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升
(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336000)
邮政为国家内政之一,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凡书信之往来,银洋之汇兑,书报之传递,莫不赖是以为枢机”[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赤色邮政则更显重要,因其不仅关系到苏区建设与民生,而且关乎苏维埃革命大业之安危,故对赤色邮政进行研究,不仅是中国邮政史的任务,而且有助于拓展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丰富其研究内容。学界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许磊的《赤色邮政的建立和发展》一文主要论述了赤色邮政的作用[2];周俊红论述了闽赣两省赤色邮政的建立与发展过程[3];于忠元的《土地革命时期湖南的赤色邮政》[4]对湖南邮政的发展概况及其作用做了论述;赖晨在《论苏区赤色邮政的主要特征》[5]一文中将苏区赤色邮政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通信方式的多样化、赤色邮政的发展取决于土地革命的形势、军事化色彩浓郁、重视政治工作。目前,学界关于赤色邮政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研究成果数量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亦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比如,关于赤色邮政的特征问题,笔者认为,赖文对其进行的概括值得商榷。首先,特征是指事物比较本质的属性,“通信方式多样”是在赤色邮政没有建立或不完善时苏区采用了不同的传递信息方式造成的,不宜将之概括为赤色邮政的特征,赖文所言“传山哨”“递步哨”等只是苏区情报传递的不同方式,其和秘密交通都不属于赤色邮政的范畴,而武装交通则反映了赤色邮政的军事化特点;赤色邮政局和白区的通邮属于两种不同邮政之间的邮件交换与合作,也不能将之当作赤色邮政的特征。其次,邮政是政府对邮务的管理,赤色邮政发展取决于土地革命形势是必然的,将其归纳为赤色邮政的特征亦有不妥,因为每一种邮政的发展都与创办这种邮政的政权的兴衰密切相关。最后,“赤色邮政重视政治工作”这一概括亦未能反映赤色邮政的最主要特征。赤邮之所以重视政治工作,是由于其为党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系赤邮党性的反映。故笔者认为,赤色邮政除了具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外(此点赖文已有论述,本文不再讨论),还具有党性、人民性和近代性。
与现代邮政不同,赤色邮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赤色邮政是在中共的领导与关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共建立之初,就对交通问题甚为重视。192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其内部设立了党的交通处;同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和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通告》,强调交通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并规定了七项交通办法[6]。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临时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加强党内秘密交通工作问题,通过了《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明确指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应当建立全国的秘密交通机关,……各省亦应有此机关之组织,务使本党有一全国交通网。”[7]31随后,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第三号通告,对建立党的全国交通网作了具体部署。在此背景下,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赤色邮政在苏维埃区域被建立起来。
在中共领导下建立的、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的赤色邮政,其首要任务就是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它的性质与任务,不同于一般的邮政业务,不仅仅是传递一般邮件而已,它必须配合革命形势的发展,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夺取革命胜利而服务”[8]554。赤色邮政成立之初,中共及苏维埃政府主要用其传递党政军机密文件和公文信函,有些赤色邮局,例如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等,初期甚至不对外营业[8]374。
