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
摘要:纪检监察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肩负重要职责,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打铁必须自身硬”,既是中央明确要求,也是纪检监察自身使命使然。本文对加强干部队伍自身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仅供参考。
关键词: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探索思考
引言
王岐山同志在 2015 年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用严明的纪律管住自己,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法律赋予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权、检察权、调查权、建议权、处分权等其他行政机关无法比拟的公共权力。
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监督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本文所称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监督建设”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内容,是指通过流程控制、制度设计、纪律准则等方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用以制约和监督纪检监察干部手中的权力, 最大程度减少纪检监察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清廉、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我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监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发展、自我完善和全面提升四个阶段,从其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党中央对其的支持。
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意识不强
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职业习惯让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拿着手电筒只知道照别人,而很少想到如何加强自我监督。另一方面,有的纪检干部感到自己年龄大了,职务提拔了,职级也解决了,又是单位里的“老资格”,主观上不愿意接受监督。
(二)内部监督的系统化、刚性化标准不严
虽然各级纪委都出台了内部管理制度,但刚性的、问责性的制度支撑还比较缺乏,明确了要求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但对违反规定的纪检监察干部的追责通常规定较为笼统,一定程度造成了内部监督“偏软”、“做样子”的印象。
(三)外部监督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度不高
目前,对纪检监察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有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但从实际效果
来看,外部监督力量的参与度还很不够,外部监督实效并不明显。
三、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监督的建议
(一)明确落实“一岗双责”。
在管理隊伍中,除了要求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同时,也要强调上级对下级的负责,即各级纪检组长 / 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副局长要对纪检监察干部负责,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带好队伍,把组织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关爱体现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之中,及时关注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动态,以廉政谈话的方式将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消灭在初萌,对发现的违法违纪事件及时处理,不包庇不纵容。
(二)定期开展岗位轮岗。
长期在固定岗位容易形成固定的“关系圈”、“人情网”,这些“人情往来”的东西容易干扰纪检监察干部执纪监督的独立性、公正性,定期开展岗位轮岗,有助于清除这种滋生腐败的温床,斩断利益链条,同时人员的流动也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活力。
(三)探索建立监督委员会。
为了解决各级监察室既要对党委 / 党组负责,又要对其监督的问题,按照“权力制约原则”,探索建立受同级党委 / 党组负责的监督委员会,对党委 / 党组书记负责 ,这一独立机构主要用于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执纪监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设立举报热线,公开受理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投诉举报,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流程、工作制度给出可行性建议,真正使监督能够“硬”起来。
(四)建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制度。
针对纪检监察干部的选派任命、案件线索查办、行政经费使用、违法违纪金额收缴处置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确保每个纪检监察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都受到制度的约束。
(五)加大公开力度,强化外部监督
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请群众把脉、请群众监督。定期召开座谈会、开门纳谏会,坦诚接受作风纪律监督员的意见建议,做到要“聘”更要“用”。举办“纪委公开日”、“开门评纪委”等活动,让纪检监察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让纪检监察工作进一步“去神秘化”、增透明度,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公开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和办案工作纪律,明确监督对象和内容,畅通反馈渠道;公开举报电话、邮箱,设立曝光台;定期通报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和重大事项、决策。规范信息公开,用好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打造权威发布、工作展示、舆论监督的新窗口。
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通过函询、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主动向人大、政协等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市民群众,查访了解纪检监察部门在工作及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充分利用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联系紧密、了解纪检监察工作和队伍的独特优势,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