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方位开展依法治国,积极建设法治中国已经变成当今时代的最强之音。除了国家积极进行依法治国战略之外,其更多的是有赖于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是在我国的未来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的特殊群体,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必然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
当前,在我们国家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影响法治更深层面的要素是公民自身法律意识的结构和状况。法治社会的昌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和公民健全的法律意识以及对法治理想的确信分不开关系。可以说,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不单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必然结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是作为推进法治进程的主体力量而存在的,所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会对我国未来“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产生影响。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度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从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高校事件来看,虽然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但是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还是十分薄弱。在大学中开设了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对基础法律课程的学习,逐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他们从对法律只是浅显的理解,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可以更好地认识法律的深层面的内涵,这样他们对法律便会有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法律基本常识让青年大学生对法律意识发生质的改变。在法律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进行鲜活生动的案例讲解,这样学生便容易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更好地理解宪法及法律的基本规范,从而更加深刻地去实践党的依法治国战略,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加强自身法律意识。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其他方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可以观看电视法制节目,模拟法庭等。从另一角度上说,法律知识是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其通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能够提升自身修养,规范自我行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二、创新高校法律教育教学手段
当代大学生需要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法律常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最基本的关键性环节。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通过这门课学习和接受法律意识的培育,但这门课程学时较少,但内容繁多,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们掌握各个方面法的内涵和内容条文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探析法律存在的意义,我们遵循法律,维护法律的意义。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心中确立法律的权威性,从而更加坚定法律信念,形成法律思维,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同时,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也是增强青年大学生法律能力锻炼的一项重要活动。法律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法律环境、法律文化和不可缺少的实践锻炼。校园文化氛围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尊重学生基本权利的校园环境管理、学习行为管理等制度所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不仅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约束和导向意义,还能使青年大学生依次树立起相互尊重、公平竞争、遵守法则、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以及平等、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制度氛围。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建立一个充满了法律文化和法制观念的良好氛围,能够建立一个这样的氛围就是良好的开端。
另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走向信息化便利化的社会环境,在如今这个资源众多,信息共享的时代,青年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去选择各类信息。所以,高校绝不可能只通过单一的渠道去传播法律理论,而是可以借助媒体、互联网等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方式,把新产生的法律、法规传递给他们,达到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法律的目的,最终通过多途径的方法间接地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学校组织管理部门等可以通过设立“高校大学生法律信息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其他方式达到宣传法律知识的目的,网站可以创立社会版、校园版等,通过学生会和班级实行分块管理责任制度,进行分层管理,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认知法律基础知识,公布法律有关信息,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以及热点案例探究等工作,各大学校可以指定有关的法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咨询把关。设立“青年大学生法律信息网站”真正的意义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和法律相关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习得法律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这样不仅增强了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交流,还进一步地传播了法律知识,对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保护意识和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有重大意义。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大学生需要将法律知识转化成为坚定的法律意识和正确的法治观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想要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关键是需要通过法律实践这个纽带和中介。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入社会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法制社会实践,这样的行动使学生参与其中,真切地感受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更深刻地理解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其自觉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高校可以积极联系地方司法部门,与当地司法部门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有效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講堂”,让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司法实践活动,例如旁听相关民事、刑事诉讼案件、经济的审判会议,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在社会中的切实作用。还可以请法官、律师和立法工作人员来学校分析违法犯罪典型案件、增设法律讲座和咨询、参观看守所、旁听审判等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司法案例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直接、生动的法律教育,遵照法律教育的特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大学生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提高自身法律修养。在多种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深刻巩固法律知识、完备自己的知识层次,锻炼自己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家庭法律素质教育
家庭法制教育是家长通过自身法律修养站在法律的高度上教导子女认识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一种教育方法,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法律的强制性,引导他们对自身行为规范进行约束。青年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前的必经之路是家庭法制教育,它是青年大学生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大部分青年大学生既有成为良好公民的潜质,也有可能违背法律沦为罪犯。家庭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将外部约束减至最低程度,培养青少年内在自制力,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
另外,当代大学生法律观的正确塑造,与父母法律意识的高低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年父母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封建家长制思想严重等问题,缺少当代社会家庭必需的法律观念和精神素养,所以,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与落实势在必行。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家庭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父母也应接受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当代社会文化知识的培养。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除很小一部分少年大学生外,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时正处于18周岁左右的年龄阶段,其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被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独立自主意识强。同时,由于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产生变化,加之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接踵而至,会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不知所措,从而对法律、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很多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不良情绪释放导致的结果。
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心理教育方式和技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安克杰.当代大學生法律素质缺陷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4,(09):106-107
[3]唐华生,何霖.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88-91
[4]周金恋.大学生法律素质及其培养刍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
作者简介:方婷婷(1985-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法律,现任教于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