在业务方面,赤色邮政为革命开办有专门业务。例如,苏区赤色邮局除了收寄信件、包裹等普通邮件外,还开设有“特别快递”业务,而有资格交寄这种快信的,只有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省委、省政府及省军区这样的单位,一般人不能寄送“特别快信”, 而能收寄这种信的也只有中央邮政总局、省邮政管理局、中心县邮局。快递信件是“专为党政设立的,都是机密文件、机要信件,其他人不能邮寄特别快信。同时,规定特别快信一到就送,有时邮递员走光了,局长就亲自出发,准时送到;还规定邮递员每小时要走十里,不得有误”[9]。红军长征后,中共在陕北建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为适应军事需要,仍开办有特别快信业务。这种业务贯穿于赤色邮政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自始至终为革命斗争服务,并在充分利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确保了军事通信需要,起了代替有线电报和长途电话的作用,为配合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8]383。
此外,赤色邮政还担任了苏区革命报刊的发行任务,将其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借助赤色邮政发行的革命报刊数量众多,仅中央苏区就达几十种。其中既有苏区党政军机关报,如《红色中华》《斗争》《红星报》等,也有工会及青年团等群众组织所办刊物《苏区工人》《青年实话》等。赤邮做好革命报刊发行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有:在收寄手续上给予方便,如《红色中华》等报实行邮资总付的办法,按重量计费、不贴邮票,以加快报刊的收寄速度;对革命报刊收取低廉邮费,甚至给予减免。赤色邮政的这些举措,扩大了革命报刊的发行量。据统计,到1934年,苏区多数报刊发行量在20 000份以上,其中,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发行数更是高达45 000份之多,此“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扩大革命斗争的影响,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所发挥的战斗威力,都是极其深刻、重大的”[10]。
赤色邮政服务于党的革命事业,经常为党政军传递公文乃至机密文件,属于党的要害部门之一,因此,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及其下属的各省邮政管理局不仅设立党、团及工会组织以加强对苏区邮政工作的政治领导,而且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有严格要求。首先,要保持邮务工作者队伍的纯洁,邮局人员政治上要绝对可靠,决不能是阶级异己分子。其次,邮务工作者要能够坚守工作岗位,严守秘密,做到人在信件在,若遗失信件将会受到严格的纪律处分。最后,苏区对不重视赤色邮政或者破坏赤色邮政者,苏维埃会给予惩处。赣西南特委曾为此发出通告:“谁破坏了赤色邮政或不积极帮助很好的建立起来,不但要受党的责罚,而且要公开接受政权机关的处理。”[8]66
赤色邮政不仅为苏区党政军服务,而且能逐步满足苏区广大群众的用邮需求,且其员工来自工农群众,为人民子弟兵提供免费邮件,故其还具有人民性,是人民邮政的源头。
赤色邮政寄送的邮件中不少是苏区党政军的机密文件,故需要其邮工对苏维埃事业绝对忠诚,不仅要将邮件及时送达目的地,而且不能私拆邮件,泄露党政军机密,或借此进行不法勾当。因此,赤色邮政招录的邮员不但需要当地政府或群众团体担保,而且“应是体力强健,没有恶劣嗜好的忠诚革命工农。凡属富农,流氓,豪绅家属,以及有各种危险病症的人(如肺痨病,黄肿病等),一律不用”[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的上述命令发出后,各苏区纷纷采取行动以贯彻执行之。1932年6月,湘赣省举行该省第一次县邮局长联席会议并做出决议,要求彻底改造本省各级赤色邮局员工的成分,坚决清洗其中消极怠工、腐化者及阶级异己分子,选择积极、刻苦、耐劳的贫苦工农群众到邮局工作[8]193。次年1月18日,该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亦发布了“加紧邮局整理”训令,要求改造赤色邮政各级邮局,坚决清除邮局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嫌疑犯以及消极怠工、悲观动摇、贪污腐化及政治上不安定分子,选择吸收那些政治上稳定、无半点嫌疑、意志坚强且能吃苦耐劳的精壮贫苦工农担任邮务工作,省邮局还要求区内各邮局填写阶级成分调查表交省局审查,强调邮局工作人员的招录需要依照介绍手续和实行担保的办法执行[7]244。其他苏区邮局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闽赣省邮政管理局要求“省局递信员录用,要有当地政府或群众团体担保,并且应该是体力强健、没有恶劣嗜好的忠实的革命工农”[8]366。1934年3月,闽浙赣省闽北分区苏维埃内务部亦训令“要调积极成分好工农分子来担任邮工工作”[7] 345。
