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芳 徐若桉
摘要: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在对大型历史遗址实施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采取了遗址地区“公园化”的措施,以期达到既推动遗址保护又能借此获得经济效益的效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西安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遗存,其中有许多大型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都走上了“公园化”的道路。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初衷虽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为“公园”需要具有的“娱乐性”与作为“遗址”需要保持的“原真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每个遗址公园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本文以兴庆宫遗址公园为例,简单梳理了它的历史以及它在遗址“公园化”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遗址公园 娱乐性 原真性 兴庆宫
一、兴庆宫的历史沿革
兴庆宫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开始修建,开元十六年初正式建成,建成的兴庆宫有龙池(兴庆池)、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殿宇宫室,成为唐代独具特色的皇宫之一,也是唐代“三大内”中的 “南内”。现在比较准确的唐代兴庆宫平面图是《宋刻兴庆宫平面图石碑》。据此图“该宫之正门西向,曰兴庆门,其左有金明门;南向,右曰通阳门,左曰明义门;东向,曰初阳门;北向,曰跃龙门。宫之西南隅有勤政务本楼,其西榜花粤相辉楼。通阳门内曰明光门,其北为龙堂,再北为龙池,池东有沉香亭。明义门内为长庆殿。兴庆门内偏北为兴庆殿。金明门内偏北为大同门;大同门北为大同殿,西为翰林院。跃龙门内为南熏殿,殿东称芳苑门 ,西称丽苑门,南称演州门;芳苑门东南为新射殿,再东为金花落,新射殿南有仙灵门。” 这一记载也在现在的考古行动中得到了印证。其中的花萼相辉楼是专为唐玄宗与诸兄弟会聚而修建的。而位于兴庆池东岸的沉香亭,则是专为玄宗和他的爱妃杨玉环观赏牡丹所造,因用沉香木修建而成,故名“沉香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兴庆宫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到了唐末,节度使朱全忠挟昭宗迁都洛阳,改元“天佑”,命宫苑使张廷范拆长安宫室,“令长安居人按藉迁居,彻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亮号哭,月余不息”。“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兴庆宫遭到彻底的毁弃。
宋真宗大众相符七年(1014年),兴庆池的景色得到了恢复,从此这里成为一处公共园林,一直维持到清朝前期。清代康熙末年,由于引水渠的废毁,兴庆池水干涸,到了建国初,这里已成为农田。直到1957年,政府对兴庆宫遗址做了整体勘察。1958年,西安市政府在遗址上建立了遗址保护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兴庆宫公园,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大面积占压遗址的文化公园。
二、兴庆宫遗址“公园化”中的得与失
1958年兴庆宫公园建成后,逐渐发展成西安市内的一个城市公园,1979年被陕西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公园面积约750亩,其中湖域面积约150亩,是西安市主城区最大的免费开放公园,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兴庆宫公园在最初建立的过程中,政府是出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質文化需要进行考虑的,坚持的原则是古为今用,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兴庆宫走的是娱乐化发展道路,公园内建有大量的游乐设施,这是兴庆宫公园早期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竞争力,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换句话说,但就作为一个“公园”来说,对它的开发利用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里各种公园层出不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兴庆宫公园由于开发的早,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正由于开发的早,设计规划时缺乏长远考虑,使得在多年以后出现了设备成就、缺乏特色的问题,它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
兴庆宫公园是在唐代遗址兴庆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最初的规划过程中也曾提及要遵循保护历史遗址的原则,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突出了公园的“娱乐性”,注重了它的经济效益;却淡化了其作为历史遗址所能传递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即便在开发过程中涉及了其作为遗址的保护利用,却也是差强人意,因为它违背了遗址保护中的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兴庆宫遗址在最初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遗址真迹,但在之后的开发过程中违背了建筑遗址保护中的原真性原则,进行了大面积、大规模的所谓重建、复原工作,遗址的原貌遭到破坏。单是重建的建筑就有沉香亭、彩云间、南熏殿、花萼相辉楼等,基本涉及唐代兴庆宫中所有的著名建筑,此外这些重建的建筑并没有在形式、材料、设计等方面反映它的原生状态,甚至连它们的具体位置也没有进行精确探测,这就使得遗址的真实信息无法有效传达,极大的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在第一部分提到了有宋代兴庆宫的平面图,图中清楚的表明了整个宫殿群的布局,显示出了它的整体格局。但是经过现在大规模缺乏科学性的重建复原,整个兴庆宫的历史格局基本丧失殆尽,不能不说兴庆宫作为遗址在“公园化”开发中的一大败笔。
