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敬岩
2018年8月22日上午9时54分,漫画界前辈方成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虽无缘结识方老,但见画识人,读文有思,在百岁老人驾鹤西行之际,写点文字以纪念,总结这位漫画艺术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方成(1918.6—2018.8.22),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的研究专家。原名孙顺潮,笔名张化。1918年6月出生,广东省中山市人。曾任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编委、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美术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艺术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创作的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方成的艺术履历
漫画家的成长规律各不相同,方成的大师修炼之路有其独特性,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1.对漫画产生兴趣
方成自述:“小时候,我从乡下来到北京(那时称北平)插班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看到报上刊登的漫画。记得那时只有《小实报》和《实事白话报》有漫画。画的是连载四格的《毛三爷》谐趣漫画,多年后才知道是漫画家席与承的作品。上中学时,又看到上海出版的杂志《上海漫画》里刊登的各种漫画,其中有时事讽刺画。其他地方的刊物和报纸上,平时是见不到这种漫画的。”
机缘际会。漫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一粒种子,深植在幼童心中。
2.第一张漫画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时年17岁正读高二、会“画小人”的方成被学校拉去画宣传画。他画了一把大刀,上面滴着很多血,标题是“中国人的刀,哪国人的血?”意思很明了,大刀本来应该用来杀入侵的日寇的,可蒋介石却拿它砍中国人。
3.业余爱好转为职业
1942年从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方成在四川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谋职,任助理研究员,做了四年化学分析工作。
1946年方成辞职去上海,改行从事漫画创作。在《大公报》、《评论报》《文萃》等报刊发表作品。
1947年夏被聘任《观察》半月刊漫画版主编和特约撰稿人。
1948年为躲避国民党特务抓捕,方成避居香港,加入“人间画会”。在《大公报》连载连环漫画《康伯》,结集出版时被抢购一空。
4.职业变成事业
1949年夏,全国即将解放,方成决定返回上海。吴淞口被沉船堵住,无法停靠,他继续北上,经天津转抵北京,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从此扎根北京。
1950年入《新民报》(《北京日报》的前身)任美术编辑。
1951年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兼美术组组长华君武引荐下,调入《人民日报》社,先在文艺部,后调国际部任美术编辑,专画国际漫画。
5.漫路挫折
1957年“反右运动”掀起,方成因为画的是国际时事,讽刺的对象是帝国主义,没有被打成“右派”。
但他没能躲过“文革”。1957年方成为响应“百家争鸣”而发表的批评教条主义的杂文《过堂》,被人翻了出来,受此影响,被他投进“牛棚”,直到文革结束,漫画创作中断。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方成夫妻俩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6.再度春风
1976年回到北京。多年压抑和沉寂之后,方成的创作欲被改革开放的号角重新唤醒。
1980年“方成漫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举办个展的漫画家。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创作了100多幅漫画。《武大郎开店》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获《人民日报》1980年优秀作品二等奖;儿童连环诗画《王小青》获中国福利会奖。
1982年和沈同衡共同主编《漫画选刊》双月刊,出版7期后停刊。之后开始致力于幽默理论研究,并陆续出版数十部著作,年均出版两到三本专业书。
1986年年满68岁离休。
7.夕阳更红
退休后,他每天上午画画,下午作文,持续近40年。尤其是一直用电脑写文章、写书,百岁的他依然如此。年平均出版3本漫画专业书籍。
1988年获我国漫画界最高奖——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2009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二、中国的“库克雷尼克塞”
库克雷尼克塞,苏联漫画家、油画家、插图画家,是三位漫画家所采用的一个联合笔名。他们是米哈依·瓦西利也维奇·库普里亚诺夫、波尔费里·尼基其奇·克雷洛夫、尼柯莱·阿里克三得诺维奇·索柯洛夫。
画家叶菲莫夫回忆说:“他们每次先选一个题目,然后各自画一幅画,最后把每幅画中最有趣的东西结合起来。我很了解他们,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集体。他们的合作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他们不结合起来,也都会成为出色的画家。他们很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的结合创造了第四位画家,那就是‘库克雷尼克塞。”高尔基对他们“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的才干给予很高评价。
1951年方成调入人民日报社后,主要从事国际时事漫画创作,根据新闻事实进行创作,作品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很强。画家回忆,每天新华社的新闻稿来到报社,他就逐条阅读,针对当天的重要新闻,配上漫画。这种创作方式和编辑方式,近似于“配评论”,但是,它具有更加明快的阅读效果。新华社的新闻稿截至晚上9时,从确定选题,到午夜12点交稿制版,方成只有3个小时的创作时间。方成非常敬业,“如果没有灵感,就冲冷水澡,把灵感激出来”“有时候画得不满意,编辑说,停一天吧。我不肯,一定要改画,赶着时间改画,哪一天都没耽误。”这期间他在“中苏友协”开办的“俄文夜校”认识了爱画漫画的钟灵,此后他俩以“方灵”的署名合作,致力于国际政治漫画创作,配合各个时期的国际斗争,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讽刺作品。二人合作的作品,署名“方靈”,取二人名字中各一个字,合作漫画近十年,发表漫画千余幅。因国外亦有多幅转载,有过较大的影响,他俩被誉为中国的“库克雷尼克塞”。