有些赤色邮政初建时并不对外营业;有些虽对民众开放邮政业务,却因为种种原因,民众通过赤色邮局寄信的并不多。例如,在闽浙赣苏区,红军虽曾以赣东北邮政总局的名义贴出办理邮政业务的布告,然其初设时,因宣传不够,加之不能适应群众的寄信习惯,邮局寄送的群众信件较少。但是,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邮局经营条件的改善,各苏区赤色邮政局纷纷收揽民众邮件,以满足百姓的用邮需求,其在群众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大。1932年1月,在赣东北苏区内,群众办理邮件既方便又快捷,该区邮政工作在广大群众中信誉很高,“当时的主要服务对象有:省、分区、各县、区、乡、村、党委、苏维埃政府、红军守备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苏区的工农兵群众的来往邮件”[8]416。
赤色邮政采取低资费的办法,以吸引苏区民众利用之。赤邮统一之前,各苏区赤色邮政局实行不同的资费标准,但采取的基本上是低资费政策。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交寄邮件的单位多是苏区党政军机关,赤色邮政需要照顾其负担,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以低资费吸引群众用邮并让利于民。1931年,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提出“资费的规定,以较反动统治下的邮务局更少为标准”,并将平信邮资由3分改为2分[8]390。赤色邮政统一后,基本延续了之前的低资费政策。这一做法产生了积极效果,据1932年1月《红旗周报》报道,在赣东北苏区,“邮政局到处都有,寄信非常之快,比在白区要快得多。只要贴上二分苏维埃邮票,任凭你从前没有知道的村头角落,都能够直接送到”[12]。从国统区报刊的报道中亦可窥见苏区民众使用赤色邮政之普遍,1935年的《新光月刊》就曾刊文曰:“近以赤区渐次收复,散失之赤邮信件,随手拾取……”[13]
赤色邮政还开办独具特色的便民邮政新业务,以服务于苏区广大军民。由于战争环境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赤色邮政并不办理汇兑业务。但为了便利苏区民众生活及促进经济发展,有些赤色邮政局允许寄件人将纸票等放入信函或包裹内邮寄,并收取一定的邮费与保险费,以之代替汇兑,此种业务后被称作“银信”。 为防止银信遗失,赤色邮政总局对该业务做了诸多规定,以保障群众利益和维护邮政信誉。“银信”业务大大方便了苏区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报道,1933年,赣东北苏区一个叫黄道的人,原本亲自到部队给当兵的儿子送两元钱,却因为儿子所在部队已经开拔,未能成功。后来,他在赤色邮政局花了12个铜元给儿子寄两元钱,结果只用四天,其儿子就收到了这笔钱[8]383-384。
苏区是工农兵政权,红军是人民子弟兵,故赤色邮政为红军提供免费邮件是其人民性的表现之一。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其第15条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中机关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14]同年,由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内务部颁布的《中华苏维埃邮政暂行章程》对“免费邮件”也作出类似规定,“凡现役红军指挥员,战斗员及其家属,无论寄信件包裹等,均予免费之优待”;“现役红军寄信或包裹回家者,须由部队之政治部在信件上加盖‘红军信件免贴邮票’之图章,其家属寄信寄包裹给红军战士者,须当地政府加盖‘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之图章,始能得免费之优待”[8]392。1933年10月,赤色邮政对“免费邮件”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补充,把免费邮件范围扩展到挂号信,并将享受优待的对象从现役指战员扩大到有残废证的荣誉军人和带有“老年回家证”的退役红军战士。
赤色邮政关于“免费邮件”的规定和实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对人民子弟兵的优待和关怀,对密切苏区军民关系及前后方关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赤色邮政的人民性使其成为人民邮政的源头,也使其获得了苏区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苏区民众不仅将自己的邮件交到赤色邮政局寄递,而且在赤色邮政出现困难时,群众会主动伸出援手。例如,1933年底,会昌水东乡的赤色邮政局由于缺乏邮工,信件传递出现困难,“群众即热烈起来帮助送信,并不要丝毫工资”[7]297。此外,苏区邮工还广泛开展节省运动,将节省下来的钱物作为战费奉献给前线,以支援苏区的革命战争。据《红色中华》1934年5月18日的报道,1933到1934年间,许多苏区邮工纷纷要求免发工资、免发夏衣(赤色邮局夏季发给邮工的工作服装——笔者注),并在工作时自带伙食,却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支援革命战争。此外,“他们还从各方面来想法节省,如自制浆糊和复写纸,节省灯油,开辟菜园等,都显示着全中央苏区的邮务工友拥护革命战争的热情”[15]。由此可见,苏区群众完全是把赤色邮政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近代邮政的基本特征有:实行国家专营;设有固定营业点,向社会公众开放业务;实行邮票制度;有比较固定的邮线等[16]。赤色邮政具有近代邮政的基本特征,本质上也是一种近代邮政。
