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府城道路交通提升改造研究

2018-03-23 04:02
山西建筑 2018年30期
关键词:府城街巷人行道

巩 慧 娟

(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太原府城作为太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面临风貌杂乱、交通拥堵、文物破败等问题。近年来,太原市政府加大了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力度,从城市居住空间入手改善民生,并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修复、展示和功能更新。同时,对府城小街小巷进行了有规模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脏、乱、差的问题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府城内交通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路面状况差等问题还大量存在。本文通过对太原市府城道路交通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1 府城内现状情况

1.1 府城建设情况

府城内高层建筑区域占地216.9 hm2,占府城总用地的23.2%,总体上呈“T”字型带状分布格局,沿新建路、解放北路、府东府西街分布较为集中,其余区域小规模零星分布,插花式建设的特点较为明显,分布在万达、国贸、柳巷沿线等八处片区。

多低层建筑区域占地475.77 hm2,占府城总用地的50.8%。

1.2 人口现状

府城范围内现状常住人口30.55万人。其中杏花岭区20.02万人,迎泽区10.55万人。

2 现状道路交通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道路情况

府城内现状道路总长度77.79 km,其中主干道长度为15.93 km(迎泽大街、建设路、北大街、新建路计1/2长度),密度为1.69 km/km2,次干道长度为10.71 km,密度为1.14 km/km2,支路长度为51.15 km,密度为5.44 km/km2,路网级配比例为1∶0.67∶3.22,主干路和支路网密度均稍高于规范,次干路由于受龙潭公园、儿童公园等的影响,东西方向无贯通的次干道,南北方向仅肖墙路—柳巷一条,密度低于规范要求,导致府城内次干道集散功能不足。

2.2 现状存在问题

2.2.1道路路面状况较差,影响出行

府城内部分街巷存在年久失修或是被施工损坏,造成路面破损严重,坑洼不平,严重影响居民出行。

2.2.2路网结构不完善

受工程投资、拆迁安置、文物保护等限制,府城内存在断头路尚未打通;同时府城内街巷贯通度较差,错位交叉口较多,导致街巷分流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发挥疏解干路交通的功能。

2.2.3道路断面不完备

受工程投资、拆迁安置、文物保护等限制,小街巷存在人行道较窄甚至没有人行道现象,导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及交通安全。

2.2.4整治不到位,市政工程管线协调改造程度低

街巷在改造过程中,对地下的老旧管线、雨污合流管不做更新和改造,对架空的电力线、通信线也不做入地改造,致使造成“拉链马路”情况,浪费建设资金和资源,社会影响差。

2.2.5配套设施缺乏,宜居性有待提高

府城内街巷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如应80 m~100 m设置一个的果皮箱,街巷沿线基本没有,同时交通设施也存有不足,公交线路较少同时公交站台均为简易站台,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

2.2.6管理不到位

由于府城内多为老旧建筑,配建停车位严重缺乏,导致府城内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现象严重,造成道路交通通行混乱,人、车、非机动车混行。同时府城内存在占道经营现象,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同时对城市景观也造成不利影响。

部分道路用地被周边单位占用。

3 道路交通改善措施

3.1 道路

1)道路路面结构:以利用原有路基、路面为原则,针对现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历史街区及商业区步行街,建议结合区域特色选择青石板、青砖等进行铺装,其他街巷,均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对街巷中设置的自行车道、公交车道可考虑选用彩色沥青路面,以突显绿色交通理念。

2)道路断面:结合道路功能定位、两侧用地情况、现状树木等综合比选确定。受红线宽度、停车管理等影响,原则上建议小街巷选用机非共板断面,受现状树木等影响情况下,可选用人非共板断面,但应采用高差或护栏等隔离措施。局部受现状条件制约,可采用不对称断面。

3)道路纵坡:结合两侧建筑物、现状路面标高等确定。最大纵坡按5.0%控制,最小纵坡按0.3%控制,局部受现状制约,无法满足规范坡度要求的,可采取加大横坡、加密雨水篦子、锯齿形偏沟、异形平石等方式进行处理。

4)道路线型:对历史街区的街巷,原则上维持其现有道路线型,以维护街区肌理,其他类街巷结合两侧现状情况及规划红线进行确定,指标较低时,采用限制车速等措施来保证行车安全。