方成作品以构思奇崛意念鲜明见长,透过熟练的线条、独特的造型和夸张而离奇的画面,展开一个个有情节的故事。方成的漫画作品不仅具有新闻评论的特质,还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性。
三、方成水墨漫画的艺术性
与青年时期钢笔线描不同,50岁之后的方成,漫画艺术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漫画起于报刊,印刷条件的限制对漫画的艺术性要求不高。延安时期,从大城市来的青年学生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征求群众意见时,老百姓就对在脸上刻画阴影的西洋技法不认同,认为看不清楚人物表情,也无法理解素描表现的明暗关系、立体效果。同时过多的线条修饰,制版繁琐也不方便。出于短平快的战斗性和传播性需要,漫画便又以线条艺术为主,去掉了阴影,同时线条粗些,制版也方便不少,这是漫画的黑白线条为主的客观实情。
方成办新中国第一个漫画个展时,为方便观众欣赏,运用水墨技法,将100多幅漫画画到宣纸上,首创“水墨漫画”。文革中遭受压抑而中断十年的漫画创作欲望,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使方成破茧成蝶,艺术变法开中国新水墨漫画之先河。他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借鉴写意人物画法,充分利用水、墨和宣纸的浸润性,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漫画的简练夸张,不仅使作品墨境意韵十足而且使漫画更具欣赏性、艺术性。
方成的水墨漫画又完全不同于旧时的文人画。文人画以宋代梁楷为代表的“简笔写意人物画”,类似于今天的漫画。宋元文人画大多是画家有感而发,受压制而不敢发,借画以曲意表达思想观点。画面多是隐士、僧人,夸张曲笔、幽默隐喻以嘲讽世俗。清朝乾隆时代的黄慎和罗聘,画过《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鬼趣图》,都属于文人画,整体上看还从属于国画,却已经具有了漫畫的雏形。
方成水墨漫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细。用毛黑勾出的线条,却有着硬笔的流畅和纤细,线条粗细变化中却流淌着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既适合报刊发表又适合布展欣赏。
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方成水墨漫画不受印刷和制版限制,再次获得突破,漫画不再依赖于报刊媒体发表,独立且真正成为具有艺术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宣传画。方成最喜欢画的是李逵、鲁智深、钟馗和布袋和尚,写上感悟词句,作品水墨淋漓、或墨或线、或染或点、或浓或淡,诗书画印一体,墨趣十足,韵横生味,富有民族特色。通过熟练的线条和笔墨,笔下人物构思奇绝,创意新奇。画面和故事对话间尽显趣味,耐人寻味。方成的书法,擅于中锋、偏锋互用,得拙扑厚重之境趣。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漫画界,由于他在水墨漫画方面的率先垂范作用,感染和引领了较多的人画水墨漫画。
四、漫画理论著述丰富
点子从哪里来?一幅漫画的成功关键在点子,方成显然有更多的渠道获得漫画的点子。
一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喜剧性语言。方成认为,语言的失误,口误、误听都是喜剧效果的重要来源。成功的漫画家就在于他能够发现生活的滑稽与荒诞,在无意识中完成自己的创作构思。生活自身就是在锤炼讽刺语言,说话夸张是最常见的。天热,说“热死了”,骂人说“脸皮比城墙厚”,都对漫画创作有启发意义。方成特别欣赏侯宝林《夜行记》里的一个段子,说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反正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这句话把观众逗得哄堂大笑,并没有提到车子破旧,观众却明晓其中的意思。一绕弯子,自嘲的意味就出来了。成功的漫画家就在于能够发现生活的滑稽与荒诞,在无意识中完成自己的创作构思。
二是从喜剧艺术中汲取灵感。方成认为所有的喜剧作品有一个共性,即讲究表达的曲折、含蓄。他乐于观赏滑稽电影、听相声,与喜剧演员交朋友。他认为漫画不是孤立的讽刺与幽默形式,它与相关的喜剧语言异曲同工,只有相互借鉴,才能真正理解喜剧风格,创作出有讽刺力度的作品。方成以“文”与“画”为例作比较:有的题材,文字善于表现,也有的题材,图画善于表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胆小如鼠”,无论如何不能将人画作老鼠,即便这样做了,也无法表达胆小的意义,更谈不上讽刺与幽默了。 但是,“落下树叶怕打破头”,就可以用图画表现。方成还通过卓别林的喜剧影片来阐明“行为”本身的滑稽效果,同样可以用于漫画创作。方成早年在香港创作作品时就经常从民间笑话《笑林广记》里寻找素材,加工改造,画成了《康伯》系列漫画。
三是把握普通大众生活。方成的漫画作品,大多以百姓大众的生活习惯、人生历程作为创作的选题。他经常将一些日常生活细节构置成典型的图画场景,逻辑的荒诞就会浓缩在其中。而这些场景和生活,来自于群众生活,通过漫画式描绘,此情此景极易引起共鸣,从而收获良好的喜剧效果。相比于国际时政漫画创作,方成十分善于把握国内批评教育漫画尺度和分寸,讽刺力度不足,无法构成社会批评。如果用力过猛,咄咄逼人,容易夸大矛盾,反而失去漫画的幽默感。画如其人,方成漫画一如其谦逊温和的性格,充满着幽默智慧,更闪烁着思想批判的锋芒。
方成头脑灵活,善于总结规律,漫画创作理论著述甚丰,主编有《当代中国漫画选》和《世界幽默笑话精品》等;出版有《方成漫画选》《幽默·讽刺·漫画》《滑稽与幽默》《方成连环漫画集》《笑的艺术》《报刊漫画》《漫画艺术欣赏》《方成谈漫画艺术》等各种漫画、杂文集40余部。
大师远去,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西丁.美术辞林漫画艺术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 方成.方成谈漫画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连齐凡夫动漫有限公司动漫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