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师核心素养探析

2018-03-22 12:53吴霞飞韩天寿
魅力中国 2018年39期
关键词:探析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吴霞飞 韩天寿

摘要:当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第二阶段,教育部既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直面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问题,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核心素养;探析

近几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那么,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为了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纵观中国近百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我国有两次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是在我国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漫长历程中发挥着奠基性作用的、1922年国民政府主 持的、美国教育家杜威直接参的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国民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两个文件,从学制看采用了美国的 “六三三”学制,并确立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处于民族危亡时期,这一次课程改革并未完成教育启蒙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七次教育改革,但这些改革都只是在某些领域的局部改革。 2001年我国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这一次课程改革是我国进入到21世纪,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最终完成教育启蒙和教育民主的又一次努力。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取向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的改革,致力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出了解放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和每一所学校的追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强调普及教育与平民教育,倡导生活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可以说第八次课程改革是1922年课程改革的延续和发展。教育民主是我国课程改革长久努力的方向。[1]

2001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到2014年为课改第一阶段,目的在于构建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以后为课改第二阶段,目的在于构建我国信 息时代课程体系。第二阶段的课程改革在继续坚持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理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信息时代的根本特点及其对个人、社会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无论教育怎么改,都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目标是什么?即通过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1978年国家提出 “双基目标”,突出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改革纲要》提出“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更加深 远、更加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突出的是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强调过程。为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自2015年初开始,教育部 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2016核心素养, 这是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2]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一个外来词,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把它叫做“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它叫做“关键能力”,欧盟称之为“八大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五大支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对“素养”(competency)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 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教学的能力是一种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利用他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学生的情怀、完成复杂教学任务的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素养。通俗地说,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做什么都离不开”最有用的基础素养,它能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应具有什么“核心素养”?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林崇德帅领的联合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2016年2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一 个核心、三大维度、九个核心要素、二十五个基本要点。同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新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一个 核心、三大维度、六个核心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突出学生的跨学科的能力、跨学科的思维。核心素养使教学从知识建构延伸到品格培养,使教学从过程目标走向 终极目标。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劳动意识等十八个基本要点。[3]核心素养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具有可操作性。

三、聚焦教师的“核心素养”

怎样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作为学校校长要重新梳理办学思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因为教师的素养是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致胜法宝。原因在于, 教师的素养会影响学生的素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人。比如,有的教师只会讲授课本知识,自己没有国际认同和国际理解,那 么又怎么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认同和国际理解素养呢?有的教师自身就缺乏批判质疑精神,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实践创新呢?

那么,什么是教師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就是教师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从课程改革背景出发,教师需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笔者的认为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呈现教师的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人文素养。

(一)学科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的根基

教师学科素养包括学科的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以数学为例“欧拉一笔画”的故事说明面对一个非数学的现象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判断,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数 学思维。再如“一个人朝南走1英里,折向东再走1英里,再朝北走1英里,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遇到了一头熊,熊是什么颜色?”面对这样一个貌似非地理的问题能从地理的视角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就是地理思维,等等。学科知识是指某学科的概括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例如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一个老师让学生上来拉,体会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由此就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这种理解对吗?另一个老师在让孩子初步感受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后,出示边长为3、4、5 的三根红色磁条,谁来围一个三角形。再出示边长为3、4、5的三根蓝色磁条,谁来围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能围出来吗?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 三条边一旦确定下来,它的大小、形状就唯一地被确定下来了。这是不是更靠近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本质呢?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学科)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教学处理 ,不同的数学(学科)素养会带来不同的数学(学科)呈现方式。

(二)教学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

如果说教师的学科学科素养好比茶壶里的饺子,教学素养好比你要有本事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装到学生这把壶里,不仅如此,学生有再生饺子的能力,老师也要有补充新饺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的理解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教学实践素养和自我发展的素养。从教师的教学理解力看,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理 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只有实现了教学理解,教师才能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业和评价方式。 教学实践力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包括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组织和监控能力。以地理教学为例,一个地理老 师要完成地理的教学,除了要有地理学科素养外,还要能够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他要能够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空间 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 。第二要有目标意识(教学目标能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能够将核心素养层层分解到课堂教学目标。如: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国 际理解课堂教学核心目标:通过查阅网络等资料,初步了解“湄公河等国际河流沿线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特征;我国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的优势条件及带来的影响”等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第三要有综合意识,即以地理视角为主线选材与组织教学、学科内拓展综合、跨学科主题综合 。 第四能借助三个支点:课程、课堂、评价完成教学任务,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教师自我发展素养是教师推动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能量,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反思的素养。

(三)人文素养---真、善、美:教师核心素养的灵魂

一 个老师有了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是不是就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呢?不是,教师核心素养的灵魂是人文素养。其实,人文素养就三个词:科学、艺术、人文(真、 美、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由这三大板块构成,一个好老师需要三个字来支撑:“真善美”,学科素养与真对应,人文情怀与善对应,艺术气质与美对应。在这三 个字中,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不是由真善决定的,而是由美决定的,真正具有美感的人才是走得最远的人,真正至高无上的美当然也包含了真和善

2018年秋正式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重点。 “人文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基石”, 作为教师也应该加强自己的人文积淀。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4]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应从课堂设计、授课、布置作业、处理习题等多方面开发教学的艺术性

总体来看,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课程如何改革,学校形态怎样存在,教师的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不竭的精神动力,也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 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育情怀,一个字“爱”,我们要有爱教育、爱学生,要会爱学生,有爱的能力!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行至千里 ,足下生辉。作为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机遇,通过专业发展,用激情和智慧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让每一个儿童获得解放。

参考文献: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20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吴霞飞韩天寿 ,农村中小学“复合型”师资建设的构想 [J]教学与管理,2007.10

[4]吴志勤,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职后培訓研究综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25

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2016年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项项目:基于计算机的《教育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编号JG22016066” 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探析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