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言语发展能力的问题探析

2018-03-23 10:37李颉
求知导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问题

李颉

摘 要:随着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也随之产生。虽然现在政府、教育机构以及社会福利机构对此关注极大,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言语发展成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文章旨在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以期丰富和完善已有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言语发展能力;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留守儿童言语发展能力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普通话水平较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语言领域明确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普通话认识不足,5~6岁的留守儿童说普通话不标准,4~5岁留守儿童听说过普通话但是不会说,3~4岁留守儿童中有的儿童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普通话、怎么说以及它的用途。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他们根本不会使用普通话,都是在用方言跟人交流。

2.农村留守儿童言语表达能力较差

通过在农村儿童园的观察研究发现,60%的3~4岁农村留守儿童对教师的提问缄默不语,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不会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少言寡语,有的儿童只是用手势或是摇头、点头来代表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对5~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也同样出现这样的情况,回答了教师的问题的10%的5~6岁留守儿童中,是以几个词语出现的,彼此之间不连贯,较少的儿童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如教师提问儿童:你能从老师手中拿的这幅图画中看出什么?大声分享给大家。儿童回答:人、天空、草地、马。这同样出现在儿童一起玩耍时或是教师组织游戏时,儿童不会主动向其他玩伴说话,更不会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少与其他儿童分享心情。这就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言语表达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距,言语表达能力较差。

3.農村留守儿童言语理解能力发展迟缓

在农村儿童园的实际观察中发现,55%的3~4岁留守儿童对于句子和词语的理解有偏差,而40%的4~5岁留守儿童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存在疑惑。将近27%的5~6岁留守儿童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对教师说出的道理没有真正明白其含义。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随着留守儿童的年龄增长,言语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但是根据正常儿童的言语发展指标,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言语理解能力上发展比较迟缓,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言语发展能力的因素

1.家庭因素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大大减少了父母与儿童的接触时间,照顾和养育儿童的重任就落到了监护者身上。而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是留守老人,他们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没有接触过普通话,更不会和留守儿童用普通话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对普通话的了解,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普通话练习和掌握的机会,直接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通话水平。

2.教师因素

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数量有限,缺乏一些优质的专业教师。教师的质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关键影响,教师如果缺乏专业培训,不仅在理论上缺少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缺乏实践探索,那么教师就难以做好对儿童关键期的培养,错过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儿童具有发展的潜能,他们的潜力和优势也难以被教师挖掘。

3.儿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大多比较内向腼腆,不会主动与人说话,喜欢憋在心里,就减少了言语练习的机会,言语发展能力也就随之有所下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通话水平、言语表达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这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言语发展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分析出家庭、教师、儿童三个影响因素,通过整理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普通话水平较低;第二,农村留守儿童言语表达能力较差;第三,农村留守儿童言语理解能力发展迟缓 。

参考文献:

[1]陈春梅.试论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2]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问题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