以适合学生能力递进”的原则。

(二)分阶段优化小学、初中美术教科书的体例架构

1.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修订版教科书保留了实验版教科书在小学阶段以单独设课形式进行编排设计的体例形式,但为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领域组织整体架构,对具有共同性质的课业作相对集中,形成隐性小单元的形式,其基本框架结构是:1-5年级教科书每年级分为上下两册,每册20课,计41页内容;6年级分为上下两册,每册15课,计41页内容。参照课程标准对学段的划分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修订版教科书对小学每个学段的呈现内容也做了相应编排设计:小學第一学段(1-2年级)教科书内容主要呈现“了解美术工具及材料、进行美术游戏及以想象画为主的造型练习”;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教科书内容主要呈现“美术语言、造型要素、基本规律等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并运用所学进行富有想象力的造型与设计练习”;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教科书内容主要呈现“基于观察与体验的美术创造活动,为初中阶段更进一步的美术学习做好衔接与铺垫”。

2.初中阶段:初中学生相较于小学生而言,身体发育更加迅速,运动机能的进一步增强,心智、思维、综合能力及认知能力持续增长,美术技能的准度、精度、力度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根据这些特点,在美术课程中科学、适时地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学校走向家庭及社区,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一切,以不断提高审美品位,既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能使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修订版初中美术教科书保留了实验版教科书“一个年级一个大学习主题”的编写特色,将初中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各自设计为围绕一个大主题展开,并通过调整课业,对体例结构做了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其基本框架结构是:7-9年级教科书每年级各设学习主题,也分为上下两册,每册设5个大单元,单元内课数不等,计38页内容。七年级的学习主题为“我与校园”,呈现内容为初一学生身处的校园——即课程深度结合校园环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描绘、设计校园里的人、事、物及环境,完成绘画及设计等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八年级的学习主题均为“我与家园”,呈现内容为让学生用美术的眼光,重新观察、审视司空见惯的居家环境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及美术资源(如书籍资料、墙饰作品、日常器物及社区环境等),用艺术的再创造美化生活;九年级的学习主题为“我与社会”,呈现内容为让学生以更宽广的审美视野关注中外丰富而优秀的社会美术资源,在学习与鉴别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优化教科书课业呈现结构

一般来说,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受与了解——理解与掌握——体验与创作。这一学习过程暗合了教科书的呈现结构,即教科书应该能够基本反映课堂教学的这些基本环节。统整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修订版小学、初中美术教科书将每节课业的呈现结构系统性地归纳为导入、主体、辅助三大系统,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从而使每课教学内容的呈现结构更加清晰,关系更加协调。

(一)导入系统

导入系统由课题、导学文字(初中特有)、生活情境图片或点题正文等组成,指向课业学习目标。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2课《元宵节里挂彩灯》中,首先展示的情境图片就是一组元宵节灯会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都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关联生活记忆,唤起情感体验,并从中发现知识要点。

(二)主体系统

主体系统是三者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呈现课业的核心内容——呈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展示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赏析美术作品图例,展示步骤图、演示图或示意图及说明文字等予以呈现。区别于实验版教科书,修订版教科书通过显性呈现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突显了美术的学科本体价值与地位,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进行艺术表现的实践活动,深入体验工具与材料的功能与特性、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之间关系,并使所学内容实现内化。

(三)辅助系统

辅助系统则是穿插于导入系统与主体系统之间的呈现部分,以小栏目的形式出现:小学教科书中主要包括“学习提示”“学习要求”“学生作品”“拓展”等,初中教科书中包括新设的“知识点”“学习提示”“知识链接”“拓展学习”“小辞典”“活动”“评价表”等,它们将导入、主体两大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并使教科书富有趣味性。

三、以学习领域为纲,优化教科书特色设计

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根据学习活动的方式将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编写组依据学习领域对修订内容进行了课型定位:“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及“综合·探索”领域侧重创作性美术学习活动,定位为实践型课程;“欣赏·评述”领域侧重非创作性美术学习活动,定位为知识型课程。编写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不同学习能力编排设计课型内容,突出了编写特色。

