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困境与个人道德重建研究

2018-03-23 10:37卓玲陈京明周利
求知导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卓玲 陈京明 周利

摘 要: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受到挑战以至日趋瓦解,而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又还未形成,因此部分人群在心态上开始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主义的趋势。他们弱化人际交往中情感、友情的因素,增加经济、功利的因素,逐渐否定信仰的作用,导致信念丧失、职业道德败坏,表现出对善的漠视和对恶的纵容。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虚无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产生了内心价值诉求上的困惑,道德信仰处于缺失状态。作者认为,道德信仰缺失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缺乏主导道德规范观念的原因。因此,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信仰应当明确理想信念方向,既不能抛弃中国传统道德信仰精华和近代革命精神,又不能忽视公民日常物质利益需求和心理利益补偿需求;既要体现当下的现实性,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王尔德与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对唯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以道义和仁爱的力量来对人们灌注一种人文关切。通过“爱”的教育以及唯美“艺术”价值追求来超越虚无,从而化解内心道德困境,达到在个人层面上重建自我内心道德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转型; 道德困境;信仰缺失;个人道德重建

中圖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一、序言

根据社会学学者的论述,社会转型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变迁。在我国当下即指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简而言之,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改变。然而,现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虽然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层面上大多也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社会新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甚至有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处于道德信仰缺失状态。笔者作为一名在职大学教员,把目光投向当下我国社会转型与变革对人们道德价值的影响,及其困境形成原因与现实出路。

二、 社会转型与道德困境

纵观世界历史,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型到以工业为主的社会首先发生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其时间大致与发生在英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相当。这时期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持续兴起,以及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成为廉价的城市打工者。因此,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传统农业经济日渐萧条,而取而代之的近代工业经济却日趋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已然处于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

与此相似,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也发生了同样的社会转型。尤其是在美国传统农业相对发达的南方,随着美国在南北战争中以工业经济见强的北方的胜利,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经济,在北方工业经济的强大攻势下,不断走向衰败。大批从事种植园农业经济的农民则不得不离开原有土地,成为城市工业发展新的劳力。

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所遭遇的社会现实与上述英国和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很相似的。在这样的以传统农业社会转型到现代工业社会为主要内涵的社会转型时期,其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由于传统农业社会价值体系在新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几近崩溃,而新的适合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又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整个社会就会被蒙上一层价值虚无主义的阴影。此种情景,就如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尼采所宣称的他对他所处时代欧洲的惊人发现那样:“近来最重要的事件——‘上帝死了,即对基督上帝的信仰是毫无价值的——已经开始对欧洲投下了第一道阴影。”(G·希尔贝克,2012)这就意味着基于上帝信仰的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由于上帝的死亡而得以崩溃,社会从此变得价值虚无,世界由此变得混沌,人们在道德价值依存上也就突然变得无所适从,内心不免变得焦虑和彷徨,从此陷入了道德价值困境之中。

相对而言,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整个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像基于上帝信仰的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体系那样不断受到挑战以至日趋没落,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又还未能够及时建立起立,有些人开始在价值体系上无所适从,心态上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主义的趋势,个体道德困境继而由此形成。

三、 当下我国社会道德困境与现实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将成为我们时代最美的追求。政府对道德问题采取措施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道德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深入人心。但道德信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的主体是人,着力于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动态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作用于个体的自我心灵、思想、行动。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仅只通过他律来约束,更要加强个体道德信仰的建设。道德信仰是道德信念的最高层次,它决定了个体整个道德价值观的高度。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思想转化、文化转变,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新旧社会结构交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同的利益集团也急剧地分化整合;改革开放后,外来价值观念侵入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经历了社会转型的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主流道德信仰也逐渐丧失核心地位,价值观多元化使道德信仰追求发生变化,冲击着社会道德生活,给道德建设带来了难题。

1.当下我国道德困境下的伪善与功利

中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段话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准地概括了当下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以及部分社会人群的精神风貌及其基本生存之道——伪善而功利,他们是一群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又或是自我功利主义者。

笔者认为钱教授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其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以及大学教育现状的审察是尖锐而深刻的,他准确揭示了当下部分人群在思想和言行上的伪善性和功利性特点,在思想和言行上表现出普遍的伪善和功利、自我缺失下的麻木不仁,随波逐流以及非理性下的“暴戾”,从而陷入深深的道德价值诉求困境之中。

2.道德困境下的非理性暴戾与自我迷失

这里所说的非理性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体道德危机与困境影响下,一些社会人群在心态上正走向一种疯狂的状态。这种疯狂正如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所认为的当时正在发生社会转型的美国社会一样,就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个社会“照我说已经疯了!”就像《皇家大道》里的吉卜赛人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就是一份倒着看的报纸滑稽漫画版。这么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滑稽了。(田纳西·威廉斯,2012)因此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缺失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在群体心理上趋向于一种疯狂状态,进而可能演变成某种非理性之下的暴力,这从当下愈发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见一斑。

另外,在这种疯狂状态下,整个社会在群体心态上所体现的某种莫名的愤怒与暴戾气息也可以从田纳西·威廉斯对他所处的当时的美国社会心态的阐述得到某种程度的呼应。如当田纳西·威廉斯在回答在他的主要作品中为什么总是带有一种刺目、冰冷、暴力和愤怒的令人不安的调子这个问题时,他说:“我想,这是由于我不由自主地顺应了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和时代那日甚一日的愤怒和暴力的压力,通过身为作家和普通人的自我那日甚一日的压力自然释放出来的。”

因此,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也乏充斥着这么一种愤怒与暴戾的气氛,而这也正是社会正在转型,传统价值正在分崩离析,人们在内心价值上无所依附的必然结果。