5)侧石:特色类、改善类街巷采用花岗岩,其余采用混凝土侧石,人行道侧石高出路面10 cm~20 cm。

3.2 人行道

1)人行道最小宽度原则上不小于2.0 m。2)特色类街巷改善建议采用透水砖、青石板等能反映街巷文化景观特色的材料;其余采用普通人行道板。3)对有停车要求的人行道应采取加固处理。4)人行道铺装应与沿街建筑物无缝连接,无缝连接区域材料应与人行道材料有所区别。

3.3 无障碍设施

人行道上全线设置条形盲道砖。在盲道起终点及拐弯处铺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砖。在各交叉口进出人行道相应位置,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采用单面坡或三面坡缘石坡道。

3.4 道路绿化

3.4.1行道树

1)行道树带宽度一般按1.5 m考虑,树间距按6.0 m考虑。2)树种应选择遮阴性好、易成活、环境污染少的乡土树种,如槐树等。3)停车紧张时,行道树间距可增大至8.0 m,以考虑机动车停车。

3.4.2路侧花池

1)路侧绿带宽度小于2.0 m时,不应设置花池。2)花池一般为整石砌筑,高度在25 cm左右为宜;材质一般选用浅黄、浅灰色系的花岗岩,造型简洁;外露面则以火烧、二剁、荔枝面为宜。

3.4.3树池及树池篦

1)道路上裸露的树池应加设树池篦。2)树池篦样式应统一规范,选用不易丢失且与人行道铺装相协调的材料。3)人流密集的街巷,树池可结合座椅设置。

3.4.4人行道外侧绿化

1)当路侧绿带两侧为商业和商住用地时,建议采用乔木及地被结合的方式,保持1 m~3 m高度范围内的视线通透。2)当路侧绿带两侧为居民区或近期无法整治的不良景观区时,建议采用多层次立体复合式绿化林带的方式。

3.5 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分为机动车停车设施及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3.5.1机动车路内停车

1)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停车三种。2)停车泊位施划规范,停车标志牌设置规范、鲜明。3)府城区停车紧张区域可利用行道树间距设置机动车停车泊位。

3.5.2路外公共停车场的设置

1)停车标志设置鲜明;在进、出口道及通道采用不同颜色的道板拼箭头标志来进行交通组织管理。2)停车场铺装应同城市人行道有所区别,同时要求配建停车场与公共停车场用不同颜色标示。3)车辆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离应大于50 m,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80 m。4)汽车出入口宽度,单车行驶时不宜小于3.50 m,双车行驶时不宜小于6.00 m。

3.5.3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1)对公共自行车停车设施,应考虑加设雨棚。2)对个人非机动车停车,可利用行道树间距或人行道空间设置停车设施,非机动车较多时,可结合建筑物设置立体停车设施。

3.6 公共交通设施

1)结合需求,于部分小街巷设置公交线路,公交车辆可采用中型巴士。2)道路有拓宽条件时,建议采用港湾式公交通靠站。3)应结合区域特色,选择适宜的公交站台形式。4)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公交停靠点、休憩点等设施统筹布置。

3.7 交通设施

3.7.1标志、标线

1)严格按照国标GB 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设计。2)标志的设置力求简洁、清晰及连续,给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交通信息,使道路达到安全、畅通、节约能源的目的。3)交通指示牌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多杆合一”。4)史街区范围内,可结合其文化特色对其进行外部装饰。

3.7.2隔离设施

在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间、非机动车与人行道间应结合实际设置隔离设施,确保各行其道。

3.8 道路指示系统

1)道路指示系统的选择应结合区域特色确定。2)指示系统应设置在视线易达到的位置。3)标识系统的LOGO、颜色、尺寸等强制性内容需要统一。

3.9 交通组织

1)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采用限制机动车通行及禁止通行两种方式,并结合旅游需求大力发展电瓶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2)可结合路网,采用限时单行交通组织方式。

4 实施建议

街巷设施提升改造时应逐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小街巷在府城对府城内的交通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未避免改造过程给居民带来的出行不便而引起民怨,所以应该分年度逐步实施。再者,对于一些重要的街道,改造的思路未有定论,应该在各方条件成熟后再实施。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府城街巷的历史文化保护、静态交通改善、道路综合改造及沿街立面整治,激活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环境,重塑街巷空间的生活活力,持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的承载能力。

猜你喜欢
府城街巷人行道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跟踪导练(一)
边走边唱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雨中的街巷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原汁原味“最济南”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台州府城与临海杜桥方言字音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