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地理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2018-03-23 12:00伏成云
地理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价值观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践行党的教育路线,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体现地理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本文试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立德树人;实施路径;价值追求;地理学科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明确提出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中学阶段,如何结合具体学科的特點,践行党的教育路线,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对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成因及路径等探索,探讨地理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百度“立德树人”,其表述为,立:树立;德:德业;立德:树立德业。树:培植,培养,树人,即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指树立德业以培养人才。立德和树人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立德”是前提、基础,“树人”是目标、方向。“立德”为“树人”,欲“树人”,先“立德”。同时,立德树人还具有双重意蕴,既有立学生之德促其成长之意,又有立教师之德促其育人之蕴。本文主要探究地理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进行树立德业、德性、德行的教育。

立德树人内容广泛,内涵丰富。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目前,关于立德树人内涵最核心的表述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12个词24个字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地理学科教育中,就是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瞄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按照课程标准,选取适当地理素材,对学生进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等教育。

二、地理学科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背景

1.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一定社会的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地理学科教育必然为当前的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十分重视立德树人教育。毛泽东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江泽民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由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几代领导人都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国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走进了新时代,党已经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立德树人教育,作为对全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大政方针之一,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进入新阶段。地理学科作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也必须遵循、遵守和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也应该为立德树人教育做出地理学科的独特贡献,实现自身的学科价值。

2.地理学科教育方向的迷失

汽车飞驰,需要动力和方向盘。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动力和方向盘,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地理学科教育必须教导学生有为国效力、为民尽力、为个人成长出力的动力;有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导向。

但在目前高考制度存在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还存在“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的现象,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状。许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士考量地理学科的教学、学生学业成绩好差的标准,依旧是定位于学生的分数,他们的目光聚焦于升学率,忽视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出现教学与学习方向上的偏差。究其原因乃是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从中作祟,导致地理教育的本性在方向上出现迷失,更与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立德树人教育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3.地理教师思想认识的不足

毋庸讳言,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和政治思想品德等科目联系紧密,大部分内容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属于政治科目范畴之一。该现状导致长期以来,许多地理教师思想上存在以下认识误区: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政治科目的事情和政治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大张旗鼓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就会“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探究出现这种片面认识的根源,乃是在我国课程分类中,绝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分科课程,每位教师教授一门学科,这就导致学科之间教育出现脱节和割裂的情况,许多教师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想,各科目在立德树人教育上难以形成合力。

加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地理学中尽管也蕴含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其在地理学科中分布不集中、不明显。如自然地理学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内容具有理科性质,与立德树人联系不密切;人文地理学中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内容也和立德树人联系不紧密,授课教师缺乏从德育的视角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挖掘。因此,地理学科的德育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突出。

三、地理学科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

1.正确理解立德树人教育内涵

“知之愈深,行之愈笃”。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源远流长的江河,对于立德树人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如果自己思想上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的立德树人教育认识肤浅,一知半解,在地理教育中就会照本宣科,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达不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只有自己认真学习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个人、社会与国家层面加深对立德树人教育内涵的把握,如果遇到不理解、不明白,搞不清、弄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专家请教,上网搜索等方式,释疑解惑,夯实自己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通晓其实质,领会其精神内涵,认识其实施的意义,灌满自己的小“水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地理教育教学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境界。

2.争做立德树人教育表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德育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首先需要教师自己师德高尚,如果教师品德低劣,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便无从谈起。在师德遵守方面,上级相关部门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暗合了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够按照上级要求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固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道德信念。就可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的要求。若教师要求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过程中,而自己的办公室却存在“长明灯”,水池中存在“长流水”,浪费纸张、不随手关空调等不节约现象,不做示范,不做表率,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苍白无力。因此,好地理教师的标准应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师德高尚、身正为师,其次才是业务精湛,学高为范。

3.确立立德树人目标为先

韩愈在《师说》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但对教师的作用做了定位,而且把“传道”,即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丘明也把立德放在其它各育之首。地理教师备课时应当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放在首位,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但在许多教师的教案中,三維目标的设计,通常以以下顺序呈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他们将地理学科承担的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价值目标放在最后。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一个摆设,就是唱高调、喊口号、贴标签。其实,从地理课堂教学最终目的看,三维目标中最应当放在首位、也是每一节课最重要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在每一位备课教师心目中,即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最末位,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它才是每节课的终极目标,而非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之一。如在“水圈和水循环”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想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从促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塑造地表形态;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立意,不能仅盯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等知识内容传授。

4.深挖教材中德育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广博,内容众多,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跨自然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这些诸多内容中,并非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专题都能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教师应研究课标,分析教材,找到立德树人教育和地理授课内容的共同点、融合点,适时渗透。对于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的,如课标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基础,名正言顺的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对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联系松散的,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应及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一部分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几乎没有联系,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自然地理内容,对于这些,教师不必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5.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

杜威强调“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什么问题的教学”,指出一切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地理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抓住学生,对其适时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应结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总结”等具体教学环节,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深入浅出的摆事实讲道理,把看上去“高、大、上”的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在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发芽。例如,在“中国的疆域”一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由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疆域,适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融德育于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亚里士多德把“德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之德,另一种是行为之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地理教育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打德育建设的败仗。教师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形式展开。如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教师可以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把热爱祖国的教育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保护环境,改善家乡人民生活开始;把热爱人民从热爱父母,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等身边小事做起。通过日常地理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感知立德树人的魅力、领悟立德树人的真谛,从而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找到其实施的着力点,把立德树人从理论推向实践,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地理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104(0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伏成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J].地理教育,2016(04).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价值观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我的价值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Gwendolyn B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