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应对: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2018-03-23 07:51杨筱寂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杨筱寂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信息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传播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一定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创造良好的校园自媒体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33-0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方式得到极大的拓展,新媒体不断发展,人类信息传播方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根据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3%,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青年学生更是主要群体[1]。高校学生是青年学生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积极追捧和使用自媒体工具,将其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通过自媒体,高校学生一方面拓宽了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也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了极大影响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加以关注,积极探讨应对之策。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2002年,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Gillmor)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2003年,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在“We the Media: Grass-

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一文中进一步对“自媒体”做了概念阐释:“‘自媒体是普通公民借助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借此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和自身新闻的途径。”[2]简言之,自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上的每个账号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每个人都是记者、编辑或者评论员,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发布评论。在我国,互联网平台中最主要的自媒体工具包括微博、微信、QQ、百度贴吧、BBS论坛等。

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速度上有其显著特点。一是传播主体的分散化和平民化。信息的传播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新闻机构或掌控新闻机构的某些人,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是网络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二是传播内容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一般都经过层层审核再发布,信息内容一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分散的个体的人,发布的大多是未经审核或检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所以很多信息良莠不齐且可信度待考察。三是传播方式交互性和自主性。传统媒体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一对多,是从点到面的传播。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工具自主发布信息,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点评,也可以对别人发布的信息加以关注和点评。这种传播方式是自主和交互的,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一[3]。

此外,由于普通人可以运用自媒体,不经相关部门审批,不受相关规章制度制约,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信息,特别是发布一些突发性事件。而其他广大的受众只要转发就可以使信息广泛传播。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也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很大程度迎合了大学生寻求拓展人际交往的情感需求、表达方式个性化的强烈意愿和快捷高效的生活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的挑战

(一)传播主体分散化挑战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权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垄断优势。而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相对有限,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教师渊博的知识、精辟的分析所折服。加之教育制度的安排,教师在传导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完成思政课教学中享有主导权。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热衷使用各种自媒体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并将之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自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又使得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其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教师,由此带来的海量信息弱化了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特别是通过自媒体快速及时广泛传播的某些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往往是手机控或者微信控的学生早已关注,而教师因为对信息关注不够及时反应稍微滞后。这些都使得思政课教师享有信息资源的主导权面临挑战。

(二)传播内容复杂化冲击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管是教材还是具体的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处在思想活跃期,喜欢张扬个性的大学生容易对直接的意识形态教育存在抵触心理。自媒体时代,言论表达自由化和发布主体分散化造成信息流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性化的信息泛滥,大量信息未经审核已被大规模转发,其中的很多内容不真实,甚至包含谣言或非法的内容。为了赢得关注和点击率,有些人或媒体大量发布或转发庸俗甚至低俗、媚俗的内容。更有的大学生为了吸引粉丝、“搏出位”,制造并传播一些不道德、无节操、无底线的恶俗信息。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在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前很难及时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在青年学生中,网红成为时尚,恶搞文化流行。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媒体传播的各种反主流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更乐于接受。这些都对思政课严肃高尚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冲击。

(三)传播方式交互化挑战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通过单向的方式向处于被动地位的學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控制与被控制、独语与无语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一对多,中心对边缘”的结构特征[4]。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心理状态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渴望自由表达思想抱负并得到支持。自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生渴望表达的情感需求契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一般运用多媒体方式,将传播内容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容易引起共鸣而被广泛接受。这种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自主性,使得青年学生更乐意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工具作为平台,发布信息,发表评论。通过各种终端设备,他们可以随时登录微博、微信等,轻点指间就可以更新心情状态,或倾诉烦恼,或分享喜悦。在思政课上不能表达的思想和话语在自媒体空间大大得到拓展,这使得部分学生抵触思政课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

