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的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针对这一思考,结合切身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由敢问到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把学生要解答的问题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一般不容易意识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麻木、机械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都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就要从预习入手,将知识前置,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步的建构,发现“疑点”这样课堂学习才能有所针对。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有的孩子在课前就提出: “圆的周长一定跟直径有关。因为,直径越大圆越大。”
(一)突破学生心理防线,让他们敢问
蹲下来聆听花语,在他需要呵护的时候,给他阳光雨露;在他迎接挑战的时候,给他鼓励自信;在他急躁不安的时候,给他宽容冷静。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数学问题意识的种子。和谐民主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培育数学问题意识种子的适宜土壤。所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可以交流和沟通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二)给予学生准确评价,让他们乐问
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将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纳入学生过程性评价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关注学生是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等。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進行表扬和鼓励,并且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如“你能改变思维方式,善于活学活用知识,说明你对概念有好的掌握,坚持下去,你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你会有更大的成功。加油!”从而使他们找到自信,乐于提问。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设情境,问题导学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子里产生出来,这样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如在复习年月日计量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情景:凌晨4:00我放学回到家。打开电视看重播的2010年2月30日的体育节目。晚上19:00,我边吃了250千克的米饭,边用了30秒,看完了CCTV的新闻联播。写完作业,在长2cm,宽1.5千米的床上睡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层层设疑,步步紧逼,引起学生思考的涟漪。
(二)动手实践,问题探索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不是教师单向地给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做出推论”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不是简单的向学生抛出周长的概念,而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认识周长的,如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桌面的一周的长度、摸一摸、量一量书面一周的长度,随便到教室内摸摸、找找、量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自然对知识有深刻的建构。
(三)因生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分类确定教学目标,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我设计了三种求圆面积的类型题,当r=2cm时,S=? 当d=6dm时,S=?当C=9.42米时,S=?根据每名学生的现有水平,解答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不是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多种途径,择优方案
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途径,有画图、假设、列表、倒推、转化、操作等。然而,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快速正确解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已知整体求部分,已知部分求整体,这一系列题型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这时,我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方法理解题意,学生顿时茅塞顿开。这种方法在他们之后的解题中利用率相当高。另外,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彼此互相学习,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学问题的应用——回归自然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生产中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统计”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的统计知识,体验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我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作业:调查小组成员家里五月份支出情况,将收集的数据填入自制的统计表并根据信息制作统计图,然后根据整理的这些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最后让学生谈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人人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课堂中有要有疑问、猜想、沉思、联想、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唇枪舌战的辩驳、有情感的和谐统一,让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学习始终,让孩子们带着不解走进课堂,带着下一个问题走出课堂。让解决问题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