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始终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同时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针对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相关策略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小学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对于“有趣、好玩、新鲜、奇特”等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基于这一点,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与知识之间重要的纽带联系,建构起知识和能力跃升的有效桥梁。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环节,同时不断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积极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之下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锻炼科学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
(一) 营造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数学课堂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模拟创设故事情境模式,需要事先在备课时认真选取合适的学习素材,时刻注意到所选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并且一定要有足够的趣味性,通过简单的联系将课本内容编制成极具吸引力的小故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穿插趣味故事的讲解和分享,既能够有效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趣味故事创设的数学情境下,学生基于对故事的兴趣,思路紧跟教师节奏,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深入讨论,进而激活思维,从丰富的故事情节中产生强烈而浓厚的探究欲望,能力得到了拓展,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二) 模拟游戏情境,提高知识理解掌握度
数学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其趣味性极端重要,小学生在面对较为枯燥无味、抽象乏味的数学定理和性质时,往往会产生畏难心理,出现一系列的无助和退缩等负面情绪。游戏在学生中一直深受欢迎,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将适当合理的游戏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情境创建中,加深数学知识的趣味化程度,提高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自主地调动所学知识,不断进行新知的探索和新式思考模式,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质数和合数相关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为每个组写出10个100以内的自然数,然后让每个组分辨出其中的质数和合数,速度最快和准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小组比拼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最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再现生活情境,树立学以致用的教育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极高。因此,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教材的束缚,回归真实生活,對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时刻感受到数学与实际日常生活的联系之密切,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例如,在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大小,从而获取形象生动的数量估值准确度。再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地面瓷砖、灯管、门、气球等具体的事物,与课本中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进行一一对应,进而熟练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四) 创设悬念情境,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有效合理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质疑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自主思考之后,充分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全班汇总讨论。教师通过故意设疑、制造悬念等教学方法,不断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活跃思维大脑,培养创新意识,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便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可能性”章节时,可以创设一个抽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商场为了回馈顾客,组织购物抽奖活动,在统计中发现,100名顾客中有15人获得了二等奖,1人获得了一等奖,其余人获得了三等奖,试问如果让两名顾客进行抽奖,二人同时获得二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教师通过设置如上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题目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且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思维也得到充分拓展。
(五) 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上,将课本书面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相关问题,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直观的体验感受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所在,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事先准备的圆柱体、长方体模型进行拆解,用刻度尺来衡量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公式的计算和数据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计算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般思路,然后进行总结汇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公式,而且也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三、 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细心观察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将所观察到的特点和结论应用于课堂中多样化情境的创设和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会不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静.关于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7,(6):72.
[2]吴丽环.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70-71.
[3]袁琳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速读(中旬),2017,(11):222.
作者简介:
薄金颖,辽宁省大石桥市,大石桥市沟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