综上所述,由于现在的兴庆宫遗址公园在开发中并没有协调好娱乐性与原真性的关系,且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所以就“公园”而言,它的设备老化、管理模式落后;就“遗址”而言,它又无法反映原始的历史风貌,这就导致兴庆宫遗址公园在西安众多遗址公园中相形见绌,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三、兴庆宫遗址公园开发问题的思考
目前,这一文化遗址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将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协调好兴庆宫遗址“公园化”过程中“娱乐性”与“原真性”的关系,是本次实践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最重要的是重新明确兴庆宫公园的发展定位——遗址公园。兴庆宫它首先是一个遗址,遗址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保持遗址发展的特色以及明确遗址发展的方向。如今步入兴庆宫,游客们体会不到任何的历史文化氛围,其现在的主要功能是供周围的中老年人休闲娱乐,整个园区少有关于园区整体历史文化、各类建筑历史源流的详细介绍,娱乐性过于突出。因此未来兴庆宫公园的主要开发方向可以是以唐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等与兴庆宫遗址本身历史关系密切的产业。
其次,依托兴庆宫在历史上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建筑文化,量身定制反映其特色的文娱措施。如,以花萼相辉楼的来源为灵感创作以“棠棣1”为主题的历史舞台剧;利用兴庆宫内原有的兴庆殿、沉香亭、勤政务本楼等建筑的历史底蕴,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文物展厅、或者播放影视片段,甚至可以模拟历史场景,让游客可以穿越历史,领略大唐风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提高兴庆宫的历史文化竞争力,使得与其它一般的公园区别开来,有自己的历史特色。
再者,针对很多游客在游览到一些宫殿等建筑遗址时会因历史文化素养不够而不清楚宫殿的具体功能等相关历史,从而影响游客的体验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增加讲解等服务项目,注重发展文化遗址的人文关怀。故而可以在景区的每个建筑遗址旁张贴一些二维码,这些二维码可以利用微信等APP扫一扫就可以弹出相应的音频或者视频讲解,游客们可以一边听讲解一边欣赏当下遗址现状,还能自己把握游览进度,避免了跟着讲解员“走马观花”式的疲劳枯燥且不能尽兴的游览。同时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收费标准,比如,一处遗址的二维码收取“一块钱”,这样既可以使游客容易接受讲解费用,也可以为景区创收。除了这种利用科技的手段外,为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要,还可以增加一些专门的讲解员。比如,面向西安各高校招募景区讲解志愿者,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社会荣誉,这样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就能增加游客对园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扩大影响力。
此外,可以通过继承唐朝服饰文化,发扬唐装魅力,以此来营造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一方面面向市场招募服装赞助商,由其提供唐朝宫廷服装,用于商贩、讲解志愿者、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着装,营造兴庆宫唐宫廷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将唐朝宫廷服饰作为游客体验项目之一进行开发,对唐服饰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在興庆宫租借唐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其进行唐朝形象设计(妆容、服饰等),实现景区的创收。
最后,在景区娱乐化方面需要对其中的 “老”、“旧”娱乐设施进行换代升级,开发有特色的、引进有吸引力的娱乐设施,并且将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保留其历史底蕴。比如,将投壶这一在唐朝兴盛的投掷游戏与当下的射击类游戏结合起来进行品牌开发,形成特有的风格,在宣扬文化的同时也能获取经济效益;这一类游玩项目收取费用要适当。兴庆宫公园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里面的游乐设施也有很多,例如摩天轮、海盗船等等,都需要收取不便宜的费用,且十分大众化,未体现兴庆宫自身文化特色,吸引力亟待加强。此外,景区内需要建立清晰的指示路标。在我们调研的遗址区内,存在着路牌指标较为模糊,实用价值不高的问题,建议更新路牌,这些路牌的设计可以加入唐元素。
注释:花萼相辉楼就是专为唐玄宗与诸兄弟会聚而修建的。因玄宗题“花芬相辉”之名,取诗经“棠棣”之义,即花复萼、萼承花,互相辉映,象征兄弟间亲爱相扶,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2]杨文秀《唐宋时期兴庆宫的变化》唐都学刊(社会科学学刊)第8卷,1992年第4期(总第30期)
[3]刘克成;肖莉;王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建筑创作,2012年
[4]李骥;翟斌庆《中国大遗址“公园化”当中的“原真性”问题再思考》中国园林,2016年
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暑期调研学生自组团队实践成果,团队成员有:张腾芳(队长)、徐若桉、吕乐、郭艳霞、安佳乐、苏颜倩、王若丁、申慧慧、孔绘婷、董秋菊、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