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探析

2018-03-23 07:51靳苗苗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

靳苗苗

摘 要:道德分为绝对道德和责任道德两类,马基雅维利将政治思考与普遍道德思考区别开来的“君主道德”就是责任道德。而绝对道德并非只存在于普通人之中,它在国家政治和国际社会中同样存在。必须区分政治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在评判政治行为时,应用政治标准去审视,同时,要警惕国家利用普遍道德美化其谋取私利的政治行为。在国际互动中,不仅仅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出发点,而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努力维护“责任大国”的形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关键词:政治;绝对道德;责任道德;人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67-02

柏拉图认为,“道德即至善”;亚里士多德主张“道德、正义是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标准,分类各有不同,本文道德分为绝对道德和责任道德。绝对道德,强调世界上存在着绝对的普遍的道德准则,道德内存于普世规律、人类天性和其他基础来源之内。它是以人性为支撑的,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评判具有统一的标准,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任何行为只要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无论结果怎么样,就算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也是不道德的。这一理论以康德为代表人物。而关于责任道德的概念界定需要从理论、典籍中进行提炼。

一、现实主义关于责任道德的阐述

(一)《君主论》中的责任道德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阐述了君王如何拥有权术、确立威信,许多手段涉及暴力与欺诈,但这并不意味着君王的一切统治都必须用无情、诡道去实施。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的朦胧地带,马基雅维利的立场难以捉摸[1]。他的政治观是从对“人性”的考量与认定中得出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理,他认为人性是多变的,在政治的世界里,他只谈人性中的哪些成分是永远有利于君主统治的。作为一国君主,他不能以普通人或是普遍的道德准则去统治国家,他的政治行为必须按照一套不同于绝对道德的规范去行事。马基雅维利主张一种将政治思考与普遍道德思考区别开来的“君主道德”,即:《君主论》中的责任道德,他所坚持的这种道德是建立在政治层面上的行为标准[2]。具体体现在:(1)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于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他人的意志之上,君主信任他人不能如普通人那样,而是要谨慎明辨,但不能杯弓蛇影[3]。(2)君主必须如狐狸般狡猾去辨別陷阱,同时化作凶猛的狮子去树立威信,“当遵守信义对自己的政治统治不利或者当初做出承诺的理由不复存在时,君主绝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3]。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必须伪装和善,掩饰自己的恶意而去看穿臣民内心的恶意[1]。总之,马基雅维利强调,君主的一切行为以政治统治和国家利益为目的。

(二)摩根索强调责任道德

政治不是道德的功能,而道德是政治的功能。道德是权力的产物。摩根索曾强调:民族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也不同于普通人所遵循的普遍道德,因此,现实主义警告:不能把国家道德同普遍道德混为一谈,否则可能为国家带来可怕的后果;而另一种情况就是,民族国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但又考虑到国际社会的约束和国际道义的要求,致使其无法赤裸裸地、不择手段地,甚至不惜动武以攫取国家利益。于是,民族国家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基于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区分政治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在用政治标准评判政治行为时,需要警惕国家利用绝对道德美化其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政治与绝对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绝对道德的关系在国家对外政治活动方面主要体现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和人道主义干预上。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必须按照一套不同于一般人的道德标准进行统治,但在政治与道德的中间地带,也隐约透露出:君主统治并不只有伪装、无情和诡道。绝对道德并非只存在于普通人之中,它在国家政治和国际社会中同样存在,因为政治需要绝对道德来维护国家形象,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社会的支持,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绝对道德也要求处于人类社会中的政治遵循它,按照其规定的准则进行政治活动。

(一)中国古代人道主义干涉思想蕴含着绝对道德的因素

儒家关于人道主义干涉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首先,孟子主张:“天吏可伐无道”、“以至仁伐至不仁”,这些主张都含有“人道主义干涉”的思想[4]。其次,司马穰苴认为:战争的目的是“除暴安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这也许对处理当代人权与主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