赤色邮政符合近代邮政国家专营的特征。该邮政由苏维埃政权创建,既传递党政军公文及干部与红军家信,也兼营民众通信。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主管苏区邮政事务,下设中央邮政总局、省级邮政管理局、县邮政局或邮政分局及乡镇代办所(柜)等邮政机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邮政组织体系。赤色邮政管理人员由上级任命,一般邮工则向社会招录,由政府财政发给薪资,经济方面实行统收通支制度。因此,赤色邮政完全是苏维埃政府创办、经营和管理的事业,具有国家性与公立性。
尽管赤色邮政起初主要为党政军服务,但后来也向民众开放邮政业务,此在前文“赤色邮政的人民性”部分已经论及,兹不赘述。
邮票制的实行。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赤色邮政既没有颁布邮政章程,也未发行邮票,所寄党政军公函及密件等免费,井冈山、赣东北、闽西等根据地皆是如此。随着苏区政权的稳定,赤色邮政开始发行邮票。1930年5月,赣西南赤色邮政发行了邮票,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苏区邮票[17]。该年9月,赣东北邮务总局发行了“江西东北邮政邮票”,次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交通总局发行“交通总局赤色邮政”邮票。1931年9月,湘赣边省总局在永新发行了“湘赣边省赤色邮票”。同年底,江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发行了江西赤色邮政邮票,湘鄂西赤色邮务总局发行了“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邮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后,于1932年5月发行了“苏维埃邮政”邮票[18]。苏区邮票发行后,苏维埃政府规定,除了红军家信免费外,任何机关及任何人寄件,都必须照章贴足邮票;对于未贴足邮票之件,邮局应照章向该收件人收取欠资邮费;若有故意不贴足邮票或故意不给欠资的,相关邮局可报告当地苏维埃政府或上级苏维埃政府追究[7]62。
苏区赤色邮政开辟有相对固定的邮路,以开展正常的邮运工作。以闽西根据地为例,1930年,闽西交通总局成立后,先后开辟了以龙岩为中心的4条干线邮路,即龙岩-长汀-瑞金,龙岩-上杭-武平,龙岩-湖雷-永定,龙岩-漳平-永洋。之后,闽西交通总局改为“福建省邮务管理局”,又开辟了以长汀为中心的6条干线邮路,即长汀-石城-广昌-甘竹,长汀-河田-新泉,长汀-宁化-安远-建宁,兆征-童坊-连城,兆征-南阳-旧县-永定,兆征-新泉-古田-龙岩小池。“每条邮线配备递信员二人,每天两班对开。”[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邮政总局成立后,为了满足苏区党、政、军、民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着力把省局、县局、分局等邮政机构联系起来,逐步构成较为完整的苏区通信网络”[8]356。为此,中央邮政总局于1932年先以瑞金为起点,按军事重心与交通要道,设置6条干线邮路,复于同年7月设立特别快递班次干线邮路15条。次年,中央邮政总局又开辟了从闽浙赣省到瑞金的2条邮路。至此,瑞金到江西、福建、闽赣、闽浙赣、粤赣都开通了直达邮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他根据地也大都设有自己的邮线。
赤色邮政并没有先进的运邮工具,即便是中央邮政总局,其交通设备也十分简单,既没有车,也没有马,送邮件全靠步行,主要的邮运工具多是扁担、麻布袋、箩筐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根据地物质极度匮乏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根据地多位于山区,交通闭塞有关。赤色邮政虽然没有先进的邮运工具,但是其具有近代邮政的多项基本特征,故其本质上仍是一种近代新式邮政,具有近代性。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时期,在人民战争环境下建立的赤色邮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一部分,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是其主要职责与任务,故党性是赤色邮政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该邮政的员工来自工农大众,兼办苏区民众通信,且为人民子弟兵提供免费邮件,因此赤邮亦具有人民性,是人民邮政的源头。此外,赤色邮政由政府专营、实行邮票制度,其本质上是近代新式邮政的一种,具有近代性。其中,赤色邮政的党性是其首要和主要特征,人民性是其重要特征,且党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党性保证和影响着赤色邮政的人民性,而赤色邮政的近代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