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单,“生本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2018-03-23 11:40辛晓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辛晓佩

【摘要】預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的重要方面。教师借助预习单,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应该重视预习单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本,自主探究,并在预习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技巧,让预习单真正为教学服务,成为“生本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关键词】预习单 生本高效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47-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新课改以后,语文课时有所减少,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相当重,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单的由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生的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瞎预习”。 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方法不正确。二是教师“一刀切”。教师规定好预习步骤,学生按步骤生搬硬套。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避免笼统、单调、低效的预习内容,我将每一课的预习内容设计成预习单,帮助学生有效预习课文。

二、预习单的设计与操作

(一)预习单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预习是为学习新课服务的,因此,预习单的内容设计不能想当然,而应以文本的学习目标为指向,符合年段特点和课标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预习单中,第四项“理脉络,知大意”,不仅是本课的学习要求,也是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重点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主体性原则

预习单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因此预习单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策略,传授学习的方法。我们设计预习单要做到“心中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预习单的设计不仅仅在于给教师的课堂讲解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一个地球》预习单的设计将预习课文和学法指导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按照该预习单的提示进行预习,每一步该干什么,清清楚楚。久而久之,学生在预习单的帮助下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生长成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预习单的设计要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设计前要清楚哪些内容是必须掌握且能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努力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哪些内容是少数学生可以完成的。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份预习单中,前三项“读课文”“学词语”“写生字”为基础层预习内容;第四、五项“理脉络,知大意”“爱探究,悟方法”为提高层预习内容……这样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又让优等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二)预习单操作方法

1.使用预习单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加强指导。刚开始使用预习单,教师要尽量将预习放在课堂内完成,这样便于观察学生的预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预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不当方法,及时予以指导。当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并掌握了预习方法之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2.教师使用预习单应课前要认真批改,课上及时反馈。教师课前批改是为了诊断学生预习是否存在问题,也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授课预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交流预习环节,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指导,不必面面俱到。

3.教师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备课时要完成预习单的设计,讲授新课前发放预习单, 要持之以恒,切不可虎头蛇尾,因为习惯、方法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将预习单纳入到班级评价制度中,教师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预习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教师不妨在此环节上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巧妙设计预习单。把学生能够自主“习得”的内容,放手交给他们。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一定会使教学更有效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打造“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言菊.触摸“生本高效”理念,让花儿开得更艳[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32.

[2]吴红宇.浅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6):251.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