关于人道主义干涉、人权保护,墨家战争伦理思想中早有表述。首先,墨家主张“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攻伐。①其次,墨家认为人道主义干涉是有前提的,即“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5](《墨子·非攻下》),只有弱小的国家才会受到较强一国的入侵,因此只有弱势的一方需要救助。再者,关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立场和态度,墨家支持“诛暴”,即:支持正义之师讨伐暴政。但是,又担心“好攻伐之君”,借“欲以义名立天下,以德求诸侯”之名,行侵略别国之实的卑劣行径[6],因此,墨家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最后,基于“诛暴”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考虑,墨家严格规定了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标准,那就是符合正义,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最高伦理原则。但当武力干涉与最高伦理原则相违背时,墨家就无条件地放弃盲目的人道主义[6],并且从《墨子·鲁问》中可以总结出:墨家主张将“诛罚”的权力交给“行广而无私”的“天”来裁定和执行,这对当代联合国的角色定义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以中国援非为例

1.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关系进入新时期,万隆会议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互相了解,之后中国政府向非洲提供政治、经济方面的支持与援助。1962年至1963年,中国领导人在访非期间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在国内不太富足的状况下,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7]。之后中国对非援助不仅包括政治和经济支持,而且还增加了军事、物资方面的援助;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非援助的工作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提供援助转到互利基础上的经济技术合作[7]。至此,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呈现出新的蓝图。步入新世纪,中国增加了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对援助领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逐步倾向于非洲民生和能力建设领域,更加注重“义利并举”。

2.中国全力援助非洲疫區抗击埃博拉病毒。2014年,西非的一些国家出现埃博拉疫情,我国向非洲国家提供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率先投入试验性药物和疫苗,并派出1 000多名医护工作者,在该地区培训1.3万名当地医护人员[8]。

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促进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非洲人民获得了切实利益,更值得肯定的是在埃博拉疫情蔓延非洲时,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医疗技术援助等多方面给予疫区最大的帮助。中国在对非援助中,政治与绝对道德的有机结合可见一斑。

三、政治与责任道德的关系

“国家就意味着罪恶”,责任道德与政治的结合在普遍准则之下被认为是国家不道德的集合,但国家的统治需要政治领导人按照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甚至采取文明社会中不能接受的政策。政治与责任道德的关系显而易见,前者需要后者,而后者迎合前者,责任道德更像是为政治量身定制的行为准则。下面以白起坑杀赵军40余万加以说明。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结果秦国胜,40余万赵军全部缴械投降,除去240名年龄较小的士兵,白起将其余的赵军全部坑杀[9]。

白起坑杀赵军,从绝对道德层面出发,他无权决定40多万人的生死,其行为是遵循绝对道德的普通人无法容忍的,然而在关乎一国利益和政治较量的问题上,决策者有时做不到遵照绝对道德的标准和规则来制定方案。作为秦军主帅的白起面对40多万的降军,即使他心生怜悯、产生恻隐之心,但他所有的决定必须代表秦国的立场,以维护秦国利益和军事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对40多万赵军的处置必须慎之又慎。如果将40多万俘虏带回秦国,那么秦国必须提供大量的粮草和军用支出以供养他们,而这笔巨额支出是秦国不堪承受的重负,而且白起也担心即使养活了这些俘虏,也难免会“养虎为患”,保不准这些赵军伺机发生叛变;但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放他们回去,又可能“放虎归山留后患”,这对秦国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在绝对道德和责任道德之间,他最终选择为了国家安危利益不顾一切,坑杀赵军40余万,除后患。

四、结语

无论是责任道德,还是绝对道德,政治共同体在实施政治行为时都需要取得道德的制高点,实现政治与道德的默契结合。在国际互动中,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不仅仅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出发点,而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努力维护“责任大国”的形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防止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努力消除矛盾,加强交流与合作,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83-184.

[2]马克·B.布朗.民主政治中的科学:专业知识、制度与代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2.

[3][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0-84.

[4]倪乐雄.儒家战争观与国际安全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6).

[5]司马哲.墨子[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104.

[6]杨建兵.先秦平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墨家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7.

[7]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2-241.

[8]综述:抗击埃博拉之路 中国贡献重大[EB/OL].中国政府网,(2015-12-28)[2017-01-13].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8/content_5028463.htm.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831-1836.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跟踪导练(一)5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