自媒体时代到来的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一方面,国内各种阶段性社会矛盾突出,如环境问题、贪腐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经自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和放大,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普遍的心理空虚和迷茫相互交织,产生叠加效应。一些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怀疑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在信息资源和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利用自媒体加强了对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攻势。而我国在网络监管和立法上还不够完善。网络空间上大量不良信息肆意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封建迷信等不良观念冲击并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部分学生不仅质疑思政课教师,还抵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的学生甚至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5]。这些都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之策

(一)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媒介素养

1.教师应该摒弃“以我为主”“说教”的教育理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开放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同时,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与之建立平等的良好的沟通途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掌握自媒体技术,熟练运用各种自媒体工具,及时获取自媒体带来的最新信息。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媒体与学生更有效沟通和交流,深化教学效果。

2.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成为“信息把关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6]。教师应该培养对自媒体信息反应的敏感度、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针对通过网络披露的各种热点和敏感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准确判断。当下,学生已经把各种自媒体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将之作为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但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媒体当作了休闲娱乐的快餐文化。与学生相比,教师要更善于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思辨,充当学生的“信息把关人”。同时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媒体信息自我把关的能力[7]。教师在使用自媒体时,应更多地关注有较强思想性和学术性的信息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媒体来促进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媒体带来的信息泛滥和价值多元的大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和信仰自觉。对某些负面的信息,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保持警惕;同时,要自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高度信仰,与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1.利用自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思政课四门课程的教材是统一规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在坚持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充实教学內容。比如,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等在课前了解和收集与课程相关、学生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后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做出正面回应,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深入学生头脑;另一方面,自媒体信息内容多样且大多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教师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心理和精神需求,从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凸显理论教学的生动性。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上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课件,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健康的自媒体网络常用语,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关于中国的外交时,可以用“中国的微信朋友圈”图文并茂地生动展示中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2.可以利用自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在自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愿望,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比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爱国”的专题,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前导入——师生互动——理论学习——分享心得”等几个模块。“课前导入”选取自媒体上最新的与爱国相关的热点话题,之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引入关于如何爱国和理性爱国的理论学习,最后师生共同分享关于爱国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师生互动和共同分享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观念碰撞、情感共鸣,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自媒体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自媒体已经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政论课应该主动出击,占领这块阵地,利用其生动活泼又便捷高效的形式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开设思政论课“微课堂”或“第二课堂”。比如,可以设立思政课的微信公众号,在其中分享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关于最新热点问题的解读,上传音频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分享自媒体上新颖的生活小常识和小知识,吸引学生投稿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这些投稿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或是音频视频的多媒体。①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上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还有的教师利用自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布置网上作业、检查教学效果。这些都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必须强调的是,利用自媒体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没有作为根本的“第一课堂”的精雕细琢,仅靠辅助的“第二课堂”的补充教育,根本实现不了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健康形成,更不能完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8]。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自媒体环境

当然,应对自媒体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更需要高校学校层面的支持,为思政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校园自媒体环境。

首先,学校应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培训活动,为思政课教师聘请专家,开设讲座,传授自媒体制作、使用技巧;或鼓励教师访问交流,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媒介素养;教学主管部门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深入到自媒体环境中,运用自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自媒体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其次,学校和各相关单位应该大力支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媒体教学和交流平台。应鼓励各宣传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积极支持并参与思政课教学平台的活动,如“爱国随手拍”最佳照片征集、“我与中国梦”征文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对这些活动提供各种支持,以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再次,支持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的网络建设和管理维护,网站的运行应该快捷,更新及时,内容应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并注重互动性,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要及时回应,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

最后,学校应加强校园自媒体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建设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构建健康的校园自媒体环境。学校应重视对校园社团组织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社团组织自媒体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媒体素养。

总之,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教学任务更加艰巨,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积极应对。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校园自媒体文化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利用自媒体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參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

[2]Dan GILLMOR. We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EB/OL].[2011-12-18].http://oreilly.com/openbook/wemedia/book/index.html.

[3]李梅.自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5(12).

[4]尹朝晖.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困境及其重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吴艳冬.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其创新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6]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7]严芳.自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8]袁雅莎.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猜你喜欢
自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