(一)小学阶段:实践型课程居前编排,知识型课程设在每册最后,即每册的最后一课为欣赏课。这样的编排目的,旨在突出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主要通过材料及技法的多样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以美术技能的体验、感悟为主。小学美术教科书共有12册,一至五年级每册20课,六年级每册15课,总课数为230节。其中,“欣赏·评述”课每册1节,共12节,约占小学教科书总课数的5.2%;“设计·应用”课有62节,约占小学教科书总课数的27%;“造型·表现”课共有140节,约占小学教科书总课数的60.9%;“综合·探索”课共有16节,约占小学教科书总课数的7%。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实践型课程的比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特点。

(二)初中阶段:实践型课程居中编排,知识型课程基本分设在每册的首尾单元,即每册的第一单元(首单元)及第五单元(尾单元)均为美术欣赏课单元。这样编排的目的,旨在强调初中阶段美术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型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及理论支撑,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初中美术教科书共设计编排了66节课,其中“欣赏·评述”课有27节,约占初中教科书总课数的40.9%;“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有24节,约占初中教科书总课数的36.4%;“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共有11节,约占初中教科书总课数的16.7%;“综合·探索”领域的课共有4节,约占初中教科书总课数的6.1%。从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学习领域在整套教科书中所占比例的高低,体现了教科书坚持的“既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审美与全面素质;又立足于学科本体,最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编写原则。

四、创新呈现方式,突显学本属性

相较于实验版,修订版教科书特别突出教科书的学本属性,注重从学生的视角选择呈现内容,并创新呈现方式。

(一)小学低学段每课的课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编写,多以感叹句、疑问句等低龄化语言呈现,语句简短;从小学高学段开始课文则多用陈述性的复杂句。这样的行文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初中阶段在每课课题下新设“导学”栏目,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部分在行文方式上多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心理距离,利于他们在阅读中迅速形成对自我主体地位的认同。

(二)突出学习情境的创设,拉近教科书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图片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在情境的创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修订版美术教科书每课的第一张图的呈现基本均按照“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感染力,突出教学目标,图像清晰;正面教育功能为主,具有美感”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放大版面占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境感染力。

(三)精心设计学生作业,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作业是在每课重要的教学环节后所设置的学习要求,其作用或为总结巩固阶段性学习内容,或为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以便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修订版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在小学阶段的每课中是以“学习要求”的形式呈现的,一般包含三个问题(个别课中会有增减),分别以“想一想、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试一试”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提示。在初中教科书中则是以“活动一”“活动二”等形式呈现。其包含的问题类型包括“欣赏与思考”“实践与体验”“研究与讨论”“收集与了解”“探究与发现”等,内容组成一般为单个或几个问题。丰富的学生作业设计,旨在以活动带经验,以问题带思考,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四)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尝试评价方式多样化。小学阶段教科书在最后一页均设置了学习评价表,其内容包含两个部分:“我喜欢的课(共三个选项)”和“我的收获(共三个填空题)”,由学生在学期结束后进行选择与填写。初中阶段教科书则在每个单元最后,设置了“单元评价”表,以“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连线题”“实践题”等形式,让学生检验自己对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增设美术资源栏目,拓展学习空间。初中美术教科书在每册最后插页保留了实验版教科书的“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栏目,并增设了“美术资源链接”栏目,简要介绍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展美术学习的空间范围,丰富艺术阅历。

五、结语

修订后的人教版一年级、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于2012年经教育部审定,2013年秋季开始出版发行,并供全国的小学、初中初始年级开始使用。2013年其余全部教科书亦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并相继出版发行,获得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后又经过多轮的年度小修订,教材不断提高、完善。关于这套教科书中隐性呈现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教科书物理形态呈现方面的诸多创新与改进之处,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術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钱初熹.美术教育实习[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修订版课业教科书
打麦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游乐园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课业训练模式研究
Interpreting Foregrounding with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with a Case Study
藏起来的教科书
新加坡竞争委员会公布一系列修订版竞争指南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