四、实现个人道德重建途径

传统价值和理想的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必然导致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出现,一些人群在行为上变得专横、野蛮、虚伪和势利。因此人类在价值的追求上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就像尼采所言:“人类不是向动物式的野蛮状态沉沦,就是克服虚无主义。”

笔者认为,我国个体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学习王尔德与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对唯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以道义和仁爱的力量来对人们灌注一种人文关切。通过“爱”的教育以及唯美“艺术”价值追求来超越虚无,从而化解内心道德困境,达到在个人层面上重建自我内心道德的目的。

1.通过“爱”的教育以化解道德困境

根据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及哲理小说家默多克的观点,“爱”存在广义的爱和狭义的“爱”之分,狭义的爱即指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广义的爱则指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善”的追求(Murdoch Iris,1967)。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真实”的把握,而这里的“善”,根据默多克所言,则是指最高的道德价值标准,即传统的上帝所象征的一切事物。(Murdoch Iris,1967)因此通过“爱”的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自我真实的一面,以及对于最高的道德价值标准即对一切美德的追求。

因为在价值虚无的当下,人们不管其表现出来的是非理性下的浮躁和暴戾,还是物欲横流影响下的伪善和功利,究其本质,都是在不断膨胀的物欲面前不断迷失自我的一种体现,以及无法勇敢面对和把握自我和“他者”真实的一种无奈。而根据默多克所言,通过“爱”能够揭示一个人内心最隐蔽的部分,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爱的陶醉和疯狂之中,才能够充分显露其真实个性。同时,她还认为,爱具有认知功能,爱能够把一个人导向“善”和“美”。

“作为对抗自我幻想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由“爱”激发的对现实的关注。”(Conradi,1997)

“‘爱能够把一个人的注意力导向充满令人惊叹的多样性的世界,从而使人远离自恋和由此导致的所有的错误的观念。”

“通过爱使我们具有的对他者的洞见能够使我们在他者身上发现‘美的真实。”

因此通过“爱”的教育,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爱,都可以使人们产生关注自我和他者真实的兴趣,因为不管什么形式的爱,都是基于这样的动机,即对他者或自我之外世界“真实”知识的探索。

总之,爱是一种想永久拥有“善”的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能够使人不断进步的力量,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产生对“善”以及“真实”的渴求。作为当下的成人大学生,必须且只有通过“爱”的教育,才能够最终了解生活的真谛,由一个道德困境中的非理性暴戾者和自我功利主义者变得理性、豁达和更加通情达理。

2.通过唯美“艺术”价值追求以重建个人道德

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除了通过“爱”的教育来加以化解,通过对唯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來化解其道德困境则是其可选择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因为正如默多克在回答在没有了上帝的世界里,人们应当用什么来作为道德的指南的时候,她说答案是“善”,而艺术是通往“善”即最高道德的最有效的,而且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是许多人仅有的途径,因为“唯美的艺术能够传达超完美的概念,它以一种象征的力量,通过表达真理实现拯救。”(何伟文,2012)

因此,艺术能够教会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和普遍的人性,比如通过思考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来了解人性的真正品质;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也具有解放我们心灵的性质,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和爱戴真实的事物,关注我们自身之外的世界,能够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自我”和“他者”的真实,而不至于陷入贪婪性的自我机制当中去。比如,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和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他人的世界以及自我之外的风景产生兴趣,从而帮助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具有忍耐心和宽容心。

唯美艺术家王尔德认为,自然界是不完美的,只有艺术可以做到精致、完美,人们从自然界看到的美源自艺术的创造,如果没有艺术,自然的美就不存在(奥斯卡·王尔德,2000)。王尔德的艺术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的混乱不堪。因为这种混乱不堪、价值虚无、充满无序和不和谐的社会现实不可能使人产生美感,也无法使人在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予随波逐流。因而只有艺术,只有通过欣赏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并把一切现实因素融入其中的伟大艺术,人们才有可能理清所有本来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现实的无序,从而从自我精神困惑中走出来。

“艺术,它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艺术能够使许多在别处看来模糊不清,甚至令人困惑不解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Murdoch Iris,1997)因此,当下人们,尤其是成人大学生要走出现实的道德困境,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特点,通过对“艺术”尤其是对伟大“艺术”的学习与追求,在最高的灵魂当中激起“爱”,最终通过“爱”和“艺术”的途径提升自我道德,化解个体道德困境,从而实现自我精神上的救赎。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条以自我教育促进道德自律的科学途径。

五、 总结

社会转型是我国当下的主要时代特征,这也是我国要实现从一个传统性、封闭性的农业国过渡到现代性、开放性的工业国必须经过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平稳过渡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能否最终取得成功。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形成的道德困境的解决,及其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心理层面上的健康,对于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平稳过渡关系重大。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价值诉求困境问题,并通过加大对人们尤其是在校成人大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從而尽可能在其灵魂当中激起高尚的情操和“爱”的能力,使其能够关注真实,克服价值虚无,最终走出自我道德困境。

参考文献:

[1](挪威)G·希尔贝克,(挪威)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郁振华,刘 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伟文.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英)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4]李 彬.当前个体生活的特点及其道德困境[J].道德与文明,2011(3):102-106.

[5]赵庆杰,刘曙辉.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33-38.

[6]刘 燕.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52-55.

[7]晏 辉.现代性与现代道德困境:科学的立场与哲学的视野[J].学习与探索,2015(8).

[8]胡 娟.从自我观看现代性道德困境及其解决路径——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9]胡传明,陈施施.后物欲时代大学生道德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0]蒋圣斐,郭洪涛.试论当前道德困境与道德他律建设[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7(1):69-71.

[11]竹立家.走出道德困境的现实选择[J].新视野,1995(6).

[12]于振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及重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试论社会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