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预防机制探讨

2018-03-22 12:51陈明洋
魅力中国 2018年36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

陈明洋

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各种利益结构的分化致使社会矛盾尖锐化甚至激化,导致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且呈现出规模大、暴力性、非理性、参与主体多元、组织作用明显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群体性事件逐年上升。因此,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公平正义的矛盾调处机制,提升政府公信力,分析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完善其预防机制迫在眉睫,也是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预防机制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以及由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利益调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正是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结果。从根本上看,它源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干预及群众的自我调节等正常途径来解决的。如若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破坏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清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的研究,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积极稳妥有效地处置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充分了解掌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按照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探讨基层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

群体性事件是转型中国面临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种重要类型。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集体罢课、罢市、罢工,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二、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共性特点:

首先,是群体性、公开性。群体性是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特点。他们或许有共同地域、同一宗族、共同的价值观、同样的利益诉求、受到了同样不公的对待等等。具体到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可能涉及到事件性质、策划能力、组织程度、处置方式等有很大的不同。群体性事件苗头一旦引发,就以公开的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场所往往会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繁华街道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其目的是扩大社会影响,增加参与人员,争取社会同情和更多群众的支持,以满足其既定的要求与愿望。

其次,非理性、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中由于参与者个人的某种意识或不良情绪,很容易对他人造成暗示或模仿,且在人群中感染漫延开来形成连锁反应。反过来,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体,很容易被群体情绪或群体行为所“绑架”,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的行为往往具有暴力性的特点,由于事件参与者自认诉求是“合法的”,自感把事情闹大后政府、法律会“法不责众”,不惜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给政府施压,借以满足其欲求。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会演变成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行为。

再次,复杂性、效仿性。当前引发、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很多、很复杂,诸如:经济利益纠葛、民族情绪高涨、现实矛盾激化、历史遗留问题等。在人员组成上有看热闹的群众,有参与者,也有挑头闹事的。往往是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与非法行为交织在一起,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严重时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使得一些群众产生了 “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 的错误认识。

最后,反复性、可疏导性。有的群体性事件苗头参与人员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由于集中反映的问题牵涉面广,政府部门解决需一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他们便会反复持久的聚集在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一般都在来来回回的谈判和协调、克制与反克制中解决,由于一些人在一开始就不是主动自愿参加的,有的甚至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加的,只要本着真诚、耐心、对事件负责的态度,勇敢的面对问题,依法进行处置,大部分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

三、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完善,部分基层组织作用弱化。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部分利益相同的群体,为使利益最大化,抱团取暖,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部分基层组织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减弱。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致使一些本该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当弱势阶层无法通过体制内的合法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时,便很可能选择其他没有合法依据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就由可能产生群体性对抗事件。

(二)社会利益分配失衡,现实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1)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时,由于执行者认识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使部分群众因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政策产生不满,以至引发群体性事件。(2)当停产、倒闭、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在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很容易引发群体上访甚至闹事事件。(3)在征地搬迁过程中,由于土地征用标准、征地后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等相关政策不配套,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4)因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引发各类纠纷,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5)一些企业和单位对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住房等待遇没有落实,引发群体性事件产生。

(三)政府公信力不足。政府的权威来自宪法、法律的授予以及国家暴力机关的威慑,但政府的公信力只能来源于公民发自内心的信任。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会导致在执法过程中缺乏群众的配合,政府对于社会的管理能力降低,一旦政府在貫彻国家意志时受到过于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是行政相对者以行动为表现形式的阻力时,为达成行政目的就不可避免地會与人民群众发生矛盾,从而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制造了条件。随着政府的信任危机不断加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可能会转变成时刻担忧受到政府欺骗的恐慌状态,一旦人民群众断定了政府具有“欺骗性”或者“虚伪性”,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四、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职责,加强普法教育,建立协作机制。由党委、政府统一牵头协调,并要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针对每起事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处理的主体单位,确实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限期解决。建立公平正义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维权制度,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提升社会自治组织预防机制参与度,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加强执法队伍的组织、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扩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方式。政府应坚持信息公开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正确疏导社会矛盾,要正确定位政府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参与者角色和主导地位。政府要對选民负责对群众负责,主动拿出方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落实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地位,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因此,要从公民参与层面要确保公民治理主体地位,实现与政府对等的政治地位,与政府实现合作式的协调关系,保证政府和公民的互利对等。将公民的智慧纳入公共决策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成协调各方利益的决策杜绝零和博弈,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冲突。

(三)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现行信访制度。信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工作原则,对于信访者所反映的职责范围内的正当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高效合理地回应信访者的利益诉求;对于非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信访问题,应该及时引导并协助信访者将问题转交相关的职能部门,确保信访者能够及时表达利益诉求;信访工作人员对于信访问题的处理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公平正义。

(四)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当弱势阶层无法通过现有的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的时候,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沸点”将大大降低。因此,只有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才有可能缓和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将群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行为限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之中,从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完善利益分配机制:(1)以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作为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2)政府科学主导对社会利益分配的调节以缩小贫富差距。

(五)构建新型利益矛盾关系化解机制。构建新型利益矛盾关系化解机制,一是需要尽快供给缓和利益矛盾关系的制度规范;二是完善相关方利益平衡对话机制,化解不确定利益矛盾关系,需要双方当事人代表、相关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同时,要执行群体性事件预防责任主体先行参与制度,便于掌握各方利益商谈进展状况,评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程度。

参考文献:

[1]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6)

[2]公黎斌,徐腾跃.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1)

[3]孙德超、曹志立.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势、成因及预防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5(5)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