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梓欣
摘要:陆定一先生曾对新闻下过这样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因其独特的性质区别于其他类的信息产品。先有事实,后有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网络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在这个环境中面临“审核不准确、谣言流言不断”的局面。这种网络新闻谣言的流出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不利的,应该予以制止。任何形式的新闻媒体,在发现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要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实的流言和谣言要及时曝光处理。本文,就以构成谣言散布的原因分析如何制止网络谣言的蔓延。
关键词:网络谣言;微博;政务公开;新闻真实性
一、谣言散布的原因
(一)在突发事件面前,人们识别谣言的能力差
从定义来看,谣言指的是有意凭空捏造的信息或消息。在群体社会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如地震、洪水等天灾人祸的紧急情况)中,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的蔓延则能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二)信息的不确定
就比如,前几年流传在我国的“日本核辐射导致碘盐销售一空事件”,本质上就是一起危害极深的网络谣言事件。且不论这篇谣言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多大程度的恐慌,就谈满足了一大批不法分子和黑商的圈钱心理就令人十分气愤。对于这起事件,我认为就是因为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没有能够及时以正确的信息反馈大众,传受双方没有能够达成信息的共享与公开。如果,当时新闻记者能够邀请科学人士对于日本核辐射是否会影响中国碘盐的品质与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评估并公示,也许抢购碘盐的风波也就不会影响如此之深了。
(三)谣言通过人际传播更容易使受众产生信服的心理
谣言往往发生在微信好友的分享、亲朋好友的告知中,这种亲密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更容易让人相信。社会化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大众传播,在新时代下它表现为人际网络+大众传播的模式。很多情况下,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指向正确的方向,而炒作、“水军”、自动发帖机器等的干扰,也有可能营造虚假的信息环境。而听从身边小道消息的受众,在进行二次传播时就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进行扩散,进一步对于谣言深信不疑。三人成虎,就是这个说法。
二、谣言的制止
(一)以主流媒体为引导,及时修正“假新闻”
对于一个好的主流媒体,要时刻保持着“多问、多知、多思”的态度。在发生一件新闻事件,切勿跟风,要善于从冗杂的新闻线索中去发现新闻事实。在发稿前要多去询问相关人士,确保在发稿前尽量做到真实。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发生过因为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臆测造成的新闻报道上的错误。大跃进时期,“猪能犁地、一季度丰收500亩”的不实报道就是犯了唯心主义,没有采访的报道的错误。新闻的报道,通过媒体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加入新闻工作者的主体倾向,但这种倾向不能违背事实本身。对于,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铭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报道思想不动摇。没有取证的事实并不能稱之为事实,也不能将它发布出去。但新闻已经发生错误,容易造成误解时,要及时予以公示,承认错误,祈求公众的原谅。
(二)开放信息公开平台,人民群众走进来
政府部门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及时解答人民群众的疑惑。对于事关国家大局、民生大计的事情,政府要善用媒体工具将信息有效传达给人民群众。通过从上至下的有效传达,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用意,做到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感。特别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对于人民的意见要及时吸纳反馈,不能置若罔闻。在互联网上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将有关文件公示给受众,方便人民群众查阅。我国的媒体性质决定了我们要做立足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组织,所以,凡是重大的事件,要多替人民群众想一想。建议政府设立问答机构,设立专业人士,回答人民的问题,面对面、心贴心的进行交流,做到上下一气,再遇到危机时也不会慌乱了。
(三)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能对谣言盲目跟风
作为大众,要善于培养辨别谣言的能力。对于凭空而来的信息,要有自己的甄别能力。谣言往往因为不立足于客观依据,很容易被拆穿。要善于透过事件表面看本质,中立、客观地看待事物。也不要盲目跟风转发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这样不但不会解决事件,有可能会使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再者,网络赋予了网民许多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不能言语过于激烈,这样容易造成错误的舆论指向,伤害到个人。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亿万网民的舆论能量就是不可估量的。
(四)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法,使谣言无处遁形
今年5月28日,一则“成都某公司职工的妻子张某搭‘滴滴车失联后的新闻在网上扩散,造成恶劣影响。经核实,网传的相关内容系外地数年以前发生的案件。5月29日,公安部门将涉案人员依法刑事拘留。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其实最终的还是需要让谣言止于法者,将它至于法律的牢笼之下,不法分子就不会铤而走险,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从进入我们国家一直被誉为“民主与自由的法器”,可是这种自由的空间也是需要制约的,没有完全自由的自由,那样的自由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保持的。社会需要法律,网络空间也同样需要法律。
三、尾语
网络世界带我们许多便利与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只手来替我们来把把关。毕竟,网络因为匿名和低门槛等多种原因,发布的信息有真有假,良莠不齐。但是,融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新闻发布的场所已是历史的选择,也必将成为之后的新闻传播的新方向。只有通过健全网络平台信息审核机制,从时间速度和信息质量上,齐头并进,尽量做到网络新闻传播这颗大树生长得更好,还网络信息空间一个拟态环境下的真实的空间。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